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摘登:绿化景观 应该尊重自然
发布时间: 2015年12月04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高峰


  如今,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南方,城市的公园里、小区中,都不难看见种满梧桐树的欧式风情景观、椰林树影的沿海景观,似乎不用出远门就能看见全世界。然而,在这繁盛的表象下,却藏着不容小觑的生态危机。

  为了营造南国风光,河南一个贫困县大街两侧种植了棕榈、四季桂和杉树,全城7条街道54千米道路每5米种一棵塔松。国民绿化意识提高了,但这些花大价钱引进过来的漂亮观赏性植物却倒了霉。由于水土、气候、养护不当等各方面原因,它们大多“萎靡不振”。国家建设部、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城市规划联合检查组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些城市大树移植成活率很低,死亡率超过70%。整体绿化面积不增反减,城市生态环境仍旧没有改善。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外来物种入侵”现象。20世纪30年代,作为饲料、观赏引种的“水葫芦”现已成为恶性杂草,其所到之处许多水生动植物消亡;“加拿大一枝黄花”最初是以观赏植物“落户”上海、南京,蔓延后,导致上海地区30多种“土著植物”消亡;意大利杨树、澳大利亚桉树能迅速生长,被大面积种植后,土地光秃贫瘠,原生植被衰减、退化等严重,无法给当地动物提供食物与栖息场所,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景观不仅仅是美化,它是土地的面貌、土地的健康、土地与人的关系。事实上,只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和它的生存环境构成的整体才叫生态系统。出身园艺世家、曾在荷兰建造了一百多个私家园林的汤姆教授指出,这种人为营造的城市绿景实际上是“有头有脚没有身子”,违背了生物学原则,最终只会增加环境负担。

  人们并不希望看到千篇一律的人造景观,到处都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模式,连池中的鱼都显得不自然。设计景观需要有生态、文化审美、社会学等各方面的考量,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大地自身的选择,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其实,城市景观有很多值得学习的成功案例。例如中山岐江公园项目,一反传统的“推倒一切再重来”的建设思维,运用“旧产业再生利用”和“野草之美”的思路设计,就地取材。项目所使用的绿化是来自当地的野草、象草、白茅等。再如成都的活水公园,将公共环境艺术揉合于保护自然之中,景色仿佛就是长在那里,有“属于它自己的生命”。

  当我们能够抛弃长官意识、形式主义,不再根据某些个人的喜好来选择树种、建设景观,不做简单搬运工,真正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当地的乔木灌木,尊重公共绿地的时候,景观才会活过来。

  (作者:中国科学院教授、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