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评析: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布时间: 2013年11月11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陈家宽 李琴 黄心一


滨江森林公园(徐正魁/摄)


  对“十八大”之后十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学术界有人“看空”,认为将进入滞缓期,我坚持“看多”。而要发展,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就此,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形势与判断

  1. 过去10年,中国进入发展战略机遇期,今后10年,还处在大有作为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将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最稳定和高速增长的时期。当时国际环境对中国发展非常有利:小布什时代,美国企图把战略的重心移到太平洋西海岸,而“9·11”恐怖袭击事件,随后的伊拉克战争、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国债与欧元危机等一系列事件推迟了美国战略中心转移的时间。因此,给我国营造了非常好的发展国际环境。国内发展环境也非常好:从中央政府到基层政府都一心一意谋发展:城镇化进入高速进程;高速公路、高铁、地铁、空港和港口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改革开放以后,西方钢铁、汽车、纺织等传统制造业转移,有利于中国承接制造业和开拓国际市场,同时消化大量劳动力,给农民工进城以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个原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没有计划生育,90年代后就到了劳动力高峰期,收获了人口红利。

  过去的10年,中国发生了历史性进步: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升到第二位,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财政收入增幅世界第一,基础建设速度、城镇化速度世界第一;成功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展示了大国风范,而应对非典袭击和汶川特大地震取得成功更是一个伟大民族的杰出表现。国际上著名政治家和学者认为“中国创造了不可怀疑的世界发展的奇迹”。世界500强中,中国公司数大幅上升,2005年只有18家(包括台湾和香港地区),2013年达到95家。中国的竞争力大幅度提升,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的发展不是西方模式,也不是中国过去的模式,而是“十八大”报告指出的,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下一个10年,中国还处于大有作为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未来还有30%的城市化率,将规划发展城市化群,经济结构进入调整和转型期,内需重点要转到民生、海洋、国防上去;另一方面,新的科技革命给了中国更多发展途径的选择。从最近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看,也非常有利于中国。因此,中国有可能还有20—30年的高速发展时间。

  2. 我们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国内现状是系统性风险增大。虚假城镇化、房地产结构性泡沫和产能过剩显示出投资过度、银行信贷膨胀和地方债严重等;贫富差距扩大和腐败蔓延等。笔者今年到了云南省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看到了上海等发达城市的楼盘,20多层的高楼没人住,宾馆一天里断电几次。看来地、县级城市房地产泡沫非常严重,城市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要素相匹配。从国际背景看,中国所处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非常多,包括钓鱼岛和南海海域形势非常严峻、国际上唱空中国经济、贸易保守主义抬头、逼迫人民币升值、美国战略中心转移、海洋权益争端升级等。

  3. 中国的发展战略还是四句话: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淮海路街头绿地 (洪汇/摄)


  二、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呼唤生态文明

  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1—2012)》显示,上海排第36,北京排第55。2012年,北京的雾霾震惊全世界,上海黄浦江上1万多头死猪进入我们的水源地,整个城市的系统风险非常严重。《2012年全球生活质量城市排名》(Mercer)显示,上海第95,北京第109。生态与环境问题是中国城市竞争力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粗放型生产方式使本来就很紧张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中国淡水资源人均为世界人均的28%;中国是钢铁生产大国,但铁矿石资源人均为世界人均的17%,铁矿品质差,这方面资源受控于巴西、澳大利亚。我们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水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单位资源产出率据初步核算:中国3770元/吨,是日本的1/8、英国的1/5、德国的1/3、韩国的1/2,我们的耕地资源共18.26亿亩,人均1.37亩,为世界人均的1/3,土地主要是中产地,土壤退化和污染严重。而日本等资源短缺国家有着十分爱惜资源的习惯,所以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改变,比找到矿产还重要。

  1. 资源约束趋紧。一是生态空间数量减少,质量退化。耕地资源中,高产地28%、中产地40%、低产地32%,土壤退化和污染严重;国土资源利用中,如各级政府的行政新区、经济开发区用地和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等,有很多浪费。二是水资源短缺,利用率低下。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世界第六,但为世界人均的1/4,加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南方占81%,北方占19%,与土地和经济布局不匹配。城市的发展会往河流区集中,水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无序、滥用水资源造成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并发生严重冲突。多年前,浙江义乌花巨资向东阳市购买水资源,开创了中国国内第一笔城市间水权交易。三是矿产资源结构不合理,人均拥量少,利用效率低。石油、天然气、铁、铀、钾矿等经济和国防发展的主要矿产资源量少,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利用率低,黑色冶金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不到20%,有色冶金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30-35%,煤炭综合回收率为30%,油田的平均采收率32.7%,为此,经济社会发展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国家安全受到严重考验。

  2. 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水体污染源由点源向面源污染,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薄弱。不到11%饮用水符合我国卫生标准,沿着太湖、巢湖、滇池等重要湿地建设和规划建设了经济开发区和度假村,水质如何能好?!此外,废水回灌,使得地下水污染的问题比地表水污染还要复杂;我国大气污染主要有汽车尾气污染、煤烟型污染和化学污染,主要污染物有PM2.5、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甲醛、病菌,出现酸雨的城市占半数以上,主要集中在南方,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使我们在国际外交中谈判压力日益增大;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污水灌溉、任意排放有害废物等,造成了2—2.4亿亩耕地严重污染,食品安全形势极为严重;生物多样性丧失,61%的野生生境丧失,40%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15%—20%的物种处于濒危状态,水体污染达80%以上,水生生态系统濒于解体,遗传多样性大量丧失,外来生物大规模入侵。生态与环境危机严重制约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严峻的生态和环境形势不断向我们呼唤着生态文明!


  三、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的选择

  工业文明早期,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消除了。”

  1. 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史进入新阶段。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和经济、政治、社会文明一起是现代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文明史视野下看人与自然关系演进,人类从原始社会依附于自然、农耕文明敬畏和顺从自然,到工业文明则支配、榨取自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及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令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出现了人口过度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直接导致几千个人死亡。

  2. 20世纪60—80年代出现的警示与思考。1962年卡尔逊《寂静的春天》出版,对农药危害人类环境作出预言,唤起了公众对生产发展和自然环境间矛盾的严肃思考;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指出地球像宇宙飞船一样是封闭的系统,世界上没有废物,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由此循环经济思想萌芽;1972年,西方的精英成立了罗马俱乐部,出版了《增长的极限》、《地球的毁灭》、《末日书》、《末日综合症》、《明天的死亡》、《即将到来的黑暗时代》、《人类最后的时刻》等一系列著作,预言经济增长在自然资源优先的情况下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作出了世界性灾难即将来临的极端预测。

  3.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理论萌芽。1972年,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会议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人类不适当关注环境约束,这样的经济发展既是浪费的也是不可持续的”;1987年,布伦特兰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也就是代际公平;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了里程碑式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确认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4. 西方发达国家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效。从20世纪80年代起,经过20年,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改善。在经济相对稳定、政治相对平稳、文化稳步发展的情况下,建立了较为严格的环保制度和相对牢固的环保意识形态,环保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


  四、中国提出“生态文明”的历史轨迹

  纵观中共十二大以来关于生态的论述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初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非常粗浅。基于人口的制约原理、人口的增殖原理,十二至十四大,把中国环境问题归结到人口问题,认为人口控制是关键,十四大(1992年)指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然而控制了人口,环境问题就能好吗?其实不然!十五大(1997年)提出“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

2002年,联合国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当年召开的十六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框架。十六大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

  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到二0二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完善法律和政策、形成体制机制、落实责任制、生态修复、应对全球气候作贡献等方面提出了四大任务。

  十八大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长远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理念,努力实现“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目标。

  历史不容割裂,十八大全新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四大任务,是前两次党代会所没有的。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任务

  十八大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与目标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生态文明建设有四大任务: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区域发展要顺延自然,行长官主观意识去布局,常常会违反自然规律的,造成非常严重的生态与环境后果。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日本的单位资源产出是我们的8倍,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我们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改变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循环利用,提倡节约。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要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们河流湖泊受到破坏,很多物种非常危险。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建立评价体系、保护制度、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交易试点、责任追究制度、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我们唯一选择,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陈家宽,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南昌大学特聘讲座教授;李琴、黄心一,复旦大学博士生)


(本文供图/徐正魁、洪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