建议提案
建议提案
信息名称
对市政协第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406号提案的答复
索取号
发布机构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文件编号
公开类别
主动公开
发布日期
2023-11-09
记录形式
文本
载体类型
信息内容

我局收到市政协第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406号 “关于上海植物园打开围墙改造成为开敞式公园的建议”的提案,办理结果为解决或采纳,现将办理答复公开如下: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上海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拓展生态空间,举全市之力打造公园城市,不断提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感受度和满意度。

上海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两座综合性植物园的城市,其中上海植物园于1974年起筹建,1978年正式对外开放;上海辰山植物园于2004年筹建,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两家植物园错位发展,在科研、园艺、科普领域各有建树,并共同构成了以植物保护、资源利用、科学普及为主要功能,以海派园林园艺文化为突出特色的地区性植物园体系。植物园是一个城市经济、科技、文化、卫生、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标志,更是衡量一个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的重要指标。自去年起,上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上海辰山植物园为主体,联合上海植物园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积极推进上海辰山国家植物园建设,该项工作已专报市政府领导同意。通过国家植物园建设,力争系统整合上海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推动植物园与上海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加强资源统筹与成果共享,共同提升植物为城市绿化和人类健康福祉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上海植物园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及发展概况

上海植物园,占地面积81.86公顷,1974年起筹建,1978年正式对外开放,是我国建成的第一批现代植物园之一,文化历史积淀深厚,盆景园和兰室等海派园林享誉国内外。南区现建有植物进化区、环保植物区和绿化示范区,其中植物进化区包括松柏园、蕨类园、木兰园、牡丹园、杜鹃园、蔷薇园、槭树园、桂花园、竹园、草药园、展览温室等15个专类园区;北区的藤蔓园、岁寒园、岩石园、水生园等7个专类园也即将建成。为进一步体现开放共享理念,2022年元旦起向市民免收大门票,获得市民的认可与好评。

(二)植物引种保育与科学研究

上海植物园的植物引种以长江中下游野生植物为主,目前引种活植物数量超过1.1万种(含品种);植物标本2万种,种子库2700多种。迁地保护国家级珍稀濒危物种321种,是国内珍稀濒危植物收集最为丰富的单位之一,成功保育“植物界大熊猫”凹脉金花茶、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珙桐、水杉、天目铁木、银缕梅等种。与此同时,上海植物园还为城市绿化收集和筛选大量的园艺品种,在木兰科、山茶科、杜鹃花科、鸢尾科、兰科、苦苣苔科等类群的收集与种质创新利用上颇具特色,获得国内外新品种保护和登录70余个。推广上海城市应用树木300种、新优观赏草本700多种,山茶、杜鹃、鸢尾等特色种群已广泛应用于上海城乡绿化和部分长三角地区。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中国林学会梁希科学技术奖等多个奖项,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木种质资源上海分中心平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科技推广转化基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中国花卉协会国家重点花文化示范基地,植物资源开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行业首个市科委获批的工程中心。

(三)园艺展示与科学普及

上海植物园每年都举办数个规模较大、主题各异的园艺展览,如春季的“上海(国际)花展”,夏季的“美槿佳荷”展,秋季的“秋季花展”“阴生植物展”以及冬季的“酢浆草展”“年宵花展”,还有贯穿全年的“自然课堂”“园艺沙龙”等。2022年1月1日起园区实施“免大门票”开放。虽然实施了“免大门票”开放,但上海植物园更加提高自身发展要求,积极提升业务发展和面向游客的各方面服务能力,通过提升专类园景观效果和绿化养护水平来营造更为优美的游园环境;通过策划科普活动、推出自然教育产品来提高市民游客尤其是青少年的体验度及获得感。2022年国庆期间,上海植物园在“最上海”旅游景区指数TOP10中排名第六,实现了“免费开放不降服务品质”的承诺。

上海植物园是全国、市、区三级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林草科普基地和上海市环境教育基地,全国自然教育总校自然教育学校(基地)及上海自然教育总校(基地)发起单位之一,还是上海首批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上海市首批高中学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基地等。内容上,已从科学原理延伸至实际应用;形式上,已从静态的文字展示拓展至参与性强的互动体验;时间上,已从常规的日间活动延伸至夜间探险;地点上,已从植物园内扩展至学校、社区,从上海市内扩展至国内其他地区。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为上海植物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国内外植物园的借鉴

目前,全世界共有2000余座植物园,我国已建成各类植物园200余座。据初步统计,世界范围内免费的植物园屈指可数,且出于保育植物的实际需要,所有的植物园皆采用较为封闭的管理模式,也都设有围墙。

仅就公共服务功能而言,相比许多著名的植物园,上海植物园用更少的土地,服务了更多的市民游客。以邱园、纽约植物园、芝加哥植物园等国际一流植物园为例,其面积在100-153公顷之间,年游客量在30万-280万之间;以国家植物园(北京)、华南国家植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等国内著名植物园为例,其面积在208-600公顷之间,年游客量在160万-300万之间。而上海植物园面积仅81公顷,年均游客量可达350-400万。2022年1月1日起“免大门票”后游客量明显增加,与2021年同期相比,2022年月均游客量增长率达59.11%(受疫情影响3-6月未作统计),其中10月同比增长130%。“免大门票”开放为园区的管理和运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围墙彻底打开所面临的困境

(一)保育植物面临生存压力

植物园作为野生植物及重要资源植物和珍稀濒危物种的迁地保育空间,以及国家重要生物资源的物种库和基因库,对保育场地和设施有较高要求,不同产地引种的植物,对栽培环境和养护措施需求不同,因此需设置温室、苗圃、专类园等不同场地,以及标本馆、种子库等不同设施,用来对活植物进行迁地保育和科学研究。同时原生植物的生长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高,对人为活动强度和环境污染十分敏感,过度的人为活动和环境污染,会改变植物小生境的土壤结构、微生物组成、水源质量等,从而导致迁地植物难以生存。从上海植物园草药园的管理实践即可明显体现这一点,该专类园区实行每周开放一天,每次限流100人的措施,目前已经成为园区生物多样性程度最高,生态价值最高的专类园,也成为研究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想场所,同时草药园定期开展的各类科普活动,教学实践和珍稀濒危植物展览,很好地平衡了保护和开放的关系。

(二)保育空间已严重不足

根据国内外主要植物园空间数据,植物园的植物保育和科研空间在15%-25%之间,上海植物园目前仅有6%,其他区域为游客观赏区、休闲游憩区、公共服务区、水体、道路等。目前从植物密度来讲,上海植物园每公顷保育134种植物,高于国内其他著名植物园,保育压力较大,亟需在园区内部开辟新的保育区域,并开展场地多功能复合应用工作。如果完全打开围墙,按照公园的管理模式,必将打破上海植物园未来的发展规划,影响国家植物园的创建基础。上植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华东最具代表性和文化特色的植物园,未来将继续加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创新与传承,努力发展对标国际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英国邱园和新加坡植物园。

(三)运营维护经费不足

上海植物园建园开放至今已近半个世纪,许多场馆建筑、专类园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已经陈旧、老化,不符合市民游客对高品质游园的要求。同时,上海植物园“免大门票”开放后,游客量大幅增长,专类园植物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园区秩序维护人员严重不足,园内绿化管养、卫生保洁及安保等压力陡增,且运维经费明显不足;若完全打开,则园区珍稀物种将遭受不可预测的破坏风险,运营维护的难度将进一步突显。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和建议

两位委员提出的将植物园打开围墙的建议,是站位区域发展更高层级对上海植物园提出的前瞻性发展要求。基于植物园特殊的科研属性,与其他综合公园相比需要一定的保育空间,便于开展植物学研究,现阶段彻底打开围墙较难实现。根据2月25日张小宏副市长调研上海植物园时提出的“在满足公园开放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保育、科研和科普等工作”要求,以及2月22日黄冲主席提出的上海植物园发展要与再造新徐汇、与徐汇南部区域风貌统一、更加便利群众等要求,下一步将结合植物园2035发展规划的编制,分期分批实施改造提升计划,进一步统筹空间发展与需求,最大限度实现开放与物种保护的协调发展,具体如下:

(一)加快推进上海植物园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编制。

结合国家植物园创建,立足植物园高质量发展以及统筹区域发展需求,加快编制上海植物园未来十年发展规划。进一步统筹上海植物园主要出入口区域与周边发展功能需求,加强资源联动,提升园区出入口区域服务周边的能级。主要加强三方面研究。一是进一步提升2号门区域23号线站点建设空间科普与服务功能研究与方案落地,充分利用好23号线站点下沉式广场建设方案,落实植物展示、徐汇滨江艺术与植物科普教育、培训交流等服务空间设计,为徐汇滨江与上海植物园联动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在张家塘港北侧滨水绿道改造基础上,开展两岸贯通开放方案研究,远期将配合推进张家塘滨水绿道与黄浦江滨江绿地连通。三是开展环植物园绿道系统规划研究,实施部分区域适度围墙退界,重点提升龙吴路沿线线性空间景观效果。四是进一步研究龙川北路沿路开放方案,推进沿线交通协同与园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协同方案。

(二)加强上海植物园与徐汇区域发展空间统筹协同。

一是根据徐汇区近期南部区域道路景观提升计划,2023年,结合东泉路美丽街区建设,进一步明确北区4号门区域咖啡、轻餐饮、园艺中心等服务空间功能,开展面向儿童友好科普服务空间建设和自然教育研究,提升园区服务品质水平。二是加强3号门区域功能提升与百色路美丽街区建设统筹协调,开展面向老人友好设施与服务空间建设研究,在保护专类园植物基础上,逐步实施3号门入口处结合河道形成视觉通廊,河道改造、河道外侧区域与街旁绿地形成景观综合提升,为探索植物保护与市民景观游憩相协调的发展新模式,研究百色路沿线绿道建设方案。

(三)着力提升园区配套设施及科普服务功能。一是加强园区植物文化科普与传播,进一步强化植物进化区、黄母祠等科学内涵挖掘,结合规划编制,对植物大楼实施局部改造,建设植物进化馆、植物资源馆、科普教育互动教室,形成黄母祠桑植文化展陈设计特色。二是对园餐饮地块设施进行改造,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展馆(海关罚没物)以及咖啡、茶、书店等服务游憩空间,进一步提升植物文化传播力度。三是进一步优化园内小卖部、厕所等基础服务设施的布局与改造力度,按照服务半径要求,优化设施布局,并根据设施空间大小和服务能级,形成分层多级服务空间体系;按照园区风貌提升,加大厕所外立面、小卖部、游船码头等设施更新与服务能级优化提升。

(四)不断提升“植物园+”辐射与服务能力。一是对标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要求,秉承上海全球卓越城市全球视野,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和领导力的城市植物园自然教育中心, 打造全国植物学、民族植物学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形成“时尚园艺,趣味科普”品牌,发挥上海植物园位于城市中心的区位优势,提升科普服务能级,扩展科普传播辐射作用。二是通过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花展等综合性花展品牌影响力,着力打造以兰室、展览温室、樱花园、桂花园、黄母祠等特色专题园艺展览,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更为优质、丰富的生态产品,使上海植物园成为向全球展示海派文化的绿色名片。



政策性文件留言咨询
(注:1.只接收对该政策性文件的相关咨询;2.留言时请注明政策性文件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