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题:听专家说城市立体绿化
发布时间: 2014年10月13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柯兆银  王玉华  林  嘉


鏉傚織鐢ㄥ浘鏂_2-E-4.jpg 

                  松江区小昆山学校棚架绿化(李向茂/供图) 


  编者按:上海大力发展立体绿化,应该如何看待目前上海市立体绿化建设技术发展现状、立体绿化的不同类型和生态效应?技术上还存在哪些难点?管理上的重点和难点又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三位绿化业内专家,且听他们为立体绿化把脉。

  许恩珠(上海园林建设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成绩值得肯定  问题需要重视


  1. 基本符合了绿化专业提出的要求。
  没有调查之前我心有疑问,上海已建成的立体绿化疑恐无人管,不少是否已大量损坏?然而前年和去年承接了两个课题,一个是上海市屋顶绿化后评估项目,一个是静安区田园都市绿屋项目,现在正在参与制定全市立体绿化专项规划,就是通过期间的调查和统计,我的观念转变了。我们发了167张调查问卷,特别是实地去看了近40家单位,调查下来,80%以上屋顶绿化面貌质量优良。立体绿化分为4大类10小类,在政府推动引导下,已经从试点研究阶段走到了示范推广阶段,从单一形式、单一载体的阶段走到了多样载体、多种工艺的阶段。对立体绿化功能,也从单一的增绿和景观功能的认识,上升到促进节能减排、清洁空气、有益于大环境、具有促进经济发展活力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各个区县都比较积极地参与了这项工作,2009—2013年,闵行区平均每年发展5.5万平方米以上的立体绿化,这是个很惊人的数字。目前年报统计,全市屋顶绿化已发展到159万平方米,这个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2. 建设和管理尚存在问题。
   问题还是有的。调查中发现:
  (1)两个技术问题
  一是选用的植物材料比较单一。屋顶绿化也好,立体绿化也好,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都是一般性的植物。因为生境特殊性的限制,例如“土层薄、风力大、光照强”等小环境特殊,不少树上不了屋顶,只能选择植株小的树木、管理要求粗放的花卉灌木、一点点水也能生长的草坪,等等,因此,立体绿化植被不够丰富,面貌平平,没有特色,植物材料选用是今后应突破的方向。
  二是缺乏专业性的养护,管理粗放。一方面是立体绿化养护成本较地面绿化高,调查中发现,32%的屋顶绿化属政府或事业机关所在地,46%属于企业,22%属于住宅小区。前者经费到位、技术到位,景观面貌较好;后两者,分别依赖企业经费和物业经费,有的企业领导个人喜好绿化,经费到位,就维护得好一点,否则经费不够、技术不够,对立体绿化就会疏于管理,有个别大卖场已建的立体绿化,甚至失管失养。另一方面,就是养护力量的技术水平,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现在园林一线技术工人有点青黄不接,园林工人薪水低、工作辛苦,年轻人不愿意干这行。屋顶绿化蒸发量大,有些有小品设施花灌木数量多,需要及时灌溉。在设施维护和花灌木修剪上,经实地调查发现:粗放修剪,齐干平截,花灌木“剃平头”,如垂丝海棠无花可赏的现象随处可见;有的灌溉量不足,部分屋顶地被存在焦叶、枯黄现象。按《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规程》规范操作,提升养护工人的操作水平是提高屋顶绿化景观面貌的当务之急,否则难以满足屋顶绿化精细养管的要求。因此,对立体绿化成果需要评定、评估、考核,要充分发挥督促作用,才不会导致建一个扔一个。
  (2)两个瓶颈问题
  一是对立体绿化认识不够,没有形成推进的合力。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各区及部委办的相关局一定层次的领导,对立体绿化认识不一,在建设项目中虽同步向上级申报,但认为是“装饰性项目”,得不到上级批准。我们的区县政府,有些领导也仅仅把立体绿化作为锦上添花项目,只在市容整治中零星推进,政策没有系统性、连续性,在结合建(构)筑物的新建、改建的绿色建筑、节能减排项目的推进上做得还不够,绿化部门没能从项目规划建设源头共同把关,不少新建建筑没有在源头上考虑立体绿化的实施条件(包括屋顶承重、防水、排水、围护、桥柱标识),项目建成后再由绿化部门发动实施立体绿化,困难较大。
  要知道,1公顷立体绿化每年减排二氧化碳33.8吨;1公顷立体绿化每年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能间接节约电能150千兆焦耳或天然气100千兆焦耳,相当于每年节电4.165万千瓦;还能减少扬尘污染、杀菌净化空、降低噪音光辐、促进节能减排、减缓表面径流、缓解雨洪危害、拓展绿色空间、提升城市形象。处于高空的屋顶绿化和其他立体绿化尤其对PM2.5的作用效果大,有绿化的空间要比没有绿化的空间能消除37%左右的大气污染;立体绿化经济价值巨大、性价效益趋高,按照市区2—3万元/平方米的土地价格测算,增加1公顷立体绿化,可比同面积地面绿化节约土地成本约2—3亿元,是市区最便捷、最经济、最廉价的增绿方式。立体绿化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这些都有科学的数据,我们在走访调查中进行宣传,更需要市、区两级绿化办好好加以宣传。
  二是法规还不完善、政策还不到位。对建成后的养护工作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水准最好有个标准;对屋顶绿化要有考核要求。在政策保障方面,一定要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的经费政策支持,主动纳入节能减排、生态补偿政策。
  我们曾经测算“十二五”期间发展150万平方米立体绿化需要投入5.95亿,按照多种政策并举,多元化投资的思路,市级财政应当出台立体绿化专项奖励政策,市财政至少承担1/3。现在虽然在建筑节能专项中有一定的支持,但是支持面受限,限于规模、限于建筑载体、限于公共建筑。市财政对区县的转移支付目录中没有纳入这项经费;立体绿化强制性规定、法律责任都还未明确。政府的引导作用力度不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县和社会单位推进实施立体绿化的积极性。
  在国外,新加坡很重视立体绿化,有相对的政策补贴作经济支撑,英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有相应政策,荷兰推崇“花是给人看的”的观念,每家每户门前窗下种上漂亮的花,让回家的主人赏心悦目,还点亮了整个街道,这方面我们要跟国际接轨。我们提出一些政策的设想,希望将来可以形成具体的法规。
  就一些老建筑没有防水防漏措施无法去做屋顶绿化的困难,我们还在跟同济大学和其他单位专家一起做实地调查,要有规范和措施,让上海的屋顶都焕然一新。
  

  3. 实事求是编制上海市立体绿化专项规划。
  最近,上海正在编制《上海市立体绿化专项规划》(暂命名),规划将明确,至2030年,上海将建成立体绿化约计739公顷。本轮规划既有空间规划的内容,也有发展规划的内容,属于两种规划类型的综合体。运用了《上海市屋顶绿化后评估》、《上海市立体绿化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课题等多项研究成果,实事求是,既不是“鞭打快牛”,也不是“一刀切”,提出了全市各区的分解指标。《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曾提出“各级绿地均衡布局,保证市民出门500米可以看到一块公共绿地”,立体绿化规划也将与此呼应,提出市民出门1000米可以看到一处立体绿化。
  推进上海市立体绿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鏉傚織鐢ㄥ浘鏂_2-E-6.jpg

                       绿荫停车场(洪汇/摄)


鏉傚織鐢ㄥ浘鏂_2-E-7.jpg

                      移动绿墙(李向茂/供图)


鏉傚織鐢ㄥ浘鏂_2-E-3.jpg

                       华山路花墙(李向茂/供图)

  

  胡永红(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

         
                     城市需要怎样的立体绿化

 

    1. 立体绿化,上海要有一个发展战略规划。
  我前几天我在全国观赏园艺学年会上作了报告,题目就叫《建设绿色城市》。绿色城市,是国际化城市概念,应该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城市绿化不再是简单种几棵树的小事,它是满足市民需求的民生,要义是为了让人们生活更美好,也是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而言,上海的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已经到了相对平衡阶段。土地成本高,像十五、十一五那样大规模拆房建绿、大块土地搞绿化已经很难了;现在还能释放绿化空间的,一是几个中心城建设,二是规划的郊野公园,但前者“远水解不了近渴”,后者都建在城市外围,而最需要绿化的,是人口聚集的中心城区和周边一个个点的居住区。人对绿化的需求是天生的、自然的,是基本需求,人在硬质空间呆长了,健康会受很大影响。现在,土地这种软质空间用到了极限,而在硬质空间下如何去做城市绿化,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立体绿化与绿色城市、与人居环境的改善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的城市如香港,城市高楼林立,立体空间非常紧凑,跟我们的情况相似,但它属于海洋性气候,整个环境条件比上海大陆性气候好,可以说在上海搞立体绿化技术难度远大于香港。相对于建筑的总体投入,上海做立体绿化一个平方米500-600元的投入费用是相当低的。上海绿化发展应该转型。可以说,立体绿化是今后上海在中心城区改善环境有效的出路。
  上海发展立体绿化应该有大思路,应该把它放在上海环境建设其中,要做一个改善人居环境的战略规划,提出目标和系统方案。例如,立体绿化到底要在什么时间实现什么目标,达到什么水平?整体规划和理念出来后,再分步骤、分年度实施。
  尽管涉及立体绿化会有很多问题,认识的、理念的、技术方面的,但我觉得上海完全能够做好。改善人居环境的概念,国家、上海十五、十一五已经提出,我们期间已经做了许多研究,也得到国家科技部项目支持,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加上这几年上海在立体绿化方面的成果和应用,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应该有充分条件成为立体绿化研发、示范和推广的前沿基地。
  

    2. 立体绿化的核心功能是“雨水收集器”、“空气过滤器”。
  因为植物缺乏必要的生长环境,立体绿化操作起来比地面绿化难度大,我们做立体绿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个要想清楚。
  屋顶绿化最核心的功能是城市的“雨水收集器”,现在国际上对这个认识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我们的认识要提升,第二才是碳氧平衡、生态效应,第三是丰富生物多样性,当然还有保温等其他功能。雨水是宝贵的资源,在目前情况下得不到有效利用,就通过雨水管,最后到河流去了,与河水一样被污染,资源被浪费了;而屋顶绿化可以像地面绿化一样持蓄雨水,并通过土层缓慢释放,因此,能为城市发挥抗旱排涝的补充作用,缓解城市水分的过度变化。
  垂直绿化除了降温、提供绿色空间,国际上最认可的核心功能是城市“空气过滤器”,风一吹过,它就是一个超级大的过滤器,这些植物跟空气中的粉尘、PM2.5结合起来,再被雨水淋溶,藉此改善空气质量,能发挥它们的核心价值。
  因此,我们做立体绿化,更应该注重其功能效应,例如收集雨水、滞尘、降温、遮阴,每个人能很快享受到的就是这些“眼前”效应。


鏉傚織鐢ㄥ浘鏂_00000.jpg



  3. 做立体绿化,要有成体系的技术理论支撑。
  把绿化种好是一门学问,需要非常充分的理论依据。把握地方需求、开展研究工作,是植物园等科研部门应该做的。在硬质环境中和全部人工环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植物强的抗性、不需要太多管护、又能够长期维持,以充分发挥它的功能,要考虑水分来源,选择适当的土层厚度、植物品种,解介质类型等等,这些都是技术支撑,我们还要投入更多精力去研究。
  这段时间,围绕立体绿化关键技术及其实施环节,我们比较集中进行了土层厚度筛选,已经有了阶段性进展,建立一套初步的技术体系:可以根据本地的最大雨量决定土层厚度,根据土层厚度决定植物类型,再根据植物类型,反推该用何种适合的介质。例如,如果一年上海每次最大降雨量是100毫米,那我们就可以用30-40公分的土层,这样收集到70%-80%的雨水目标就达到了;而30-40公分的土层只能种小灌木。把这套理论讲清楚了,大家就知道如何按照体系上的基本步骤来操作了。至于具体的防水、防渗漏、防根穿刺这些方面,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没有大的难题。
  此外,前几年我们选择的植物经过几年现场生长适应性如何,土壤的可持续性怎样,需要新一轮验证;有限空间栽培能否让根系始终拥有活性,用什么样的方法让植物在这样有限空间内,十年二十年的持续生长,而不是今年种植了明年死掉了后年再接着种,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立体绿化技术体系。为此,还有一系列大量的工作要做。
  4. 立体绿化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推进。
  做成一件事,还需要所有部门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一起努力,我们要把立体绿化核心的目标梳理出来,从规划层面、技术层面推广,并加强媒体宣传。这些年我们做了比较具体而非常基础的工作,从植物筛选到技术研发,拿到了四个专利,应用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6000平方米的绿墙获得成功。如何把这些技术能够推广,我觉得在研究成果持有者和需求者之间还应该有一个很好的“牵线人”,否则需用者因为缺乏信息难以获得,成果容易被束之高阁。
  老百姓最关注的是如何拥有干净的空气、水等,是个很实的需求。我们从事专业的,就要把通过对植物的研究,发挥其效应来改善环境,把立体绿化做好,走好每一步,让上海的天更蓝、水更清,让上海城市的生活更美好!



鏉傚織鐢ㄥ浘鏂_2-E-1.jpg

                       棚架绿化(李向茂/供图)



鏉傚織鐢ㄥ浘鏂_q2.jpg

                     外环声屏障垂直绿化(张茜/供图)


鏉傚織鐢ㄥ浘鏂_q4.jpg

                     漕河泾开发区屋顶绿化(张茜/供图)
  

  严  巍(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站长):


                        养管标准要与时俱进

 
  当今的立体绿化,已不单单是一个部门、一个专业可以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与市政、物业等多部门跨行业合作的工作。立体绿化的广泛实施推进需要多部门联合,共同挖掘各类建设空间和潜力。安全及后期养护的作用在当前立体绿化发展中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建设后期,如何养管、养管标准等内容都需要规程来约束。
  2014年4月22日,新的《立体绿化技术规程》颁布,7月1日开始实施,为长效推进立体绿化、保证建设的规范有序,提供了技术和管理保障。
  

  1. 新版《规程》修订背景。
  上海实施的《垂直绿化技术规程》(DBJ08-75-98)是1998年10月由市建委颁布的,按照一般技术标准3-5年修编一次的要求,本标准15年的标龄已经严重超标。
  10多年里,国家层面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如《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意见》(建设部,2007)提出:“要推广立体绿化,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进行垂直绿化,有条件的地区要推广屋顶绿化”;《国家园林城市评价标准》(2010,建设部)提出:将“立体绿化推广”纳入园林城市指标体系,明确要求国家园林城市应制定立体绿化推广的鼓励政策、技术措施和实施方案,且实施效果明显。
  我们上海这里,《上海市绿化条例》明确:“本市鼓励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多种形式的立体绿化”;《上海市节能省地型住宅适用技术应用指南》中将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纳入项目规划层面。上海在“十二五”期间要建设150万平方米的立体绿化,其中屋顶绿化100万平方米、垂直绿化50万平方米,而且今后,在用作绿化的土地面积日益稀缺的情况下,向空间要绿量,发展立体绿化是必然的绿化方式。
  再说这10多年里,国内外立体绿化迅速发展,细分出很多垂直绿化形式,采用了大量的“四新”技术,积累了不少技术创新和应用成果,尤其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约有40%以上的园区场馆采用了形式多样、构思巧妙、技术先进的立体绿化,有效增加了绿视率和绿地覆盖率。实际上,世博会成功精彩的立体绿化实践,正是一次大量的技术储备。所以,有必要将这些成果加入到《规程》当中,为推广立体绿化提供技术支撑。
 
  2. 新版《规程》的创新点。
  比较98版规范,我感到新《规程》主要有4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规程》由多部门联合编写,代表性强。在全国范围,本《规程》算是领先的。《立体绿化技术规程》(原名《垂直绿化技术规程》(DBJ08-75-98))修订由上海市建筑建材业管理总站、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于2011年6月共同立项,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为课题承编单位。新《规程》的出台整合了市区两级绿化部门、市规划技术团队、绿化行业协会的设计施工养护企业等方方面面技术力量,可以说实现了技术上的集成创新和管理上的优势整合,为规范立体绿化技术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值得一提的是,《规程》中明确了“规划”等单位在推进新建项目立体绿化中的作用,为实现多部门联合推进立体绿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内容涵盖了立体绿化的主要形式,系统性强。将原规程的垂直绿化范围扩展到了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沿口绿化和棚架绿化等4种本市常见的立体绿化形式。4种立体绿化形式技术内容各有侧重,围绕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等4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就当前主要的立体绿化技术进行了总结归纳和提炼,内容翔实,形成了可具操作性、科学性的技术规程体系,符合当前立体绿化发展对技术规程的要求。
  三是明确了植物与其他元素的关系,整体性强。立体绿化如何与建(构)筑物协调统一,并成为整体,前期规划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规程除了详细规定立体绿化材料(植物)因地制宜选择、种植要求等技术外,更明确了设施如自动灌溉系统的应用、与建(构)筑物的关系、协调与技术管理要求,体现了立体绿化整体效果,并进一步形成了立体绿化技术体系。
  四是明确了安全与验收环节和技术要点,针对性强。规程新增了“安全”与“验收”章节和技术要点,明确了我们向空间要绿的同时,更应注重立体绿化与构建物的和谐。做屋顶绿化,安全性很要紧,要严格控制,规程中提出“植物高度不能超过4米,大乔木、小乔木种植位置距离女儿墙应该大于2.5米”;规程特别指出“立体绿化中隐蔽工程需单独验收”,并对验收提出了具体要求。

    3. 推动贯标,提高立体绿化水平。
  《规程》立项,正值上海立体绿化大发展时期,在编制过程中,采取了边研究边推广的工作模式,相关技术指标结合市级技术网络、教育培训的工作载体进行交流贯标。
  今年以来,指导站根据市局工作要求,承担了技术研究与示范、养护管理调研、技术规程贯标和项目核查推进等工作,如开展了“立体绿化企业的现状调研”、“市立体绿化工程安全质量监督及养护管理模式研究”等课题研究;围绕屋顶绿化的形式、土层厚度、防水工艺、施工质量以及景观效果等方面,开展半年一次的立体绿化项目核查,推动绿化奖补工作和全年指标的完成;开展贯标培训,上半年已经借助“上海(国际)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及设施展览会”和市绿化行业协会立体绿化专业委员会等平台进行了两次“立体绿化技术宣讲会”,包括成功企业分享了立体绿化应用案例、施工工艺流程及产品。
  下半年,我们将继续在市局领导下,依靠各区县绿化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在重点推进延安路高架桥柱绿化项目的同时,系统推进立体绿化宣传普及、标准规范指导和相关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为上海的立体绿化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馆立体绿化(张克勤).jpg

                  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馆立体绿化(张克勤/摄)



  (作者:柯兆银,上海电子商务促进中心;王玉华、林嘉,本刊编辑部)

 

                            (本文供图/潘琰、李向茂、张茜、洪汇、张克勤、柯兆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