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研究:上海公园文化活动与特色品牌建设探索
发布时间: 2013年05月06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胡建文 林晓桦


上海植物园观光道


  上海现有公园185座,年游客量超过2亿人次,公园已成为市民群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对于公园的需求越来越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塑造公园特色品牌,对于提高公园的综合功能,满足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越来越重大的意义。

  多年来,上海市各个公园结合实际,组织举办了内容多样的文化活动,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活动品牌。但是总体而言,对公园文化活动的认识还不充分,缺少系统规划和统一部署,尚未形成有重大影响力的品牌。为此,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此问题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与思考。


  一、上海公园文化活动及特色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

  2012年,市绿化市容局研究室牵头组织对全市公园文化活动情况开展调研,以2011年的活动情况为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据初步统计,全市公园共有活动项目68个,涉及32座公园,游客量696.74万人次。

  (一)基本情况

  1.活动内容。可分为动植物观赏、文化娱乐、民俗和科普四类。动植物观赏类指以观赏动植物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有25个,如动物风情节、各类花展等。文化娱乐类主要指各种文体生活、艺术作品展示等内容的活动,有20个,如国际音乐节、摄影展等。民俗类主要以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等为内容的活动,有11个,如欢乐民俗节、妈祖文化活动等。科普类主要以科学知识普及宣传、夏令营活动等为内容的活动,有12个,如科普夏令营、爱鸟周等。

  2.活动形式。静态展示型有43个,如各类花展、书画展、艺术展等。互动型有6个,如妈祖文化活动、免费电影进公园、万人健身走等。综合型有19个,如夏令营、都市狂欢节、猜谜观灯闹元宵活动、七夕游园会等。

  3.游人规模。50万人次以上的有2个,莘庄公园梅展、顾村公园樱花节。10—50万人次的有18个,上海花展、都市森林百花展等。10万人次以下的有48个,秋霞圃老照片展、植物园食虫植物展等。

  4.收费情况。收费项目有47个,如市属公园的所有活动,世纪公园的国际音乐烟花节、顾村公园的上海樱花节等。免费项目有21个,如莘庄公园梅展、静安公园的国际雕塑展等。

  5.特色品牌。我们将具有自身文化色彩与表现风格的活动项目称为特色项目,在特色项目基础上形成了持续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高认可度的项目称为品牌项目。对照这一标准,68个活动项目中特色品牌项目27个,占活动项目数的39.7%。其中特色项目19个、品牌项目8个。

  (二)主要特点

  对这些公园文化活动项目作进一步分析,活动具有“四个集中”的特点。

  1.活动内容向植物观赏项目集中。68个活动项目中植物观赏类24个,游客量468.4万人次,占项目总数的35.2 %、游客量的67.2%,反映了公园拥有植物资源的天然优势。经过多年积累沉淀,许多公园都有一种或一类特色鲜明的观赏植物资源,成为最能吸引游客关注的“金字招牌”,观赏特色专类植物为主题的各类活动,成为公园文化活动出现最早、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活动项目。

  2.活动项目分布向收费公园集中。16座收费公园,拥有活动项目47个(占活动项目数的69.1%),161座免费公园只拥有活动项目21个(占活动项目数的30.9%),活动项目明显向收费公园集中。

  3.活动时间向节假日集中。元旦—春节、春节—元宵、“五一”—端午、国庆节的4个节期,各类活动项目达到44个点(占全年分布点的33%),平均节期11个点,体现了明显集中的现状。

  4.游客量向特色品牌集中。33个特色品牌项目游客量607万人次,占活动游客量的87.1%,其他35个活动项目吸纳游客89.74万人次,占12.9%,表明游客明显向特色品牌项目集中,反映了特色品牌具有综合优势,比较吸引公众的眼球。


上海辰山植物园国际兰展


  二、上海开展公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做法及存在问题

  在现状分析基础上,我们通过走访调研,对上海开展公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做法及主要问题作了进一步分析。

  (一)基本做法

  1.立足自身,挖掘内涵,精心策划活动主题。多数公园,结合自身的园林规模、园艺特点,精心策划、积极构思完善公园文化活动主题,开展公园文化活动。如上海植物园的“上海花展”、顾村公园的“上海樱花节”、静安雕塑公园的“静安国际雕塑展”等都紧扣公园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古猗园、古华公园充分挖掘“元宵观灯”传统民俗,推出了猜灯谜、闹元宵的活动项目。

  2.整合资源,注重细节,认真做好活动管理。在活动的组织机构上大多成立了专门的组委会和工作组,统筹协调活动的开展。活动主题和方案一旦确定,活动举办方都注重整合各方资源,从筹备开始、从细节入手,确保活动方案得到完整实施。在活动的服务管理上,积极落实公共交通、餐饮购物、游园安全、游览咨询、投诉处理等综合配套服务,尤其重视游园安全和公共交通。在活动参加单位上,广泛运用各种资源,积极邀请国内外组织和单位参与,提升活动质量和影响力。

  3.强化宣传,扩大影响,有效放大活动效应。活动举办方普遍将活动宣传作为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各种形式,使文化活动在较短时间内让公众知晓,扩大影响力。一是做好活动新闻宣传。举办方和新闻媒体都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发布广告、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记者专访等多种形式,在电视、电台、网络等多种媒体上广泛宣传活动信息,形成全方位的宣传效果。二是强化活动社会宣传。活动举办方大多成立了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些文化活动还巧妙利用各种契机,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扩大社会影响。三是积极放大活动效应。在做好活动宣传的同时,活动举办方不就事论事开展宣传,而是顺应社会潮流,借助社会热点,积极放大活动效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海公园文化活动与特色品牌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海国际大都市要求相比,与市民游客期望值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活动缺乏整体规划,总量不够,发展不平衡,内容重叠。由于本市尚未制定全市性公园文化活动发展规划,公园文化活动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公园文化活动自主发展、无序发展、不平衡发展。总体来看,本市公园文化活动规模还远远不够。全市185座公园,活动项目只有68个,平均近3个公园才拥有一个活动项目,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从区域分布看,发展不平衡。从已有活动项目来看,活动主题相对单一,活动内容和时间分布交叉重叠。本市公园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植物观赏项目,68个活动项目中各种各样的花展有16个,梅花展有2个,荷花展有 5个。

  2.公园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重大影响力的活动品牌。长期以来,本市公园建设主要围绕绿地生态和景观功能展开,在强调绿地生态性、休闲性的同时,对公园绿地的文化属性认识不够,对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普遍存在公园特色缺乏、知名度不高的弱点,特别缺乏在国际大都市中知名的,具有特殊文化氛围和冲击力的大型绿地或公园,至今没有形成如纽约中央公园、伦敦海德公园、东京上野公园、北京颐和园等类似的文化名园。从文化活动项目来看,无论在规模、影响力、知名度等方面,无法和一些知名的文化活动相比,缺少能代表整个上海城市文化形象的大型公园文化活动。

  3.对公园文化活动缺乏足够重视,缺少相应政策和机制。多数区县管理部门对公园文化活动尚未引起足够关注,对活动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也未将公园文化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在认识上没有从提升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公园服务水平的高度来看待公园文化活动,公园文化活动建设缺少足够的政策和机制支持。

  4.活动资金平衡困难,公园自身动力不足。本市收费公园的活动项目,基本实行低门票或门票不提价政策,门票收入不能抵消活动经费的投入,部分活动资金需要通过绿化养护、其他专项等途径消化。大部分区县免费公园,由于没有专项资金预算,开展免费的公园文化活动,既增加工作量又增加管养成本,往往被公园视为负担,缺乏经济驱动的内在动力。

  5.公园自身基础薄弱,缺少必需的资源和配套保障。本市占地面积小于10公顷的小公园有152座,多数存在活动场地狭小、园艺特色不鲜明、活动场馆设施缺乏等问题,限制了活动的开展。多数小公园缺乏策划、组织、实施活动的工作队伍和工作经验。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布局,公园文化活动配套保障条件不足,比如滨江森林公园、大观园等公园,一直以来受地理位置和公共交通的困扰。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蔬果总动员插花活动


  三、加强上海公园文化活动和特色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度谋划公园文化活动建设。分布全市的185座公园,既是展示城市自然生态的公共设施,也是广大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各级政府及绿化市容管理部门,应将加强公园文化活动和特色品牌建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改善服务民生,满足市民需求,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公园文化活动和特色品牌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议程,制定工作目标,建立健全日常工作制度、长效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同时争取政策,将全市公园、部分有条件的公共绿地和林地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公园(绿林)的文化服务功能。

  2.加快活动布局和项目定位,打造代表城市形象的公园文化活动大品牌。一是合理规划,推进公园文化活动的面上普及。市、区两级绿化市容管理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全市和本区域公园文化活动发展规划,逐步解决活动总量不够、发展不平衡问题。二是科学布局,实现活动项目的错位有序发展。在现有基础上,对全市所有公园活动项目实行统一科学布局,防止资源浪费、恶性竞争。三是重点扶植,培育代表城市形象的大品牌。建立市级冠名的活动平台,形成政府搭台、公园唱戏的活动模式,促进本市特色品牌项目做大做强,力争培育出一批代表上海形象的公园文化活动特色大品牌。

  3.发挥公园的独特优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公园文化活动相比其他文化活动,最大的优势是公园,因此加强公园文化活动和特色品牌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公园的独特优势,通过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不断实现品质提升、能力提升,来促进公园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对植物观赏类活动项目,可将植物观赏品质的提升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对文化娱乐民俗类项目,可将不断提高资源整合能力作为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对科普类项目,可将“专业性+特色化”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4.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机制,切实保障公园文化活动的协调开展。一是制定引进社会资源参与公园文化活动的相关政策。可制定出台鼓励与公园文化活动相关的民间资本,采取合资合作、企业改制重组、股权认购等方式,参与公园文化活动的建设。创造公平条件,鼓励文化产业实体单位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参与公园文化活动的市场运作,或以文化产品参与公园文化活动的合作。二是建立全市公园文化活动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对全市公园文化活动的规划建设、组织协调和资源整合,使本市公园文化活动从横向分隔、各自为战、无序发展的状态,转换到统一部署、有机整合、协调发展的组织运作新模式。三是建立公园文化活动资金保障机制,使公园文化活动建设资金有稳定的来源。

  5.加强公园文化活动的队伍和基础建设,提升自身举办活动的能力。各区县公园管理部门,市、区两级公园,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公园文化活动相关专业的岗位职数,引进专业人才从事活动的策划和组织。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年对相关人员开展岗位培训、深造学习,不断提高本市公园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能力。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观摩交流活动,提高实践运用能力;鼓励从事文化活动的专业人员,以签约聘用、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园文化活动;积极争取所在地区政府部门的支持,妥善协调解决交通配套等问题。

  (作者:胡建文,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研究室主任;林晓桦,上海古猗园办公室主任)

  

(本文配图/艾警春、洪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