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林业
点击查看 文件下载
绿化林业
信息名称
关于印发《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索取号
AH2118000-2021-003
发布机构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文件编号
沪绿容 (2021) 208号
公开类别
主动公开
发布日期
2021-06-30
记录形式
文本
载体类型
纸质
信息内容

各区人民政府,各市级管委会,市政府有关委、办、局:

《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2021年 6月21日


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推动建设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公园城市,助力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态之城,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谱写“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现就推进本市公园城市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以及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进一步优化“市民—公园—城市”三者关系,积极破解超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瓶颈,不断推动绿色空间开放、共享、融合,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人民城市最温暖的亮色,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公园姓公,服务人民。坚持公园的公益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既有绿色又有彩色,既有绿化又有文化,既有森林又有园林,既可视又可达的要求,全力增加绿色开放空间,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2.坚持三生融合,协同创新。贯彻“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的系统思想,通过土地、资金、政策等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促进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相宜,体现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

3.坚持共建共享,社会参与。发挥政府在公园城市建设、管理、保护、监督和投入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和市民参与公园城市建设,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探索政府、市场、社会参与建设运营的多元模式。

4.坚持规划引领,试点先行。按照公园城市建设有关要求,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思路与标准,引导各部门共同推进建设。聚焦城市发展重点功能区域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实施路径,突破政策难点,带动公园城市的全面建设。

(三)总体目标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和公园城市建设有关要求有机融合,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生态空间系统更加完善,宜居宜业魅力充分彰显,基本建成贯彻新发展理念、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超大型美丽城市。

至2025年,公园与城市更加开放融合,公园城市治理取得突破,生态价值转换效益明显。公园数量从438座增加到1000座以上,森林覆盖率从18.49%提升到19.5%,市域绿道总长度达2000公里左右,除动物园、植物园等专类园以及古典园林外的公园原则上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新建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开放度明显提升,创建一批公园城市示范区域。

至2035年,公园城市基本建成,城市有机更新,公园最宜休憩,优美环境人人享有,生态价值高效转换,生态效益充分彰显。生态空间占比达到6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3%左右,力争建成2000座公园,市域骨干绿道长度达2000公里左右,有条件的新建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全面开放共享,公园绿地全时段开放率达到50%,市民对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主要任务

推动“公园+”与“+公园”建设,以公园为基底注入多元功能,强化公园与城市的全面开放、融合、提质。

(一)开展全域公园建设

1.打造生态网络基底

突出规划引领,推进土地利用与林地建设两图合一编制工作。完善“双环、九廊、十区”的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网络体系。通过大型公园、集中片林、滨河沿路林带建设,不断提升外环绿带与近郊绿环生态品质,并通过生态间隔带进行串联。推进实施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加快外环绿带品质提升、楔形绿地和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建设。推进黄浦江、大治河等九条市域生态走廊建设,集聚林地、农田、水系等生态要素,增加郊野公园(区域公园)、绿道等休闲空间,构建市域生态骨架。强化市域十片生态保育区的保护与融合发展,促进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与水脉、林网组成复合的生态空间。(责任部门:市绿化市容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

2.建设城乡公园体系

全面开展城乡公园体系建设,提升全域公园品质。城区内完善城市公园的服务品质,提升大型节点城市公园的生态与休闲品质,强化城市公园与各类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提升社区公园的覆盖水平,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标准,强化社区公园的可达性,与社区服务设施结合设置,满足日常休闲需求。强化口袋公园的就近服务,在中心城区等土地资源有限的空间内建设口袋公园。郊野地区探索开展长江口国家公园相关研究,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成为公园城市的物种庇护所和种质资源库。彰显郊野公园的生态魅力,建设提升一批特色鲜明的郊野公园,完善郊野公园高品质、复合型配套设施,逐步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大都市游憩空间格局。营造乡村公园的本土特色,结合郊野地区田、水、林特色生态资源,推进兼具优质生态本底、乡土文化特色与休闲服务功能的“一村一园”建设。提升开放林地的休闲功能,提升和改造现有林地资源,强化生态涵养和休闲功能的复合。(责任部门:市绿化市容局、市规划资源局、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

3.串联全域公园网络

全面开展蓝网绿道体系建设,强化全域公园的有机串联。推进滨水沿路两侧绿道建设,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促进生态、生活功能的有效融合,承载市民健身、休闲等功能,形成连续畅通、功能复合的公共活动空间。中心城依托商业中心步行街道、景观道路绿地以及历史风貌街区等空间,创建宜人的林荫道网络。(责任部门:市绿化市容局、市交通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水务局)

(二)推动全面开放融合

1.以“+公园”引导全面品质提升

以“+公园”建设全面推动城区、园区、街区、校区、社区、乡村的品质提升。城区方面,以公园为基底,构筑开放空间网络,提升城区活力和品质,以高品质公园为引领,强化功能复合,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园区方面,以公园为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以公园绿地实施为基础,融合企业与人才的服务功能,完善园区生活配套,形成室内户外一体的办公、休闲、交流环境。街区方面,聚焦道路设施、城市家具、建筑立面、沿街绿化、街景小品、招牌广告、景观灯光等全要素进行优化,增设公共空间休憩座椅,深化社会共建共享。校区方面,结合绿色学校创建,提升校园附属绿地的环境品质,逐步推进高校绿化空间的开放共享,强化校区与社区的有机融合。社区方面,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完善社区居住、就业、出行、服务、休闲功能,强化社区服务设施与绿化环境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社区的绿化感受度与空间品质。乡村方面,加强村庄设计,突出乡村景观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以郊野公园建设为龙头,以“一村一园”建设为补充,通过点状供地完善配套设施,发挥公园效益,推进农田林网建设,改善乡村风貌,吸引新型产业,促进乡村振兴。(责任部门:各区政府、各市级管委会、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教委、市农业农村委、市规划资源局、市绿化市容局)

2.以“公园+”推动全面功能融合

面向所有人群的空间需求,加强公园与体育、文化、旅游等各类功能的有机融合,通过功能的互补与联动整体提升城市品质。“+体育”带动城市活力,结合公园绿地布局各具特色的市民休闲健身与运动场地、场馆,为市民提供环境优美的健身场所。“+文旅”彰显城市魅力,结合公园绿地、滨江水岸等绿色开放空间布局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图书馆及各类文旅设施,举办草地、森林音乐会等文化活动,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服务配套”提升便民功能,因地制宜推动社区服务设施、商业设施、停车设施等与公园绿地结合,综合提升公园绿地的空间品质与服务水平。“+安全”强化城市韧性,结合各类城乡公园空间因地制宜推进应急避难场所与设施、雨水调蓄设施、人防设施等建设。(责任部门:市绿化市容局、市规划资源局、市体育局、市文化旅游局、市交通委、市水务局、市人防办、市商务委、市应急局)

3.推进公园绿地全面开放共享

加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逐步推动公园绿地全面免费开放;加强绿色开放空间与全天候活动的结合,根据公园绿地、休闲林地等绿色空间的区位特征,完善适合多元人群的配套设施,逐步形成全时段的开放空间;突出公园的特色化营造,结合户外体验、自然教育、疗愈身心等功能,营造具有特色亮点的公园绿地。

探索既有附属绿地的品质提升、开放共享,引导商业、文化、体育、旅游等各类设施附属绿地分时段合理开放与利用。引导规划附属绿地开展统一设计,推进产业园区绿化专项规划编制,在绿地率统筹平衡的基础上,优化绿化布局,提升绿化效益,将零散的附属绿地相对集中,推动开放共享,提升园区的环境品质;在产业区、商务区、居住区等不同区域范围内,针对不同类型附属绿地的开放需求,倡导一体化城市设计工作,涉及出让的土地,作为规划设计条件纳入土地出让合同,并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展高架、围墙、公共服务设施等空间的立体绿化建设,推进商业、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屋顶绿化建设。(责任部门: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教委、市文化旅游局、市规划资源局、市体育局、市商务委、市交通委、市绿化市容局)

(三)“十四五”重点安排

1.重点发展区域

以“一江一河一带”推动主城区生态空间开放融合。中心城区以“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贯通开放为带动,以城市更新推动绿化建设,加强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建设,促进附属绿地的开放共享与功能融合。以外环绿带向内连接楔形绿地、向外连接生态间隔带,形成环城生态公园基底,带动主城片区的转型升级与城市功能提升。(责任部门:相关区政府、市绿化市容局、市一江一河办)

以“绿心”公园引领五个新城环境品质全面提升。五个新城打造高品质“绿心”公园,凸显“一城一园一湖”的独特景观,完善公园体系,推进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建设,加强绿地空间与公共活动的融合,通过蓝网绿道进行串联,持续构筑蓝绿交织、开放贯通的“大生态”格局。(责任部门:嘉定区、青浦区、松江区、奉贤区政府,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以公园绿地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区域功能完善和融合创新。围绕张江、紫竹等创新集聚区域以及桃浦、南大、吴淞等产业转型区域,统筹产业用地附属绿地布局,促进中心公园的建设提升、融合创新以及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整体提升园区品质,增强对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责任部门: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绿化市容局、市规划资源局、市科创办)

2.重大建设项目

积极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全面提升“环上”外环绿带生态景观和服务能级,新增35处“环上”公园、100公里以上外环绿道,按照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要求改造提升500公顷绿带;积极推进“环内”楔形绿地建设,三林、森兰、碧云、桃浦等4块楔形绿地建成开放,北蔡、吴淞、大场、吴淞江、吴中路等5块楔形绿地启动建设,三岔港楔形绿地启动规划建设研究;有序探索“环外”生态间隔带建设,有意愿、有条件的相关区启动专项规划编制和建设方案研究;联动打造“五个新城”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建设一批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逐步形成“一大环+五小环”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责任部门:相关区政府、市绿化市容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

着力实施千座公园计划。推进建设世博文化公园、北外滩中央公园、前湾公园、上达河公园、南汇嘴生态公园、奉贤中央森林公园、马桥人工智能体育公园等一批大型标志性公园;建成10座以上特色公园和郊野公园;结合“一江一河”、新城建设等新建约50座社区公园;依托现有生态资源,促进林地、田地、水系、湿地等生态空间组合,改建50座左右开放休闲林地公园。聚焦中心城公园布局盲点问题,改建或新建300座左右口袋公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200座左右乡村小微公园,基本实现出门5—10分钟有绿,骑车15分钟有景,车行30分钟有大型公园。(责任部门:相关区政府、市绿化市容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

强化实施全域绿道网络。贯通外环绿道,展现“生态秀带”。新建市域绿道1000公里,其中骨干绿道500公里。启动实施大都市圈绿道,建设骨干绿道网络;郊区各区依托绕城森林、生态廊道等初步建成“一区一环”;主城区沿骨干河道两侧20米构筑连续开放的公共空间,持续推进以川杨河、淀浦河、蕴藻浜、张家浜等为骨架的滨水廊道及两岸绿道建设。(责任部门:相关区政府、市绿化市容局、市水务局)

3.重要提升举措

彰显江南园林特色风貌。保护和提升豫园、秋霞圃、古猗园、曲水园、醉白池等一批体现江南特色的历史名园。聚焦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与其他传统村落,打造江南园林,构建多元活力、独特魅力的公共文化空间。(责任部门:市绿化市容局、市规划资源局、市文化旅游局)

推动绿化“四化”建设提升。结合公园绿地建设提升和“一街一景”布局,建设100个“四化”市级示范点,建成外环“彩带”。建成“四化”示范森林10万亩,引进、繁育和推广20种“四化”林木树种,建成5个“四化”苗木基地。(责任部门:市绿化市容局)

引导单位绿化开放共享。通过新建单位绿化的规划设计和既有单位绿化的拆墙透绿,积极推进单位绿化社会共享工程,共实施200处以上,其中引导公共服务设施的附属绿地进行开放;建成20处以上“特色功能+公园”示范点。(责任部门: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教委、市文化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商务委、市规划资源局、市绿化市容局)

有序开展公园城市相关创建工作。制定“公园城区”的创建标准,围绕北外滩地区、杨浦滨江地区、四大主城片区以及五个新城全面开展“公园城区”创建工作。将公园城市建设有关要求和关键指标纳入绿色园区标准,聚焦重点产业创新集聚区域以及产业发展转型区域,创建10个以上“公园型”示范园区。将公园城市建设有关要求和关键指标纳入美丽街区创建标准,结合《城市容貌规范》《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等,进一步加强空间的开放共享,提升建成100个“公园型”美丽街区。将公园城市建设有关要求和关键指标纳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示范创建工作,提升建成30个“公园型”社区生活圈。将公园城市建设有关要求和关键指标纳入乡村振兴示范镇、村的创建工作,结合乡村生态和文化本底,建成10个以上“公园型”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以及50个以上“公园型”乡村振兴示范村。(责任部门:各区政府、各市级管委会、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教委、市农业农村委、市规划资源局、市绿化市容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挥市绿化委员会作用,加强对公园城市建设工作的统筹指导。市绿化市容局负责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加强监督考核,市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各区政府是公园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细化工作任务,全力组织实施。

(二)注重顶层设计

编制《上海市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明确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路与标准,体现公园城市无界融合,融汇创新、人文、生态等多元专业标准,建立城市绿线、道路红线、河道蓝线内外绿色开放空间的一体化规划设计机制。提升公园城市的数字化管理水平,提高公园绿地的5G网络覆盖率,支撑公园城市的精准化服务及精细化管理,开发公园城市应用场景。

(三)创新体制机制

坚持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聚焦重点发展区域、重大建设项目,加大国土空间利用、生态价值转化、市民有序参与等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附表:1. 公园城市指标体系指引表

          2.“十四五”重点安排表


 

附表1

公园城市指标体系指引表

编号

关键指标

2025年指标

2035年指标

指标说明与指引

1

生态空间占比

58%以上

60%以上

参照上海2035总体规划中生态空间占比的指标要求。

2

森林覆盖率

19.5%

23%左右

参照上海2035总体规划中森林覆盖率的指标要求。

3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9.5平方米

13平方米

参照上海2035总体规划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指标要求。

4

公园数量

1000座

力争2000座

以建设公园的数量,突出公园建设的水平。

5

开发边界内3000平方米以上公园500米半径覆盖水平

85%

100%

突出公园的便捷可达,强调对生产、生活等各类人群的覆盖。

6

市域绿道长度

(骨干绿道长度)

2000(1000)公里

3000(2000)公里

市域绿道(含骨干绿道)长度,突出生态休闲网络的联系程度。

7

立体绿化建设量

40万平方米/年

40万平方米/年

以立体绿化建设为手段,综合提升城市的绿化感知度。

8

公园绿地全时段开放共享率

基本实现免费开放、

延长开放

50%以上公园绿地

全时段开放

以全时段开放的公园绿地数量占公园总数的比例作为指标。

9

对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

满意度

提升

显著提升

突出绿色开放空间的品质、开放性以及对人民的便利性、感知度等综合方面的提升。

10

新建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开放共享

提升

有条件的新建公共服务设施

附属绿地全面开放共享

以新增附属绿地的开放引导为主要标准,强化全域绿色空间的开放共享水平。

11

可实施高架立体绿化和沿口花卉布置实施率

显著提升

90%


12

工地(2年以上)围墙

立面绿化实施率

显著提升

90%


13

可实施社会地面停车场

林荫化的实施率

显著提升

90%


14

抛荒地占比

降低

低于5%



附表2

“十四五”重点安排表

任务编号

分项任务

工作任务

主要部门

1

重点发展区域

以“一江一河一带”推动主城区生态空间开放融合

相关区政府、市绿化市容局、市一江一河办

2

以“绿心”公园引领五个新城环境品质全面提升

嘉定区、青浦区、松江区、奉贤区政府,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3

以公园绿地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区域功能完善和融合创新

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绿化市容局、

市规划资源局、市科创办

4

重大建设项目

积极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

相关区政府、市绿化市容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

5

着力实施千座公园计划

相关区政府、市绿化市容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

6

强化实施全域绿道网络

相关区政府、市绿化市容局、市水务局

7

重要提升举措

彰显江南园林特色风貌

市绿化市容局、市规划资源局、市文化旅游局

8

推动绿化“四化”建设提升

市绿化市容局

9

引导单位绿化开放共享

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教委、

市文化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商务委、

市规划资源局、市绿化市容局

10

有序开展公园城市相关创建工作

各区政府、各市级管委会、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教委、市农业农村委、

市规划资源局、市绿化市容局


解读:上海市公园城市和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推进情况介绍


政策性文件留言咨询
(注:1.只接收对该政策性文件的相关咨询;2.留言时请注明政策性文件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