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题:聚焦“绿色发展” 增进民生福祉
发布时间: 2016年01月28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陆月星


(华家顺/摄)


  良好的生态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文明发展道路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发展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上海按照中央要求,全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不断优化生活垃圾处置管理,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十二五”发展主要成效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上海围绕“系统化、精细化、功能化”要求,加强基本生态网络规划执行,加快生态建设项目落地,促进“绿地、林地、湿地”三地协调发展,“环、楔、廊、园、林”框架基本形成。到2015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5%,森林覆盖率15%,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量约120亿元,湿地保有率32.28%,绿地林地生态系统鸟类群落种类基本稳定在130种左右,数量呈上升趋势,全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升级完善。加快“一主多点”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设施建设,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5座(设计能力11680吨/日),在建设施4座(设计能力5000吨/日),无害化处理总能力达到27000吨/日(含在建)。同时,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近380万户,确立“绿色帐户”激励约束机制,覆盖面超过100万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上海模式”初步建立,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比2010年减少20%。

  这些工作,有效提升了上海生态环境质量,巩固了上海生态安全,促进了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平路(李民健/摄)


“十三五”规划发展展望

  1.总体思路

  “十三五”期间,上海的生态环境建设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奋斗目标,坚持“生态优先、量质并重;城乡一体,均衡发展;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原则,着力建设以生态宜居为目标的城乡生态网络体系框架和以分类分流管理为基础的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系统,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科创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规划目标和布局

  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全市新建绿地600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2500公顷以上,新增林地面积28至30万亩。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8%,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量争取达到130亿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按常住人口增加1平方米(达到8.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湿地保有量37.7万公顷,湿地保护率35%。规划布局是:重点打造“两道两网两园”生态体系,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的系统化、精细化、功能化水平。生态廊道—按照近郊绿环500米,高速公路两侧100米,主干道两侧50米;市管河道两侧50米,区管河道两侧30米的标准实施防护绿带,形成网络体系。城市绿道—建成约1000公里适宜健身、休闲的绿道。城市立体绿网—全市城市化地区加强屋顶和其他立面的生态景观营造,新增立体绿化200万平方以上,提高街道空间绿视率、丰富街面景观。郊区农田林网—按照农田网格在其边缘内侧4-8米实施两排至三排防护林建设,营造林田、林水结合的美丽乡村风貌。城市公园—以系统均衡布局为目标,按照服务半径要求,形成“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地区公园”三级公园绿地组成的城市公园体系,基本实现绿地500米服务半径扫盲实施计划。郊野公园—积极推进郊野空间综合利用,推动金山廊下、长兴等7座郊野公园建设,为市民群众提供充满野趣的生态休闲后花园。同时,通过搭建平台,营造全社会爱绿、护绿、植绿氛围,推动“上海花城”建设,积极开展“市民绿化节”,组织“园艺进家庭”活动等,让更多市民平等、便利、切身享受到绿化发展成果。

  生活垃圾处置管理方面的主要目标是:深化推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到750万户,资源化利用率6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基本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规划布局是:按照“一主多点”、“系统布局”为指导,推动生活垃圾末端设施布局稳定固化,中转设施布局合理有效,湿垃圾处理设施实现规划落地,环卫作息场所及停车场、码头等明确布局和标准,建筑垃圾中转、资源利用、消纳及处置设施形成体系。重点是: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基本实现有条件区域分类全覆盖,固化完善绿色帐户激励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减量管理。完成“一主多点”末端处置设施建设,完善与“城乡一体化”相协调的收运物流体系。强化老港生活垃圾战略处置基地循环利用示范和应急托底保障功能,落实区域处理设施全量运行,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维持在27000吨/日。提升生活垃圾资源化水平,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强化大件垃圾、湿垃圾、餐厨垃圾和绿化枯枝落叶等专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提升建筑垃圾处置水平,推进湿垃圾大型集中处理和小型就地、就近处理相结合,湿垃圾总处理能力达到6400吨/日。



上海动物园(徐伟平/摄)


“十三五”重点项目

  十三五期间,上海计划通过推进实施“十大”重点工程项目,加快形成系统均衡的绿色生态网络,实现生态和公共开放空间的有机串联,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1.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重点推进近郊绿环、沈海高速、大治河等骨干路网“一环七纵九横”、骨干河道“八纵九横”生态廊道建设,面积约5万亩。加快金山化工区、合庆、青松走廊、老港周边防护林建设,面积4.5万亩。共计9.5万亩。

  2.城市绿道建设工程

  按照市域“三环一带、三横三纵和一区一环”布局要求,建成外环绿道、黄浦江滨江绿道、环崇明岛绿道等18条重要“城市绿道”及公园绿地绿道,总长度1000余公里。通过绿道串联现有绿地和公园,打造城市慢行系统,增强生态系统的连通行,在城市中形成一个生态安全格局,从而真正实现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的串联。

  3.立体绿网建设工程

  加强屋顶和立面绿化景观营造,改善城区生态环境,新增立体绿化网络空间200万平方米以上。

  4.农田林网建设工程

  结合农林水三年行动计划和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农田林网化率达到6%以上的要求,实施农田林网5万亩。

  5.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工程

  按照中心城区和郊区建成区3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的覆盖要求,实施扫盲绿地500公顷以上。其中,中心城区建设150公顷,郊区建成区建设350公顷。积极推进建设黄浦江滨江绿地150公顷,大居结构绿地550公顷,楔形绿地1000公顷。结合城市更新,新建改建“口袋公园”100公顷。

  6.郊野公园体系建设工程

  推进实施廊下郊野公园、长兴郊野公园等7座郊野公园一期建设,面积36.32平方公里;新建改建临港、奉贤森林公园2座,面积2.1万亩,其中临港新增林地1.5万亩;实施基本生态网络空间造林6万亩;结合198工业区转型增绿,新增造林2万亩;按照规划布局,推进未成林地改造固化林地面积3万亩;实施30处,每处不少于300亩的林地改造提升工程,建成开放式林地1万亩。

  7.外环生态专项工程

  新建宝山、普陀、嘉定、闵行、浦东等5个区外环生态专项工程282公顷,累计完成外环生态专项1285公顷,基本完成外环绿带建设。

  8.老公园改造提升工程

  继续实施上海植物园等40座老公园改造,完善老公园设施和功能,提升公园特色和园容园貌质量。

  9.生活垃圾收运处体系建设工程

  完成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建设(6000吨/日),全市焚烧设计能力达到19300吨/日。湿垃圾处理能力达到6400吨/日,其中就地处理500吨/日,就近处理1300吨/日,集中处理4600吨/日。全市新增转运站13座,新增转运能力8350吨/日,改造转运站6座。

  10.老港生态片区建设工程

除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外、实施全市湿垃圾应急处理项目(500吨/日)、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焚烧残渣综合利用项目。实施基地道路配套建设项目,新建科普教育基地。

  (作者: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本文供图/华家顺 李民健 徐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