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题:破局垃圾分类 走向零废弃社会 ——2014中国零废弃与低碳发展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 2015年01月15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利琼 晨惊


2014年中国零废弃与低碳发展论坛暨零废弃联盟年会

  

  上海作为中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推进垃圾分类10余年,遇到了不少困难,效果也和原先的设想有一定差距。展望未来,垃圾分类该如何破局?如何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零废弃之路?

  12月4—5日,“2014年中国零废弃与低碳发展论坛”在上海同济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NGO组织、政府、企业、社区、志愿者等各界代表近200人,相聚在此,通过学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行业交流、“破局垃圾分类”社会创新专题论坛,呈现了国内外零废弃领域的全新视界。

  本次论坛由中国零废弃联盟和同济大学主办,由爱芬环保和北京自然之友联合承办,是国际零废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同期在秘鲁利马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0次缔约方大会”的积极呼应。


一、全球视野:从“废弃物管理”到“资源管理”

  著名废弃物管理专家、美国圣劳伦斯大学退休教授Paul Connett,论述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将是一个零废弃的社会》。他说,20世纪是“废弃物管理时代”,我们着重于“尽量减少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如何有效地处理废弃物”,关注的是废弃物处理中的“安全问题”,21世纪则是“资源管理”时代,要考虑“在尽量不影响后代人利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被废弃的资源”,关注的是“资源可持续性问题”。21世纪,我们的任务是减少产品包装,减少生产那些一用即弃的产品,不是发明更好的技术来处理被废弃的材料!

  为了达到零废弃的目标,我们要有更好的管理模式、更好的教育,以及更好的工业设计。下图所示为实现零废弃社会的现实步骤:



  我们必须倡导大力发展堆肥和回收,杜绝有多种危害的垃圾焚烧,从社区做起,逐步实现零废弃的愿景。每1吨填埋或焚烧的废物都带领我们走向错误的方向,而每1吨堆肥,再利用、回收,或者减少的不必要消费,都带领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例如,人口85万的旧金山市,长期开展可持续的废弃物管理模式,废弃物转化率在2000年达50%,2011年达80%,预计2020年将达到或接近“零废弃”;比利时的弗兰德斯省,人口600万,废弃物转化率达73%;意大利,有超过1000个社区废弃物转化率达到70%以上,约300个社区达到80%,少数甚至超过90%。这些社区的改变都非常之快。

  现任现任欧盟零废弃联盟主席RossanoErcolini作了《零废弃在欧洲的蓬勃发展》的报告,他说,“零废弃超越循环利用,是要终结抛弃型社会”。丹麦已通过了去焚烧化的战略,意大利目前已有215座城市设置了零废弃目标。2014年7月,欧盟委员会通过循环经济一揽子计划,目标是实现资源闭合循环,2030年欧洲的目标是,实现70%循环利用目标,意味着分类率达到80%。

  他特别强调,为了实现零废弃,必须要对目前进入填埋场的“其他垃圾”进行研究。2010年他们在意大利设计了专门的研究中心,研究如何减少和处理其他垃圾的问题。通过倡导修复旧物、减少包装物使用(比如重新使用零拷、罐装方法,用旧瓶子装酱油、洗洁精)、使用纸尿布、用玻璃杯喝水等,减少进入填埋场的垃圾数量。

  美国旧金山市的两位专家则提供了具体的案例。政府气候变化和碳减排项目顾问Calla Rose Ostrander作了《厨余堆肥与碳减排》案例分享。她在美国加州大学2013年9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使用堆肥可以大大提高作物和草料的产量,并使土壤中的碳含量更高,堆肥产品使得每0.1公顷的表层土壤能够捕捉50吨碳。她指出,厨余堆肥是重新链接碳循环的关键。政府零废弃项目负责人JohnMacy的《旧金山零废弃实践》案例提到,旧金山市2002年通过的一项决议,做出了到2010年垃圾从填埋分流出去的比率达到75%,到2020年将彻底实现零废弃的计划。旧金山市有三座政府性堆肥场,每天700吨食物垃圾进入堆肥系统,所产生的堆肥产品,可以用于景观和高尔夫球场,在有机农场、葡萄园也有广阔销路。堆肥,不仅是消化厨余垃圾、进行资源利用的最佳方式,还对环境产生很大的改善:堆肥产品使植物的根将空气中的碳带入土壤深处。


二、中国:理论与政策导向

  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杜欢政教授做了《发展循环经济,破解垃圾围城怪圈》的报告。他认为,“对于北上广,政府会把处理好废弃物这样的发展问题作为第一要务。目前,东部沿海城市,废弃物管理已经成为突出问题:国内房子平均寿命35年以后变成废墟,家庭汽车、家电5—10年报废;食物粮油,每天产生餐厨垃圾;女同胞购买那么多衣服,一两年后就又产生服装废弃物。

  垃圾是“城市矿产”,要做好“开采”、“冶炼”,应该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发展方式转变为“合理生产、适度消费、循环利用”的模式,做到“环节上匹配、管理上统一、政策上灵活、空间上保障、方法上协同”。

  垃圾问题是环境、资源、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要“系统工程,全民参与”才能解决。“中国做垃圾分类推动已经十几年,进度缓慢,为什么?主要是几个利益主体的不同定位不清楚,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后,后面没有企业的推动,企业赚不到钱,社会的其他利益主体没有进入的缘故”。一个零废弃的社会,必须将政府、企业、NGO、社会公众的利益达到一个平衡。零废弃产业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的毛达博士做了《错误的激励》的报告,讨论中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与可再生能源电力补贴政策。报告从垃圾焚烧发电进入“低碳技术目录”、垃圾焚烧发电作为生物质能源发电的一类纳入可再生能源电力补贴政策开始谈起。他发现:垃圾中的厨余属于生物质废物,但发电贡献率却很低,通常不到10%。将垃圾焚烧发电简单视为可再生能源进行全额补贴,是很牵强的。

  针对当下“垃圾焚烧是否低碳”的问题,他指出,根据可靠的数据对比分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不是一种低碳的能源利用方式:相比其他垃圾处理方式而言,每吨垃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厌氧填埋,是厌氧沼气发电的16倍;相比其他能源发电技术,每兆瓦时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最高的,达到2.72吨,远高于太阳能和风力发电,也高于化石能源发电。

  他呼吁,先要“破旧”,取消垃圾焚烧发电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慎重考虑将垃圾焚烧发电列入低碳目录;更要“立新”,要变垃圾焚烧电力补贴为处理费支付,落实“谁产生、谁付费,多产生、多付费”原则,将垃圾焚烧电力补贴转移支持更低碳的垃圾管理措施。


“破局垃圾分类”专题论坛 创变者获奖颁布


三、国内:零废弃和垃圾分类的多样化实践

  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生活废弃物管理科王震科长分享了《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管理政策与实践》,从工作背景、目标、困难与问题、展望等方面,让大家清晰地了解了政府在垃圾管理问题上所作的努力和面临的难题。上海取得的成效,和十二五规划中的定量指标密不可分,这个“以2010年为基数,本市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至2015年减少20%”的指标,极大地推动了上海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而其中的困难体现在:湿垃圾处理是瓶颈,责任人制度落实困难,居民意识提高需要长期宣传教育。

  在上海多年开展垃圾分类的爱芬环保,分享了《垃圾分类,教育是根本》。在爱芬环保看来,垃圾分类的成功,要建基于长期的宣传、教育和公众动员,建基于此过程中对人的教化和改造。政府可以从社会治理的高度去设计整个系统,把垃圾分类作为公民教育和社区建设的一个切入口和平台。爱芬环保的观点很鲜明:“垃圾分类不是为了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功夫在诗外”,垃圾分类是一次大规模和深度的社会教育,扎实地做好教育宣传培训的工作,上海才有可能在多年以后实现真正的垃圾分类。

  和上海一样,广州也从政府—NGO的双重视角来介绍广州的垃圾分类工作。广州市城市管理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章印的《广州市厨余堆肥实践》,详细介绍了“大田山”项目的背景、历程、成果以及目前调整期的状况,为关注厨余垃圾的听众提供了完整的案例。宜居广州生态环境保护中心总干事罗建明介绍的《广州垃圾分类的情况》,包括政策、走向、社区垃圾分类现状。报告基于严谨的调研,完整地呈现了广州市垃圾分类的整体情况,并提出,广州垃圾分类的突破口在餐厨的回收和处理,监督是关键,基层政府是保障,末端设施是重点。

  来自四川宜宾的谭友昌,以《四川宜宾孝儿镇的垃圾分类》,展示了孝儿镇从7年前开始垃圾分类的经验、方法和成果,这些成果如何结合社区学习、技术探索、社区自组织、社区营造思想等,对他们的工作形成了新的挑战。

  唯一一位来自回收行业的代表徐源鸿,是北京中海融通再生资源回收公司项目负责人。他的报告以《再生资源行业的自我完善》为题,回顾了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历史,解读了近年产业结构特征、国内外产业特点以及该行业的社会责任。


四、乘创新之风,破局垃圾分类难题

  本次论坛,除了专家和业内人士讨论之外,主办方特别设置了创新环节,邀请“圈外人”,尤其是年轻人来参与零废弃、垃圾分类减量的话题,在论坛前一个月,向社会发布了话题,抛出“破局垃圾分类”的四个难题:公众关注度低,社区宣传难度大、硬件和设备改良、意识到行为的改变,邀请年轻人来参与破局挑战,来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论坛第二天,10个“创变者”或个人或团队参与了挑战。在精彩活泼的类TED演讲中,跟大家分享了基于现状、运用新思维、新方法、新角度,探讨如何破局垃圾分类的创意和实践,让大家赞叹不已,赢得一阵阵掌声。这些案例中,有以下一些亮点。

  四川大学卢红雁博士以一个专业科学工作者的角度,为普通公众设计了一款小软件——沼气计算器。卢老师的《小软件做大事——“算一算”你的湿垃圾能干啥?》关注厨余垃圾的处理,她认为,解决了厨余垃圾,不仅为垃圾处理作了重大贡献,还为碳减排、土壤改良、食品安全作出巨大贡献。她的设计基于Excel,科学、精巧、好用,可以自定义湿垃圾的种类、沼气发电经济敏感性分析、物料平衡的计算等,算出每个人日常生产的厨余垃圾可以变成多少的沼气。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团队的老师和学生们,探讨了《卡通形象“垃圾猫”的“渗透式”传播》,学生们创意无限,把可爱卡通形象恰到好处地融入枯燥的社区垃圾分类中,展示了一系列大胆、活泼、充满设计感的“垃圾猫”产品,把“垃圾猫”的店开得有声有色。该方案赢得会场热烈的掌声。

  留学归来的景观建筑师郝帅,充分发挥信息图与公众联接的作用,分享了《垃圾分类入门工具包》,实用的信息,可视化的图解,生动详细,便于公众全面地了解“关于垃圾分类的那些事”。

  针对目前快递包装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来自北京的王晓波,为大家讲述了《一个快递盒的故事》,他用flash展示快递盒潜在的浪费问题,通过加入有趣的设计元素,让互联网时代的包装盒充满遐想与创意,大大地实现废物利用,减少包装浪费。

  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曾经做过很多有趣的垃圾分类游戏道具,在社区使用中受到大家的喜欢。该中心陈一村演讲的题目是《Why game?》,核心是以游戏作教具,将垃圾相关知识引入拼图、扑克牌以及时下风靡的各种网游,等等,寓教于乐。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研究生戴元灿分享了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为什么“入户宣传”能够有效地提高厨余垃圾的回收利用》。大学学术研究团队依托科学实验,探索垃圾分类中的行为改变的原因,力求印证和总结出适合上海垃圾分类的推进模式或干预手段。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艺术设计2013级学生刘洪彦、孙楚格,展示了他们时尚的产品,名为“梦露之吻&幽默绅士”的随身垃圾袋,产品以梦露的红唇、金发、裙子为元素设计了女士垃圾袋,以卓别林的黑帽、胡须、红领结为元素创作了男士垃圾袋,把90后的创新思维展示得淋漓尽致。

  还有陕西绿色原点分享了“校园废物回收项目”、杭州果攸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分享了“厨余垃圾堆肥回收资源化回收系统”。现场创变者的分享,让所有参会者拍案称绝,赞叹垃圾分类工作也可以如此充满创意与激情。这些创意,点亮了美国教授Paul Connett的激情,他再次做了《国家经济范畴内的社区循环经济》的分享,他以伯克利一家“旧物修复和重复利用中心”的社会企业为例,展示社区在资源回收中的种种益处。

  两天论坛丰富多彩、别出心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将是一个零废弃的社会,致力于推动以减量为本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建设,减少排放,保护环境,城市将迎来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作者分别为:上海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项目总监、职员)


(本文由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