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题:一个农村垃圾分类先行者 的心路历程 ——上海市“十佳环卫志愿者”陆肖琴素描
发布时间: 2015年12月04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编者按:在申城的大街小巷中,活跃着这样一群志愿者:他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环卫志愿者服务活动,他们事迹突出,群众公认。在这次专项行动中评选出了“十佳环卫志愿者”,受到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局工会和行业工会的表彰。他们是:

朱国忠黄浦区黄浦新苑业委会副主任黄浦区垃圾分类宣讲团团长

於金山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分公司第二加油站站长

陆肖琴松江区方松街道居民

李磊闸北区临汾路街道景凤路52弄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负责人

马静崇明城桥镇玉环社区党支部书记

王丽彤强生(中国)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

龚海敏上海世纪联华奉贤有限公司(奉城店)店长

陈根娣金山区亭林镇中山居委会楼组长

乔代筱浦东新区市民巡访团航头分团团长

张露华普陀区绿化市容志愿者真如分队队长

本刊编辑部用一段时间跟踪了其中一位志愿者的足迹,并进行了几次采访,现将她的心路历程呈现给大家。


林嘉


陆肖琴分析垃圾组分


  2006年,一个环保主题摄影展上有个画面:一个年轻的男人,眼神绝望地站在一望无际的垃圾填埋场上。照片说明是拍摄于福建一个简易垃圾填埋场,垃圾的渗滤液流到村庄,许多村民都生病了。偶然来到这里观展的陆肖琴被震撼到了,也让她愧疚,因为自己和许许多多人一样,每天都在制造垃圾。产生的垃圾哪里去了?会不会这样被处理,也在危害他人?“可以说,就在这一刻,投身垃圾分类的种子在我心里发芽了。”


陆肖琴查看南乐小区的《分类统计实况表》


腰泾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站


一、 关注环保,踏上志愿者之路

  那时候国内垃圾分类消息还不多,她开始整理收集网络、报纸上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德国的垃圾分类信息,关注相关知识、政策导向、各城市案例和终端处置处理技术等。她坚信,没有分类行为,再好的技术也无法实施有机垃圾规范处置。

  2010年上海世博会,她去了3次,只看城市最佳实践区,领悟生活垃圾处理理念和了解有关处理技术; 2011年,上海提出人均生活垃圾末端处理量以2010年为基数每年减少5%的“十二五”目标,启动“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活动,陆肖琴欢欣鼓舞,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做点什么了。

  那年,《新闻晨报》报道了一个崇明退休教师叶庭芝,自掏腰包20多万元试验生产秸秆煤,特别让她感动。“一个70多岁的老人都有这个动力,我一个年轻人还有什么不能做?是叶老师的事迹真正让我下定决心踏上这条路”。

  她潜心研究垃圾分类,多次拜访环保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各类垃圾分类环保社会组织的学习研讨,对生活垃圾分类及农村垃圾治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她结识了很多专业领域的老师,“这些专家都无偿地给予我指导和帮助,我非常感激他们。我会问老师,这个方法后续是可行的吗?我希望建立的垃圾分类模式可以循环起来,把垃圾消化掉。但这些老师也刚刚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垃圾处置的实践当中,所以他们建议我找个地方实践”。

为了朴素的环保目标,她义无反顾地辞去了房产代理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垃圾分类的推广中。


村里每户人家门口的干湿垃圾分类桶


二、倾心松江泖港垃圾分类的日子

  2011年9月,陆肖琴花了几个月时间对松江区垃圾终端处置做调研,深入村里对村日产垃圾开展统计分析。

  “全松江从收运到终端处置,各街镇的模式基本统一,最终垃圾要远距离运到老港或金山处理。期间,经过区级垃圾中转站,可以挤压减少20%—30%的水份,运输、垃圾处置成本为170—190元/吨。”

  “后端减压的出路,就是要鼓励前端把能够消化掉的垃圾消化掉,建立有机处置终端,鼓励对有机农业废弃物就地循环利用;配置有机垃圾专用运输车辆确保分类运输;在村、居开展分类宣传指导,推广居民自主分类、保洁员辅助分拣,杜绝集中二次分拣;建立规范的废品回收系统,确保高低值可回收物都能回收。”

  陆肖琴一个个镇地去联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选择泖港镇进行第一个试点,得到了区里垃圾分类源头减量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支持。泖港是上海水资源保护区,国家卫生镇、国家生态镇,主要领导对于环境卫生和生态工作抓得非常紧,陆肖琴将方案和他一沟通就衔接上了。陆肖琴还把同济大学何品晶教授介绍给他,泖港镇很快携手同济大学,决定建一个日处理10吨的有机垃圾处置终端。

  “在建立终端期间,我就开始做爱芬环保的志愿者。全程跟踪他们在闸北区广盛公寓的试点。了解到街道、居委、业委、物业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功能,学习到在社区里应该如何和居民打交道,了解面对改变旧习惯,居民反应是怎样的,该如何应对。我非常赞同居民自主参与才能把垃圾分类做好的理念,但我感到,将市区前端垃圾分类模式照搬到泖港是不行的。”

  2013年,陆肖琴的垃圾分类源头管理思路和实施意见,得到了泖港镇领导的同意,并在腰泾村、南乐小区、五厍学校进行了试点。

  腰泾村以种植水稻为主,经过前期调研及对垃圾组成成分的分析,将定点定时分类的回收模式确定为:主分四类——干垃圾、湿垃圾、玻璃、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为日产日清;玻璃、有害垃圾居民积攒在家每月月末保洁上门统一回收。

  她通过讨论分类方式、亲自培训志愿者、入农户宣传、带领志愿者会同保洁员检查分类实效等一系列举措,使腰泾村农户垃圾正确投放率达到90%以上,分类工作成效显著。

  试点期间,陆肖琴从城区搬到了村里,跟村民同吃同住。“住在村里很明智,可以及时纠正培训时遗漏的细节。比如,保洁员早晨5点多作业时天还没有亮,桶里分类看不清,而且居民还没有起床,所以第三天就把作业时间调整到6点。”

  “11月1日,腰泾村正式开始垃圾分类工作,前1个月内有志愿者跟着保洁工一起作业。我设计了一张《分类统计实况表》,跟踪和记录分类达标、分类了但不达标以及没有分类的情况,对参与但不持续、参与但分类不合格和从不参与的农户再入户宣传。

  “几个月一直是这样的,哪户人家几号门牌,垃圾分得不好,要改正,一笔一笔都写下来,并且及时和片长沟通,你的辛苦村民都看在眼里,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

  “小时候在村里住过,知道村里习惯下午和晚饭后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打麻将。我就提出由村直接管理人员、片区直接管理人员、村民代表、村党员代表、村内保洁员、垃圾分类员组建成志愿者团队,明确包干到户,让志愿者选择村民聚集的时间进行宣传指导,有效提高了效率。”

  陆肖琴作为一名志愿者,当初面对太多的质疑:你到底是做什么的,你个人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你有什么目的?期间很多的开销都是由家里支撑,她也差点放弃,心想泖港是自己最后一站,但泖港镇的接纳和支持给了她坚持下去的勇气。

  2014年1月,她开始在有89户居民居住的密集型社区南乐小区尝试像日本、中国台湾地区一样定时定点设置垃圾桶, 2014年2月正式启动五厍学校分类试点工作,为村镇垃圾分类带去新思路、新创意。


陆肖琴与村里老人热情交谈


三、垃圾分类将是她今生不变的事业

  真心换来理解信任,陆肖琴的无私奉献得到了人们的认可。2013年12月,泖港镇举办了一个现场会,书记、镇长全都参加,同时邀请了其他村、居委领导与会。会上播放了松江电视台拍摄的19分钟腰泾村垃圾分类教学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看到里面很多老阿姨也能分得很好,其他村、居委的领导就觉得垃圾分类也不是那么难。“又有6个村邀请我介入,并且全部复制腰泾村的方案。”陆肖琴高兴地说到。

  近几年,陆肖琴还和外地一些很有资质的团队接触过,包括中国乡建院、珠海乡村垃圾分类企业、广州和深圳的NGO等,并受邀做过一些社会企业和NGO的顾问,也加入了很多群,比如国内30多个较活跃的省市垃圾分类工作直属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层群、零废弃联盟群、各大院校及终端处置处理企业群,在这些群里她可以收到很多第一手的新鲜信息。

  在区垃分办的信任下,2015年,陆肖琴作为松江居住区垃圾分类规范化管理指导团成员,对全区6个街镇、30多个小区开展精细化指导,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推动农村垃圾分类事业上。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本文供图/王玉华 顾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