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摘登:被人遗忘的环保难题 ——农村垃圾场
发布时间: 2015年05月18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高峰


  曾几何时,记忆中的乡村炊烟袅袅、田野绿洲、鱼虾成群。但如今,在经济的提升让村民们日子越过越好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村生活环境的恶化:垃圾围村、污水横流、食品安全堪忧等问题日益突出。

  垃圾在农村和城市有不同的“旅程”:在城市,它被丢进垃圾袋,收入垃圾桶,运往垃圾站;在农村,却大多被随意丢弃在房前屋后、河流沟渠,甚至田间地头。无论冬夏,都飘散着异味,对环境和村民健康构成危害。

  尽管基层已采取一定的措施处理垃圾,但垃圾围村、长期堆放、不科学焚烧等问题仍普遍存在。

  1.仅37%村庄落实垃圾处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王宁曾介绍,我国农村有6.5亿常住人口,年产生活垃圾约1.1亿吨,其中有0.7亿吨未作任何处理。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初步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58.8万个行政村中,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仅有21.8万个,占37%;有少数省甚至不到10%。

  目前,农村的垃圾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完全没有分类;二是长时间堆积问题严重;三是垃圾处理以露天焚烧为主。

  国家对农村垃圾问题的关注晚于城市,在2006年开始倡导建设新农村后,“村收集,镇运输,县市处理”的理念才开始形成并传播。

  农村垃圾问题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首先,如果有毒有害垃圾随意丢弃,很容易造成水源污染;其次,垃圾长时间堆放,经雨水浸泡后,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会渗入土壤和地下水,造成环境污染;再次,村民自行焚烧垃圾前一般都不会对垃圾进行分类,一些不适宜焚烧的垃圾,如塑料制品等,可能因不完全燃烧而产生二恶英等致癌物质。在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尽管政府在垃圾分类上有人力、物力等的投入,但可能因处理方式不当,不仅没有解决垃圾问题,反而造成了二次污染。

  2.及时清运是关键解决点

  村落分散、人口不集中,包装类、加工类商品的增加,让农村垃圾处理几乎成为欠发达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一般情况下,一个县每天产生垃圾约为200—300吨,一个镇每天垃圾产生量约10吨左右,一个村则可能每天不到1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应相对集中形成规模效应,通常处理规模不宜低于100吨/日。一个县可以开展县域统筹规划,集中建设1—2处垃圾处理设施。

  要解决农村的垃圾处理问题,需重点抓好两项工作:第一,从源头抓起。先在村里设固定的垃圾投放点,让村民养成往此处扔垃圾的习惯;之后再号召他们进行垃圾分类:厨余等无机垃圾可就地解决,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等。在对垃圾进行科学分类处理后,真正需要运出村庄处理的垃圾可能仅占总量的20%左右。第二,基层政府和村民应共同参与解决。

  解决农村垃圾问题,一定要注意及时清运,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垃圾对土壤、水源的污染。基层政府应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农村的基础设施欠账多年,是时候加大投入进行“反哺”了。

  (作者:中国科学院教授、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