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与实践:努力实践 完善措施 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普遍实施
发布时间: 2013年11月12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戴金梁


  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作,也是建设低碳、生态、宜居城区的重要举措。为了将这项上海市政府实事工程真正落到实处,黄浦区的总体框架与思路是:确立一个目标、探索一种路径、完成一项任务。一个目标是指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一种路径是指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一项任务是指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技术体系、政策体系、社会体系”。2011年启动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以来,全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覆盖525个场所,其中半淞园路、五里桥、打浦桥3个街道实现了垃圾分类整区域、全覆盖推进;在已实施垃圾分类试点的六类场所中,学校、机关、菜场、公园四类场所实现了分类试点全覆盖,试点垃圾分类的居民小区达262个,涉及居民家庭10万余户。



  一、把好“五个关口”巩固成果,拓展试点

  (一)把好试点选择关,有序组织实施

  在试点选择阶段,按照“相对集中,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统筹推进”原则,主要采取以下三项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区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具体分工负责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绿化市容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牵头召开推进会议,部署落实阶段目标任务;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全力跟进,形成了多方联动、各方互动、工作主动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工作调研。区绿化市容局先后赴浦东、静安等区实地调研学习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经验,加强与区文明办、妇联、房管局等部门和街道沟通协调,制定完善《黄浦区垃圾分类减量实施方案》、《黄浦区垃圾分类专项经费使用规定》等方案和办法,进一步增强了方案的可操作性与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三是加强措施落地。根据黄浦区区域实际情况,考虑南部区域居民区成套率较高因素,利用物流终端的集聚效应,分类试点选择在空间上采取先南后北,在场所上突出居民区和菜场两大重点,并根据各类场所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针对性、个性化措施,充分发动并依靠各方力量,全面组织落实。

  (二)把好专项分流关,促进源头减量

  实施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源头分类是关键。黄浦区着力完善“大分流、小分类”体系,加强源头分类,重点推进以下三项分流工作:一是开展源头分流。逐步健全完善餐厨垃圾、装修垃圾、枯枝落叶、渣土专项收运体系。加强餐厨垃圾专项申报,实施全程监管,申报率达95%以上,年均专项收运餐厨垃圾2.1万吨,废弃油脂1795.7吨;加强装修垃圾快速收运,强化责任,明确任务,年专项收运装修垃圾6.2万吨;加大枯枝落叶专项分流,统一收运至专业处置点进行回收再利用,年专项分流处置枯枝落叶1400余吨;加强出土工地日常监管,实施渣土专营治理,年专项运输处置渣土150余万立方米;同时加大生活垃圾渗沥液排放工作,日排放渗沥液20余吨。二是开展干湿分类。干湿分类是此次垃圾分类的核心,而居民小区是垃圾分类六类场所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区以居民小区干湿分类为突破口,强化宣传阵地,强化志愿者引导,强化分拣员再分拣,在推进的89个居委、10万余户居民家庭中,知晓率达95%,参与率达75%,投放准确率达65%。截至目前,日均分拣并专项运输处置厨余垃圾(湿垃圾)20余吨。三是开展资源回收。与上海缘源公司、上海万荣公司合作,每月5日开展废旧衣物回收活动,全区目前共设87个废旧衣物回收点,每月收集废旧衣物17.8吨;与上海森蓝公司、光大银行合作,每月15日开展废旧电子垃圾回收及废旧电池、灯管等有毒有害垃圾回收,每月回收有毒有害垃圾0.5吨;每月25日,开展废弃玻璃回收,月回收废弃玻璃近7吨。另外,我局还专门开展了餐饮单位废弃玻璃瓶回收再利用工作,对餐饮单位的废弃玻璃瓶实施专项回收处置,日均收集废弃玻璃瓶达3.1吨,资源回收利用率逐步提升。

  (三)把好硬件配套关,完善分类设施

  根据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工作要求,结合分类场所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做好相关设施配套工作:一是完善分类收集设施配置。根据六类场所产生垃圾的差异,科学合理配置分类垃圾桶,共配置居民家庭收集容器8万余只、居民小区收集容器4500只、机关事业单位三色组合收集容器300组、公园收集容器800组,免费向居民发放分类垃圾袋9000余万只。二是完善分类运输设备配置。按照各类垃圾产生量,分别配置厨余果皮垃圾运输车10辆、有毒有害垃圾收集运输车10辆、餐厨垃圾收集运输车12辆、废弃油脂收集车12辆等专用收集车,确保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三是完善相关配套设施配置。加大对垃圾箱房、小型压缩站等环卫设施的更新改造力度,改建垃圾箱房234处,新建改建垃圾压缩站7座,统一制作分类标牌标识401套。通过以上设施设备的配套,有力地保障了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把好运输处置关,杜绝混装混处

分类运输处置既是调动广大居民做好源头分类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环节,更是保障垃圾分类减量实效的重要关口。一是强化再分拣工作。与街道密切配合,加强垃圾分拣员、分类志愿者队伍建设,根据小区居民户数,确定分拣员、志愿者数量以及湿垃圾分拣指标,共组建230名分拣员、1500名志愿者队伍,指导督促居民准确分类、准确投放,同时加强二次分拣,不断提高分类质量,为分类运输处置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强化分类运输。在继续做好餐厨垃圾、装修垃圾等分类运输的基础上,根据生活垃圾干湿分类要求,专门配备厨余果皮垃圾专项收集运输车,重新安排线路,实施定人、定时、定点专项收集,确保湿垃圾专项收集、专项运输处置,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目标。同时,在厨余果皮等收集车辆上标注厨余果皮专项收集标识,不断强化垃圾分类社会宣传,积极接受社会各方监督。三是强化分类处置。开展生活垃圾专项分流,分别运输至指定点进行无害化处置,如生活垃圾统一运送至老港固废处置中心进行填埋或焚烧处置,粪便统一运送至浦东进行专业无害化处置,餐厨垃圾统一运送至闵行专业处置点进行生化处置再利用,同时探索菜场垃圾、厨余果皮垃圾的就近就地消纳新路径,在会馆街码头添置2台厨余果皮垃圾粉碎机,对菜场垃圾、厨余果皮、中药渣等进行粉碎分流,日均专项收运处置各类湿垃圾20余吨。通过专项分流处置,我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95%以上。

  (五)把好宣传指导关,确保分类实效

  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民动员、全员参与。一是加强宣传培训。与区文明办联手,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各种宣传途径,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制作垃圾分类宣传台历5万份,在《黄浦报》刊登垃圾分类减量宣传专版,发放到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居民手中;在全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口号征集活动,征集宣传口号231条;在半淞园路街道开辟垃圾分类一条街,在五里桥街道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月活动,逐渐让垃圾分类减量意识深入人心。二是加强专业指导。与区妇联、街道等协作,组建垃圾分类专业培训指导队伍,共培训相关物业、居委等管理人员40场1552人次、居民14562人次,居民知晓率、参与率都有明显提高。三是加强考核激励。完善垃圾分类考核激励办法,确定了以奖代拨绩效管理机制。区垃圾分类减量联席会议强化巡查检查,落实工作考核,并邀请上海市立信会计事务所对2012年生活垃圾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估,确保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规范、运行有效。


  二、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黄浦区在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也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做法,但仍面临以下三方面问题与困难:

  一是社会基础还不扎实。目前,全市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仍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各行业、各层面市民群众对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认识程度不同、文明习惯不同、重视程度也不同,还没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分类模式可资借鉴、推广,造成垃圾分类水平参差不齐。

  二是顶层设计还不完善。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责任和执行体制、运作和处理机制、激励和处罚机制、考核和评比制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完善,社会联动、协同配合的齐抓共管机制仍未形成,形成常态长效机制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三是消纳处置能力还有待拓展。黄浦作为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末端处置场地缺乏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目前,居民区厨余果皮和菜场垃圾处置暂时放在会馆街码头,处置量相对有限,且该码头已被列入南外滩滨水区改造的搬迁计划,即将面临无处消纳这类垃圾的窘境。



  三、完善机制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实效长效

  生活垃圾减量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业务工作,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社会工作,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地推进。下阶段,黄浦区将明确“三项任务”,即完成生活垃圾年人均减量5%的指标,完成市联办年度试点工作任务,完成试点区域知晓率100%、参与率75%、正确投放率65%。强化“三个导向”,即“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是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舆论导向,围绕“干—湿”分类原则的行为导向,“先试点、后推进,先执行、后完善,先粗分、后细分,先分类、后利用”的目标导向。实施“四个统一”,即统一小区志愿者和分拣员两支队伍,统一湿垃圾指标,统一标牌标识,统一经费拨付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下“五项机制”。

  (一)完善联席会议机制

  继续发挥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联席会议机制的“沟通、协调、合作”功能,进一步加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之间横向的协作联动和纵向的工作指导服务,不断完善三项制度:一是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做实联席会议平台,加强日常运作和组织实施,定期组织召开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协调会,总结阶段性工作,协商推进下阶段工作;二是检查督办制度。由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制定完善《黄浦区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考核办法》,联合相关成员单位,组建日常检查考核队伍,对垃圾分类减量落实情况开展不间断的巡查检查,做到问题发现及时,解决快速;三是绩效评估制度。牵头组织开展绩效评估工作,对各成员单位履职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作为联席会议办公室,区绿化市容局将进一步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探索建立信息数据平台,实行月报表制度,每月统计垃圾分类减量数据,分析进展情况,进一步挖掘源头分类减量潜力。

  (二)完善示范引领机制

  在全区六类场所择优培育20个以上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做到面上推进有力度、有效果,点上推进有亮点、有特色,如在五里桥街道扬子江小区继续探索推进“五定”管理模式,即定时干湿投放、定期专项回收、定点专人负责、定责多方联动、定质定量考评;在半淞园街道黄浦新苑深化推进精细管理模式,由居委、物业、分拣员各司其职,精心组织宣传发动,精细实施分拣,详细记录每天垃圾分类情况,不断提高分类质量;在打浦桥街道研究推进绿色家园模式,以居委、企事业单位为绿色家园单位,制作垃圾分类宣传图片,张贴在居民小区楼道,定期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以活动宣传分类、鼓励分类、推动分类。在现有103个绿色家园基础上,年内,在全区再建150个绿色家园,实现分类试点场所“绿色账户”工作广覆盖。在学校深入推进主题实践模式,即“垃圾分类我来拍”、“垃圾分类我来画”、“垃圾分类我来演”、“垃圾分类我来学”,以小手牵大手形式为垃圾分类助力,努力以示范引领,开创具有黄浦特色的垃圾分类减量新模式。

  (三)完善源头减量机制

  在推进六类场所干湿分类基础上,积极探索源头减量机制,拓展减量渠道,努力在以下几方面再出新成效:一是湿垃圾就近就地消纳。重点对全区25个菜场产生的垃圾及262个居民区产生的厨余垃圾进行粉碎处置,探索资源再利用方式,不断提升消纳处置能力;二是暴露垃圾快速发现处置。重新整合资源,做到暴露垃圾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不断提高暴露垃圾发现处置效率;三是枯枝落叶专项回收利用。根据季节性特点,实施枯枝落叶专项分流运输,采取就近就地消纳与定点处置相结合,有效规避枯枝落叶混入生活垃圾;四是餐厨垃圾专项收运。与区食药监、城管等部门联手,进一步加大餐饮单位申报管理力度,严厉打击违规收运处置现象;五是渣土运输专营。以全市开展渣土管理履职评议为契机,深入开展渣土运输治理,确保渣土规范运输、规范处置。

  (四)完善资源利用机制

  按照《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废品回收系统,完善定期专项回收机制。一是固化“三五”废品回收日制度。延续世博会“三五”文明指数测评机制,结合“阿拉环保卡”的推广、绿色账户创建等活动,不断健全完善“三五”废品回收日制度,即每月5日、15日、25日分别开展废旧衣物、电子废弃物、废旧电池、灯管等废品回收活动,不断提高资源再利用水平。二是完善废品回收网点规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紧紧依托街道社区,规范推进区域内废旧商品回收网点建设。在现有网点基础上,逐步健全废品回收网络,在住宅小区、商务楼宇等场所设置统一标识的示范回收点,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回收服务。三是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媒体宣传、“三五”回收日活动、制作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加大信息宣传力度,实现信息对称与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市民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知晓率与参与率,让生态、低碳、环保理念得以传播和践行。

  (五)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最终需要考核激励机制来保障。为此,我们将不断探索完善以下三方面保障措施:一是开展互评互议。加强日常检查考核,并定期组织居民、志愿者、分拣员开展互评互议活动,对居民源头分类、志愿者工作指导、分拣员二次分拣工作进行评议,以评议集共识,以评议促提升。二是落实以奖代拨。由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年初给居民小区、菜场等重点场所确定垃圾分类指标,每月对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进行考核,根据菜场垃圾、小区湿垃圾分类指标任务完成情况,兑现以奖代拨考核奖励经费,实现奖优罚劣,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积极性。三是引进第三方测评。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引进第三方专业测评、社会评议,对各街道生活垃圾减量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做到与垃圾分类经费挂钩,与年终评优挂钩,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取得实效。

  (作者:上海市黄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

  

(本文供图/简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