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题:上海大莲湖湿地生态修复效果探索
发布时间: 2014年03月24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薛程


  大莲湖位于淀山湖东南,距淀山湖边缘3.5公里,属于天然湖泊湿地与鱼塘人工湿地的混合湿地。20世纪80年代水域面积约为147公顷,后因围垦等原因而减少,目前仅为99公顷。大莲湖近年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是典型的受损湖泊湿地。淀山湖区域拥有上海市淡水湖泊湿地生物种类的80%。是上海地区为数不多的野生珍稀物种栖息地。以大莲湖作为核心的淀山湖区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对上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具有重要意义。

2008—2012年上海市林业局、青浦区政府、世界自然基金会、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方合作,共同开展上海西郊淀山湖湿地修复示范区建设工程。通过土地塑造与河道水系调整、湖滨带植物群落恢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种养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育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最终使得湿地修复示范区水质得到改善,湖滨带植被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增加,湿地景观初步形成。

  大莲湖湿地多样性保育技术及示范课题组在在湿地修复工程前后分别开展了数次湿地基础调查,内容包括土地利用和生境调查、鸟类调查、两栖和爬行动物调查、鱼类调查、底栖动物密度调查等,发现该湿地修复示范区生态系统恢复效果显著。


  一、地形塑造和植被恢复效果

  对大莲湖区域625亩修复示范工程,采用物理、生物、生态工程等相结合的方法,对水体和底泥进行生态修复,在改善大莲湖水质的同时,营造具有观赏价值的水上景观和湖岸景观。大莲湖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包括塑造地型、设计护坡、调整水系、配置植物、构造快速渗透系统。生态修复前后见图1、图2。


图1 生态修复前的大莲湖地形


图2 生态修复后的大莲湖地形


  土地利用和植被变化调查发现:工程实施后,区域内精养鱼塘被开放性水塘代替,通过河道连接形成相互沟通的水系,不同水体之间的流动性增强;大型乔木的面积显著增加,生境更加多样化;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群落面积显著增加,形成林地到灌木到草丛到水生植物的完整的梯度变化,生境由破碎变成一个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同时人为干扰也显著减少。


大莲湖湿地修复原位对比图


  二、生物多样性恢复效果

  鸟类多样性调查记录到鸟类105种,占淀山湖群区域鸟类183种的57.38%,比工程前增加了15种,记录到3种上海地区新出现的鸟类——白胸翡翠、栗腹歌鸲、小隼。雁鸭类在工程前难以见到,工程后却多次记录到,增加的种类有白眉鸭、白秋沙鸭、白眼潜鸭、罗纹鸭。

  两栖类动物调查到5种,分别为中华大蟾蜍、泽蛙、金线蛙、黑斑蛙和姬蛙。虽然工程前后两栖类动物种类没有增加,但每个种类调查到的总个体数,工程后均高于工程前的数量。

  爬行动物共调查到7种,分别为多疣壁虎、赤链蛇、乌梢蛇、红点锦蛇、黑眉锦蛇、枕纹锦蛇和短尾蝮。工程前后爬行类动物种类和数量基本相同。

  鱼类调查共捕获鱼类24061尾,隶属11科17属22种,江海洄游性鱼类3种(刀鲚、鳗鲡和松江鲈),河湖洄游性鱼类1种(草鱼),定居性鱼类18种(主要包括鲫、黄颡鱼、红鳍鲌、翘嘴红鲌、大鳍刺鳑鲏和鲇等)。首次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江鲈鱼3条。


松江鲈鱼活体


松江鲈鱼活体


  生物多样性调查表明: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以后,工程区域内生态系统内的植被、景观丰富度、水质及生物多样性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和改善,其生物多样性保育、净化水质及休闲教育功能也正逐步得到体现,尤其是随着该地区人类活动压力的逐渐减小和该地区法规和管理措施的逐步完善,整个系统必将会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其各种生态功能也将会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

  (作者: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主任科员)

  

(本文由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