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稿:发展农田林网 建设美丽乡村
发布时间: 2013年11月08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唐雪元


沿海防护林(韩玉洁/摄)


  上海松江区行政区域面积有604平方公里,其中粮田面积达17.5万亩,林地面积14.6万亩,森林覆盖率11.52%。主要林地有黄浦江水源涵养林2.05万亩、生态片林8200亩、山地5300亩、经济果林1.3万亩、苗木3.8万亩。

  近年来,国家实行的是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政策,这是为了解决和确保主要农产品供应和推进林业发展的用地矛盾。松江区在执行这一国家政策中以大力推进农田林网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村的农田林网建设。自2008年以来,累计种植各种树木19万株,总投资近1000万元,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0%左右,有效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美化了村容村貌。我们在发展农田林网和建设美丽乡村上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上海市推进农田林网建设现场会(洪汇/摄)


  一、制订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我区区域规划和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在农业发展区域中推进农田林网建设,有浦南3个镇(新浜、泖港、叶榭镇)、石湖荡、小昆山和佘山的西北片。在林网建设中主要是利用现有的河道、乡村道路两侧及农田四周种植林带,网格面积一般在150至300亩左右,建设林网的苗木费用全部由区财政负担。


  二、先行试点,逐步推进

  2007年底,松江区选择农田基础设施较好的石湖荡、泖新村的千亩粮田和新浜镇许三路西侧的农田,实施了农田林网工程化建设的试点工作。2008年春季,共种植胸径3-5厘米的落羽杉15000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试点工作基础上下发了《松江区农村绿化实施意见》,确定了目标任务、建设原则、建设内容、树种推荐等内容,并从2009年起,在全区采取了点面结合的方式。点:要求每个镇先搞1000亩左右的示范点,一是在河道、村级道路两侧种植林带,二是对现有的残缺林带进行补植和修整。面:要求在区域内已整治过的河道、道路旁种植林带。同时,结合村庄的改造工程,推广庭院绿化,鼓励农民在宅前屋后种植柿子、枇杷、柑桔、竹子等经济观赏型树种,既美化了农村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选好树种,科学种植

  发展农田林网的主要目的是发挥林带的抗风减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和农村景观面貌的功能。松江区在农田林网建设的树种选择上确定以“三杉”(池杉、落羽杉、水杉)为主。这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三杉”类树种根深、冠窄、落叶、抗风能力强,对农作物生长影响相对小;二是“三杉”管护简便、病虫害少;三是松江属水网地区,土壤适合“三杉”生长,该类树种又匹配江南水乡风貌特征。种植质量直接影响树木的存活率,区林业部门注重科学植树,提高造林质量,要求在秋末初冬平整好土地,并挖掘好树穴,经土壤冬化后,初春种植。树苗规格要求在胸径3-5厘米左右,每条河、路两测种植的苗木规格要求统一,保证整齐度。


飞翔在片林边的白鹭(陶文英/摄)


  四、加强管护,确保树木保存率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农田林网树木比较分散,管护难度更大。为此,区林业部门在农田林网管护方面主要抓了两方面工作:一是要求各镇充分利用林业养护社这支队伍,定组、定人、定责,划片负责管理,主要工作是浇水和树木扶正,确保存活率。二是每年10月份,由区林业站组织人员,检查植树效果,尤其是对成活率不到90%的暂缓支付苗木补贴款,待第二年补植通过验收后再支付。


  五、筛选育苗,保证苗木质量

  上海郊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的农田林网树种大多是水杉,近年来水杉的赤枯病呈逐年加重发生之势。为此,我区在农田林网建设的树种选择上,要求少种或不种水杉,而落羽杉树冠相对较大,适合河道种植,不适合农田道路种植。自2009年起,区林业部门引种不同数量的池杉直生苗种植于指定区域,作为全区农田林网供苗基地。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发展,下一步我区还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完善规划,将农田基础设施规划和农田林网建设规划相结合,留出足够的植树造林发展空间。二是拾遗补缺,对现有林带进行加宽、修缺,对不适生树种进行更换。三是加强管护,充分发挥各镇(街道)林业养护社作用,管好农田林网,提高养护水平。

  (作者:上海市松江区林业站站长)


(本文供图/韩玉洁、洪汇、陶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