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业:茶花的种质资源创新与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 2013年09月05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奉树成 张亚利 莫健彬 高燕


上海植物园茶花新品种


  茶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自古作为二十四番花信风(物候)代表植物之一,尤其作为著名的观赏花卉,广受各阶层人士喜爱。历代文人对茶花的吟咏,入诗如画,不胜枚举,如张舜民[宋]的“叶硬经霜绿,花肥映雪红”,陆游[南宋]的“惟有小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雪里开花到春晚,世间耐久孰如君”以及归有光[明]的“虽是富贵姿,而非妖冶容”等诗句对茶花的描绘都至为传神,也体现了茶花观赏多样性的特点。茶花之美,在其神韵和品格,为此,古人早在明代《茶花百韵》中就归纳了茶花的“十德”,从花、叶、型及习性等方面介绍了茶花所具有的优异观赏品质。


  一、茶花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茶花是源自我国的十大传统名花的世界名花,由野生进入宫廷和庭园栽培的历史悠久,文字可考,上溯至三国蜀汉时代(距近1800年),而真实历史则可能推至更为久远的先秦时期。7世纪时,我国山茶首传日本。17世纪,英国人首次在东亚采回山茶标本,18、19世纪起,山茶花多次传往欧美,风靡一时,也因此获得“世界名花”的美名。

  茶花引到西方国家后,普遍栽培并形成了众多品种,如英国、意大利、德国、瑞士、比利时、法国、荷兰、葡萄牙等国,茶花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园林和家庭美化。美国的茶花发展也很迅速,目前,美国很多植物园都开辟有茶花专类园,或者建立山茶园,如洛山矶山茶专类园,其从中国和日本及美国南部收集了600多个品种,并开展了各项研究。美国各地均遍布有茶花苗圃。有“茶花乐园”之美称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气候与土壤十分适宜茶花的生长,因而茶花的发展和普及水平相当高。澳大利亚是1826年从英国获得了山茶,新西兰在1840年由法国移民带进茶花,此后这两个国家通过不同的渠道引进了相当数量的茶花品种,加上重视茶花育种,使这两个国家成为茶花品种最多的国家之一。

  长期以来,茶花的花型花色在不断丰富,即使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传统茶花品种也百以记数,遑论通过世界范围内近代的茶花种质资源创新,除了大花、重瓣、花色等传统追求外,现今的茶花新品种尤其以抗寒茶花、黄色茶花、芳香茶花、束花茶花以及多季开花茶花等更多的类群为聚焦点,至今世界已经拥有30000多个茶花品种,足见茶花世界名花的地位。

  由茶花的栽培、观赏以及随之形成的茶花文化,自古至今,影响中外。文字上,我国的历代古典文献和诗词曲赋不计其数;艺术上,自唐以来,以茶花为画历千年而不衰,名家辈出,流派纷纭,茶花的千姿百态和画家的笔情墨韵跃然淋漓,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瑰宝。此外茶花的造型艺术(盆景)、瓶插观赏则是自古有之。引申到大众文化,从19世纪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到我国当代作家杨朔的散文《茶花赋》,无不诠释着茶花的优美、高尚、坚忍,展现出的或是人文光辉,或是浪漫的理想之美,或是悠然的爱国情怀。


  二、发展中的上海植物园茶花种质资源创新

  上海植物园的茶花资源收集及种质创新一直是本着为丰富市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服务而存在的。从植物园的前身龙华苗圃建立至今从未间断。龙华苗圃早在20世纪50年代建圃之初,就有黄德邻、徐林娣等老一辈园艺师从事茶花的栽培和育种工作。庄茂长等同志1954年代表上海园场管理处历尽艰辛,首次引种23个品种300余株大树的云南山茶花到沪落户我园培养,后成为当时“百花展”上民众最喜爱的明星,并于1959年5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云南山茶花》一书。据知,50-60年代,龙华苗圃收集的茶花品种达70-80个,主要来自云南、四川的滇茶和川茶。黄德邻等通过滇山茶与山茶的杂交,获得大量的茶花品种材料,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可惜这些资源和资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逐渐消失。进入70-90年代,上海植物园杜鹃园中,仍收集和保留了部分当年和新引进的茶花品种,但其种质创新处于停滞期。进入21世纪后,结合国内外茶花研究现状及我园特色,茶花种质创新再次成为我园的重要研究领域和园艺展示窗口。

  2003年以来,上海植物园在实践中逐步确立了“束花茶花种质资源创新”计划,从引种、育种到应用三个层面开展了相关的机理及应用研究。在引种方面,从国内引种山茶属原种(主要为连蕊茶组和短柱茶组资源)近20种,传统茶花品种60余个,2012年,从美国引种茶花品种及原种30份;在育种方面,主要进行束花(特指多枚花蕾顶生或腋生,具有开花繁密、花期长、叶小、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的茶花类群)、黄色及多季开花3个方面,目前已杂交获得实生苗100余株;在应用方面,结合机理研究开展了长三角地区茶花资源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山茶属远缘杂交亲和性及败育机理研究、茶花新品种适应性研究等科研活动,以期有更多的茶花资源更好地应用于我们的城市景观中。将来,我园试图建立特色茶花育种野生种质资源收集和展示,为开展更广泛、深入的茶花育种和资源保护服务。

  至今,上海植物园在美国国家山茶协会先后登录茶梅品种2个,茶花品种2个。同时,在国家林业局申请茶花新品种保护7个。同时,通过与公司合作,对4个授权新品种进行产业化生产,繁殖苗木500万余株。

  在品种展示和文化宣传上,2009年,结合我园杜鹃(山茶)园改造,为此引种配置茶花新优种及品种近160份,与杜鹃类植物配置,相得益彰,形成了长达半年之久的观赏期,为打造更精致优美的园艺景观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上海植物园从2011年开始,举办上海植物园茶花展,通过多样性的栽培展示,结合艺术茶花,为专业人士和游客更好地欣赏和享受茶花之美提供让人流连和愉悦怡情的空间。


上海植物园茶花新品种


  三、对未来上海植物园茶花种质创新和提高展示文化内涵的思考

  1. 通过丰富收集展示,彰显植物园特色和使命

  种质是展示和创新的源泉。长三角地区是茶花重要的起源和分布中心之一,而上海应义不容辞地具备茶花资源展示的功能。上海植物园的杜鹃山茶园建于1979年,占地16300平方米,主要种植和展示茶目、杜鹃花目、柿树目等植物。2009年,园方对该专类园改造的过程中共增加杜鹃、山茶属植物270种(含品种),其中展示的山茶品种达146个,此外,还有山茶科其他原种植物14种。

  为了进一步丰富茶花种质资源,上海植物园在继续收集引种山茶属原种及品种的基础上,计划再次扩容杜鹃山茶园,增加数千平方米面积用来布置山茶花。充分利用山茶花与杜鹃花生态习性和生境较为相近的特点,将两类植物有机混种配置,优化形成上海植物园内一个精致的茶花专类资源展示园。

  2. 通过深化科研创新,丰富和提升城市园艺景观水平

20世纪80年代,抗寒性茶花品种实现了茶花在美国园林中的应用;自1965年金花茶(C. nitidissima)的发现到20世纪90年代黄色茶花品种的出现,带来了世界范围的黄色茶花育种热潮;21世纪,杜鹃红山茶等带来了多季开花山茶的育种新浪。目前,茶花的育种领域仍然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入。

  上海植物园结合国内外茶花育种现状及上海的自然环境,已经着手实施了“束花茶花种质资源创新计划”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将来还要不断深入,从而形成上海植物园特色研究。束花茶花是山茶的一种类型,花小,但开花极其繁密,似花朵成束开放,在景观营造中极具潜力,是优良的花篱、绿篱、年宵花卉及盆景资源,可以预期在园林景观及室内空间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致力于并坚信,通过不断的新品种培育和推广应用,必定会丰富植物园自身及城市的园艺景观展示所需的新优特园林植物资源。


上海植物园茶花展


  3. 通过充实茶花文化内涵,提升植物园茶花园艺展示水平

  茶花作为自然界的物质精灵,其美与生俱来,又与人的文化传承相依为命,相映成辉。在云南,茶花与宗教、民族风情等文化特征共生共荣的景象源远流长,俯仰可见。建于元代的东林寺遗址有一棵同时开放着红白两色花的茶花树,是六百年前高僧运用嫁接技术的高超水平的记载。彝人用来祭神、祭天、祭地、祭祖和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的新鲜茶花表明了茶花在文化活动中的重要角色。自南北朝至今,茶花无论自身作为园林这一“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的元素,还是作为诗人或丹青妙手着墨对象,都体现了人们对茶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在上海,茶花虽然没有如在云南那样深厚的渊源,但华东山茶同样历史悠久。况且,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载体的塑造总是为时不晚,通过我们的努力,在茶花的园艺展示中,一定会实现专业知识与文化艺术的结合,达到一见茶花,便知“春深似海”的意境。

  茶花种质资源创新的最终目标是让科研成果产业化,走进寻常百姓家,服务于上海城市环境改善和市民健康水平的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茶花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创新,将进一步提升上海植物园对上海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贡献率,为“生态文明,美丽上海”增光添彩。

  (作者:奉树成,上海植物园园长、党委副书记;张亚利、莫健彬、高燕,上海植物园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