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题:提升环卫和科技信息管理水平
发布时间: 2015年04月14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唐家富


2015年1月28日唐家富总工(左二)带队对渣土车辆进行夜间执法检查(孙卉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是依法治国,我感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对做好环卫管理领域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个方面必须有所作为

  一是依法行政的意识必须进一步增强。

  本市在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法规体系相对还是比较完善的,关于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餐厨废弃油脂、道路及公共场所保洁、水域保洁、公厕保洁管理等方面的政府规章10余件,有比较充分的法律资源。但对照法定职责必须为,我们并不是所有法定的职责均履行到位了,还存在差距,比如道路及公共广场作业单位招标选择、经费保障、评议制度等,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等。

  坚持依法行政,首先在意识上必须提高,做到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二是在具体管理执法行为中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如管理决策的公众参与,要在程序上保证公众通过相应的渠道表达其诉求。大到大型的垃圾焚烧设施环评需要公众参与,广泛听取周边居民的意见,小到垃圾厢房的设置,垃圾分类的具体实施办法等。

  当然,也要避免因为依法行政有要求,显得无可奈何没有办法甚至干脆不作为的现象,比如对渣土运输车辆违规行为的整顿,有时显得有些软,有些举棋不定。

  三是必须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深化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关键在于明晰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环卫养护作业市场化改革,主要集中在道路、公厕保洁和垃圾清运。其他在垃圾大型中转、末端处理等方面,BOT、BOO等已经实施多年,市场化程度相对比较高。市场化改革,必须依法选择企业、依法组织政府采购、依法加强运营监管。

  改革的关键是对管理者的挑战,我们还比较习惯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感情上把这些企业划出去似乎也难以接受,但我们需要向规则制定者、服务采购者、市场监管者转变。

  四是必须进一步营造全民守法、维护法律威权的文化氛围。

  渣土区域专营、卸点付费、专用账户,一整套制度应该说非常完善,形成了一个闭环。但实际上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在区域专营招标的过程中,几乎每次招标均有上访现象,每次招标许多区均比原来多招一家两家,通过特许招标方式规范市场的目的实质上没有得到实现。

  当然,作为管理者,将公权力规范好了,法治的权威才能真正树立,也才更有底气运用法治利器,进一步治理社会。


做好2015年工作的三点想法

  第一,法制思维。

  我们的思想准则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一是完善环卫管理法规体系,完善科技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比如生活垃圾管理人大立法的准备、建筑渣土管理办法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的修订等。

  二是强化标准化管理的思维。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在技术层面具有法规的作用,目前还用得比较少,特别是那些需要全社会共同遵守的内容,比较适合应用标准的办法来实施,比如垃圾分类的标准。

  我们已经完善了标委会设置,园林绿化、林业、市容环卫三个标准化委员会逐步组建,在标准化管理方面发挥了作用。

  第二,交流学习。

  国内许多城市在环境卫生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有许多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成都、重庆、苏州的餐厨垃圾处理;如北京、广州的垃圾分类;如深圳、东莞、苏州等地的环卫市场化改革;如北京、天津的道路保洁管理;如北京、成都的建筑渣土管理,等等。

  我们要更多地走出去,加强交流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管理的经验,以此来促进上海管理水平的提升。

  第三,创新方法。

  首先是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习惯成自然,如果没有外力,要改变是困难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尤其如此。比如垃圾清运作业扰民,要研究从老港倒推垃圾清运作业的时间衔接、优化作业流程、提高集装箱利用效率和改善源头垃圾收集扰民现象。

  其次在管理工作中要在依法行政的框架内大胆突破。比如渣土管理过程中面对中标企业雇佣黑车的现象,我们要予以坚决打击。


2015年环卫管理、科技和信息化的重点工作

  最后,我从四个方面来介绍一下2015年环卫管理、科技和信息化的重点工作。

  第一,加强生活垃圾管理。

  我们要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

  1.目标、路径以及激励机制。

  分类:两个100万,新增分类覆盖居民100万户,全市分类覆盖达到50%以上,绿色账户激励机制覆盖面达到100万户。

  减量:完成“十二五”目标,以2010年为基数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减少20%以上。

  路径为:

  分类分流:以进入末端处置设施的垃圾量为依据。

  减少产生量:清洁生产,绿色消费,限制一次性物品使用。

  减少排放量:鼓励循环利用、再生利用。

  减少清运量:鼓励废品回收、厨余垃圾粉碎进下水道、社区生化处理。

  减少处理量:湿垃圾资源化利用。

  激励机制——绿色账户。

  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对干湿分类行为予以积分奖励。

  前台积分采集;平台积分兑换;后台资源募集。

  2015年全市绿色帐户激励机制覆盖范围超过100万户,市区至少2个街道,郊区至少1个镇。

  试行垃圾定时定点收集,以定时段积分的形式予以引导,逐步改变24小时投放垃圾的习惯。

  同时,我们要积极开展立法前期调研,为本市生活垃圾管理人大立法做好准备。

  2.积极探索有效监管模式,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1)生活垃圾规划出路(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不同的出路)。

  (2)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布局(干垃圾一主多点、就近消纳、区域共享;湿垃圾就近就地和相对集中处置)。

  (3)运营监管:驻场监管,第三方监管,社会监督,远程监控。

  金山、奉贤、松江、崇明、嘉定等区的末端处理设施逐步投入运行。监管能力的提升成为迫切的任务,一流的设备需要一流的运营管理,一流的运营管理需要一流的监管。

  做好驻场监管,即加强管理人员监管业务知识培训。

  做好第三方监管,即引入专业监管力量。

  做好社会监督,设立公众开放日、各运营商设立专门网页公布运营参数。

  做好远程监控,即做好市、区两级监控平台的工作。

  3.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系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014年11月18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召开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决定在全国开展农村生活垃圾5年专项治理。上海从2002年开始关闭归并村级垃圾简易堆场,至2013年,所有简易堆场已全部关闭,并着手进行封场及生态修复。2006—2008年,进行了整洁村创建,建立完善了农村保洁员队伍。因此具有良好的基础。

  为了巩固整洁村创建成果,完善收运处系统,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要求,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相关工作,维护好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农村垃圾收运处格局和农村保洁员队伍的稳定;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化(如叶榭的沤肥处理)。

  第二,加强建筑渣土管理。

  当前突出的问题仍然是高发的交通事故,社会反响比较强烈。为了加强渣土管理,我们准备采取的措施是:

  1.抓紧修订建筑渣土管理办法。

  管理的范围增加装修垃圾管理,管理的方式上主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继续实施严管严惩措施。

  (1)构建信息化平台:信息实时采集,措施自动生成,管理执法协同(资源部门共享)、构建诚信体系。

  (2)严格处罚:加大对车辆、驾驶员、运输企业、建设工地方处罚力度。

  (3)技术升级改造:软加盖车型的确定,限速装置,右转弯视频监控。

  (4)探索采取对应措施:如限制作业时间、限定行驶路线、实施电子围栏管理等。

  3.积极探索完善装修垃圾收运及资源化利用方式。

  跟建筑渣土阶段性特征不一样,装修垃圾问题将是城市管理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在定点贮存、电话预约、上门清运、资源利用等方式上进一步做好工作。

  第三,道路、公厕及水域保洁管理。

  1.道路及公共广场保洁。

  道路保洁长效机制的要素有:专门法规,质量标准,操作规程,作业服务定额,环境卫生质量监管,环卫工人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问题:依托作业的环境卫生质量保持性较差,不同区域的环境卫生质量差异较大。

  对策:以文明行业创建为抓手,提升道路和公厕保洁管理水平。

  (1)保洁作业发展方向: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

  (2)作业与管理联动:责任区制度的落实,沿街门店提供定时上门收集服务,必要的严格执法。

  (3)废物箱设置:调整管理服务的思路,探索适当加大废物箱设置间距,减少废物箱总量。

  2.公厕保洁管理。

  一是积极探索建立专业的公厕保洁团队。

  二是会同文明办等加强社会公厕行业管理,加强重点轨交、超市卖场等的公厕管理。

  3.水域保洁。

  把水生植物打捞工作与水域日常保洁工作结合起来。

  做好水生植物后续的资源化利用或处置出路工作。

  第四,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信息化技术应用。

  1.围绕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梳理行业创新优势学科,打造行业创新高地。

  一是围绕行业发展的难点问题组织科技攻关,比如垃圾分类后湿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和处置技术等。

  二是发挥行业优势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如鼓励植物新品种的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

  2.围绕行政效能提升和便民利民,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

  我们有30余套信息化系统,基本完成了对象信息化阶段的建设任务,总体上行业的信息化基础较好,信息化的行业覆盖率达到90%以上,信息化应用绩效显著提升。一是应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管理水平提升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二是信息化系统与管理实践结合的程度进一步增强;三是信息化技术切实发挥着提升管理效能的作用。当然,也有不足,主要体现在信息系统使用的广泛性、信息资源挖掘的深入性、信息化技术促进管理效能提升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2015年,我们工作的重点在于信息资源管理和配置,目标是管理决策信息化,核心是对信息资源的挖掘、管理和使用来追求价值最大化。关键在于搭平台,通过行业内的资源整合、行业外的资源交互和管理执法的契合,搭建起更大的平台,在更大的平台上实现不同的管理者、不同的管理对象合作共赢。

  (作者: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总工程师)


(本文供图/孙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