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论坛:城市生态 从有限认知到人人参与的时代跨越
发布时间: 2016年06月07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王震国


静安区自然博物馆屋顶绿化


当人们为城市的规模扩张、景观美化、现代便捷而欣喜的时候,更需要谨防这种表面繁荣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理性发展才能永续发展,只有适时、适合、适度地发展才是硬道理。

可持续的前提是平衡、协调,关键是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生态本真、践行原生轨迹。人类源于自然,城市发端乡村,城市的可持续必须基于对自然的拥抱、对乡村的返补、对自身的调适。


一、城市生态化需要第四文明的期盼倡导

(一)人类第四时代的绿色期盼

人类已经和正在经历三大文明时代。

幽远自在的原始文明时代,人们在朦胧中寻觅、在适应中前行,从大山深处走来,自江河源头启程,跋涉、破隘,艰辛、收获,岩壁刻录下朴实的印痕,有成功,也有失败。

渐进自觉的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在依附中生存,在利用中进步,从大漠迁往绿洲,自高山移居平原,耕作、航行,改造、开拓,历史记载下清晰的轨迹,有兴盛,也有衰落。

灵动自为的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由机械化发端、电子化推进、信息化加速、知识化飞跃的时代,下海、上天、入地,革新、裂变、创造,人们,在感悟未知中承继、在否定已知中创新、在不断颠覆中探索,人类,在接受天地的洗礼中洗礼天地、在描摹辉煌中承载衰败、在展示发明中见证毁灭。

未来,人类将进入文明的第四时代,即绿色文明时代。这是一种由适度、融洽到平衡、协调和可持续的时代。绿色文明,既非对原始文明的克隆,也并非农业文明的返祖,更不是工业文明的全盘承继,她应该是而且只能是对过往文明的扬弃,她将在对以往的洗心革面、对自我的反省颠覆、对自然的非过度索取、对生态的非无端破坏,以及消弭过失、返璞归真中开始。

(二)全球生态共识与理性倡导

全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维系具有强力的共识,即:人、自然与环境的大一体观;自然物价值的均等观;生命物种的平等观;物种的丰富和多样观;物质的够用和再利用观;技术与改造的适度观;人口的质优与适量观。

1972年世界环发大会曾倡导: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的利益,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1983年世界环发大会曾提出:为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与自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彻地否定了各国“高增长、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2002年世界环发大会则明确了著名的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2012年世界环发大会确立了两大主题,即:构建“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形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机制与践行框架”,同时重申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为了践行历届世界环发大会的倡议,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做了很多努力,包括:强调资源环境可以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并举的发展;强调政府、企业、社会、个体等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治理下的发展;强调人力、资源、环境、货币种资本适配的有质量的发展。同时,全面倡导可持续的发展、生产和生活方式;鼓励建设生态、宜居、智慧城市;努力发展低碳、循环、绿色经济;大力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

(三)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生态文明创新

生态文明事关实现中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孤立、单一领域的建设,而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

(四)生态文明需要体系化重构


蓝风/摄


生态,就是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间和生物与环境间的多元关系的总和。“生态化”被引申解读为事物间的“平衡、协调、可持续化”。所谓平衡,就是资源供求、商品产销、废物排解等实现相对平衡。所谓协调,就是人、自然、经济、社会、行政等的互相整体协调。所谓可持续,就是自然平衡、经济循环、社会和睦、人文多元、行政协调。

生态文明,不仅指自然生态,也包含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人文生态和行政生态整个体系。在自然生态体系中,要处理好事物之间的共生互补关系;在经济生态体系中,要处理好整个过程的平衡协调关系;在社会生态体系中,要处理好各种人群的和谐共富关系;在人文生态体系中,要处理好素养发展的匹配适应关系;在行政生态体系中,要处理好发展治理的科学民主关系。


二、城市生态化需要顶层设计与保护修复

(一)实现城市生态化的顶层设计

一是城市定位的科学、独特、前卫。要根据政策法规的许可约束,要结合与时俱进的发展需要,要遵循客观可能的综合条件,要进行合乎规律的量身定制,要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科学定位。二是城市开发的渐进、适度、可续。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步步为营地推进开发,要把握火候、掌控节律、张弛有度地搞好开发,要绿色低碳、节俭循环、低耗高效、优质适量地可持续开发。三是城市布局的有序、合理、规范。要实现城市布局的点线面结合、城与乡统筹、分与合兼顾,要实现区域布局的产城一体、商住融合、分片配套、智慧互联、局部外移,要做到原则科学、内容合规、程序合法。

(二)促进城市生态化的体系修复

面对长期粗放发展形成的海平面上升、水质性缺水、高密度人口、特稀缺土地、低绿林覆盖,以及不容乐观的大气环境污染、河道水质下滑、交通流量超载、产业结构不佳等等生态困境,城市生态须进行五位一体的体系修复,即:修复自然生态体系,变革经济生态体系,治理社会生态体系,创新人文生态体系,优化行政生态体系。

(三)关注城市生态化的空间修复

面对长期高速发展对既有生态空间的损毁、建设用地减少对生态空间的制约、结构失衡导致生态修复的困难、生态空间缺乏城乡统筹的布局、发展需求使生态空间的供给不足等短板,城市急需推进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并举、城区与乡村融合、绿地与廊道完善。要通过预控,满足生态需求;通过重构,优化生态网络;通过统筹,完善区域生态;通过治理,修复生态体系。要以自然的方式治理城市生态,用自然的原理还原城市生态,依自然的法则美化城市生态,循自然的规律延续城市生态。


大宁灵石公园(张金桥/摄)


(四)重视城市生态化的技术理性

面对城市生态诊断乏术、修复滞后与活力不足,应该从肌理、内涵、发展三个维度,创新技术、优化手段、完善策略。要通过规划、建设、管理三管齐下,开展生态的精准修复,包括动态的、自然与人工结合的原生修复、复合修复、自体修复。要倡导多样化激发城市生态活力,即多要素激活、多形式激活、多机制激活、多途径激活,并推进自然和历史要素多重恢复。要建设原生态的城市绿廊林体系,实现城市生态肌理的自然化;要保护、修复、构建城市地标性生态群落,推进本地动植物群系的自然回归;要从生态肌理修复着手,倡导近自然、关注纯自然、践行全自然。


三、城市生态化需要高度共识的人人参与

(一)每一个人想生态

因为,生态是城兴、家存、人活的前提。城市再大,生态环境恶化会消亡;家庭再富,生态关系不佳会破碎;个人再强,生态心理紊乱会憔悴。

(二)每一件事讲生态

因为,生态需环环相扣、节节相连、点点相接。城市规划,要讲空间环境组合的生态——产、住、行、商、娱、绿布局合理;城市建设,要讲形态功能适宜的生态——适应、适度、适合、需要、可能、优质;城市运行,要讲供需产销匹配的生态——循环、智慧、可续、高效、便捷、舒适。

(三)每一行为寓生态

因为,只有时时、处处、事事生态,才能永葆人类繁衍。生态,应源于心志的追求:自觉想生态,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生态,应出于理智的共识:理性爱生态,从身边着手,形成氛围;生态,应慑于法理的服从:制度定生态,从懂事开始,时刻遵守。

(四)整个人生皆生态



使生态像终身学习一样永无止境:人人想生态、事事愿生态、时时可生态、处处有生态、永远能生态。让生态像目标理念一样刻骨铭心:成为一种生存的必须、社会的时尚、生活的方式、固化的心智、人生的追求、评价的标准。

城市的生态化,要从学术理性转向实践理性,从国家理性转向城市理性,从个体理性转向社会理性,从局部理性转向全面理性,从偶然理性转向常态理性。

要让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延续,变成每一位国民时时、处处、事事的首选理性,不仅认知透彻,而且全面参与;要让“绿色”成为国家与城市发展的本色,增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意识;要让“绿色”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加速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让“绿色”成为我们永恒的追求,人人参与、坚定不移、坚忍不拔、坚持不懈。


(作者: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

(本文供图/ 张金桥 蓝风 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