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实践:一片匠心在绿荫——记普陀行道树技师创新工作室
发布时间: 2017年03月03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杨琳



在普陀区,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先后蝉联五届“上海市劳模集体”,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它就是上海市普陀区园林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行道树养护队。2013年6月,这支团队挂牌“杨飞飞技师创新工作室”,由队长杨飞飞技师领衔,主力集聚了80、90后的行道树养护技术精英。在3年多时间里,他们把普陀区近5万株行道树的修剪养护水平又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一、城市绿荫,辛苦铸就绿色丰碑

中心城区的行道树大多种植在繁华街区,树木的立地条件和生长环境较差,交通压力大,机械化程度低,树木修剪主要依靠人工操作。

每年12月到次年2月,天寒地冻,树木休眠,是最适合冬修的时节。对于枯死枝、病虫枝、萌蘖枝、下垂枝以及多余枝条的去除,可以合理有效地调整树势,改善观赏效果,解决遮挡路灯、交通信号灯、刮擦公交车、枯枝下坠等问题,为来年行道树的管养打好基础。冬修时,队员们每天天不亮就忙碌起来,为了使作业灵活,他们往往穿得很少,爬到人所能站立的枝桠至高点进行修剪。通常两人同时上树操作,至少需要30分钟才能完成一棵树的修剪。拿普陀区绿树成荫的花溪路来说,1公里路段由大约30人组成的小组分工合作,一半人上树操作,一半人在地上清理、粉柴、维持秩序。完成全路段的修剪,大约需要2-3天时间。



对冬修中发现的问题,将利用日常养护和每年两次的剥芽工作进行逐一改进和弥补。每年从5月开始,剥芽工作基本上要持续整个夏天。为了完成进度,队员们每天早上5点就要到达现场,在40℃的高温日里,他们却必须穿着厚实的长袖,戴口罩,系安全带、装备带,一把扶梯一手锯子,干起活来,汗水顺着安全帽往下滴。

上树工干的是一个体力活,他们常年经受着最冷最热时节的考验;上树工干的又是一个技术活,既要遵循树木生长规律,保留一定的顶端优势和树冠内的部分营养枝、外向枝,以确保树木更好地生长发育,又要对顶部过高处的枝条适当进行剪截,去除病虫枝,增加树木的通风透光性,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发生。

树上的工作不但辛苦,而且还要时时面对危险。遇到内部朽烂的病枝,撑扶一个不当心就会把树枝折断摔下受伤;身上的保险带不是万能的,从一根枝桠换到另一根树干的过程,需要解开带子,在这轮换的片刻,是毫无安全防护的;行道树的树冠看起来碧绿、美丽,其实树叶背面灰蒙蒙一片,剪刀落下之处,厚厚的灰尘随时抖落。不管是树上还是树下队员,即便戴着口罩也难免吸入灰尘。为了防虫,队员们操作时穿着长袖,且都把袖口扎牢。特别是毒蛾的幼虫,一旦被它叮上,或者只要碰到它飘过来的毒毛,皮肤立刻就会肿起来。

台风季节,他们都是抢险突击队员, 2012年台风“海葵”来袭时,他们迎着狂风暴雨,顶着电闪雷鸣,在岗位上整整奋战了72小时,清除倒伏树木,畅通了全区所有道路。

这番辛苦为哪般?他们让行道树保有匀称优美的造型,使得普陀区包括19条市级林荫道在内的184条道路的行道树成为城区优美的道路风景线。


二、创新技术,培养精湛养护水平


通过几十年代代相传,行业内形成了一套经典“杯状形修剪”技术,即树的造型形成3股6叉12枝的三级骨架冠形结构,一级一级向上展开,形态犹如一只高脚杯,通透清爽,有效避开了路边的架空线。在总结多年行道树养护经验的基础上,这个养护队提炼出“七去五留法”:“七去”就是剪除枯树烂头、病虫枝、重叠枝、交叉枝、徒长枝、下垂枝和矛盾枝,“五留”即为保留好的骨架枝、装饰枝、踏脚枝、营养枝、外向枝。“七去五留法”修剪手法,能有效防御台风,同时也扩大了遮阴面积,为创建上海林荫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道路条件的改善,许多架空线放到了地下,为了提高绿荫覆盖率,提倡轻度修剪。工作室潜心钻研,通过对“七去五留法”的改进,衍生出一种“自然结合型”的修剪手法:对悬铃木引导自然造型为主,遵循树木生长规律,对顶部过高处枝条适当进行短截,保留一定的顶端优势,并尽量保留树冠内的部分营养枝、外向枝,以充实绿量;在树冠圆整、顶端相对平衡的前提下保证树木的通风透光性。该技术手法能够增加行道树的绿量、提高城市道路的“绿视率”;减轻病虫害发生、依托“杯状型”的基础骨架,既能解决公用事业设施矛盾、抗击台风,又能效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了树叶修剪垃圾,缩减了工作量,节约了人工,降低了养护成本。


三、巧用机械,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几十年行道树的修剪基本要靠人工上树,扬尘污染、人员安全、修剪不到位等问题让人很无奈。创新工作室走在运用“园林机械”的前端,积极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

设计“门式车辆防护罩”,应用于停车道路的行道树修剪。城市停车难,导致马路上的“过夜车” “僵尸车”越来越多,不仅使马路变“窄”了,还导致行道树下方长时间有车停留无法修剪,茂盛的树枝容易滋生病虫害,肆意生长的枝条更是让架空电线嵌入其中,产生诸多安全隐患。工作室争取主管部门指导,设计制作了这款防护罩,犹如一个帐篷,挡在车辆上方,且装有滑轮,方便移动,使用灵活;最大特点还是防护罩上的网状挡板,能够遮挡修剪落下的大型过硬枝条,并避免使其反弹造成二次伤害,这既确保了下方车辆的安全,也能保障周围工作人员的安全。

引进便携式树枝粉碎设备,通过三次改造,形成成熟的技术。树上修剪下来的枝叶堆放在路边,会影响交通和行人出行。工作室带头引进便携式树枝粉碎设备,一开始卡车后面连接树枝粉碎机,在车斗上焊铁架包帆布,收集喷射出来的木屑,后来,将帆布改成了更能承受冲击力和压力的钢板包裹。当发现木屑射程有问题后,进行了第二轮改进,直接制作了一个对应粉碎机发射口的箱体,完成了整个操作一体化。尽管该设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但是工作室仍不断探索,成功进行了第三轮改进:箱体采用了钢板和帆布包覆结合的办法,调节出更合理科学的接口,全面吞噬了所有的粉尘和飞絮。该园林机械的应用,不仅省下了20个人工/次,还全面杜绝了操作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杨飞飞上树修剪


普陀区绿化市容局与绿化指导站进行人才交流


防台抢险演练


打造多功能园林养护高架车。为了应对人工攀爬难以够到的枝叶,较好地减轻作业劳动强度,工作室将具备动力装置的园林养护机械设备安装到了海伦哲皮卡式高架车内。改装后的高架车里添置了雅马哈发电机和压力气泵,确保了机械设备的动力源,还加装采用压力气泵的汽动剪,在修剪较粗的枝条时毫不逊色,“咔嚓”一声,没有一丝木屑,而且修剪刀口也很平整。工作室还计划将电动手锯和电动高枝锯等作业设备加装进去,使园林养护高架车器具配置更完备。


班组学习


新型深根施肥机展示


工作室里展示的上树装备


“尝鲜”深根施肥机。深根施肥是行道树日常养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工作室经过一年多反复试用,联合厂家多次探讨及改良,使该机器逐渐成熟,具备多种功能,大大减轻了作业难度。配备电瓶的深根施肥机可以前进后退,体积比之前的车载式更为小巧,狭窄的路上,使用便捷。

除了积极探索现代园林机械应用与推广,他们还创新研发出更科学、更美观、更实用的树穴盖板,并申请了专利。


四、竭诚服务,时刻谨记以民为先

行道树养护队在1997年就率先推出“24小时承诺服务制”,至今已坚持19年。19年来,他们为社区解决了大树扰民、清除马蜂窝等各类求助6000多起,配合市交警总队修剪影响交通信号和道路标志的行道树上万株。

他们是如何取得这些成绩的?

1.善用智慧,有效化解修剪冲突。上班高峰时车流量大,这给行道树修剪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在一些单向大流量的马路上,他们想出了修剪反向道路的方法,与大车流方向错开,既保证了工作效率,也不造成交通拥堵。面对来去匆匆的行人,队员们尽量做到有断枝下来就大声叫喊,地勤人员也会及时提醒行人注意避让。此外,在花溪路修剪时,由于道路分叉口较多,车流量又大,队员们想出了“红灯行,绿灯停”的修剪模式,在红灯亮时拉起三角旗划出安全区域,抓紧短短几十秒的时间,树上队员加速锯枝完成修剪;在绿灯亮时,他们迅速将断落枝条移动到路边,收起警戒线,确保道路通畅。

2.通力合作,妥善处理树线矛盾。他们经常会被委托修剪扰民的枝条,这些树木的树冠与电线多有交错,人工攀爬作业有极大安全隐患,必须有合适的绝缘登高设备配合才能实施修剪。骊山路树线矛盾尤为突出,他们与普陀区绿化市容局一起积极协调,请供电公司调配绝缘高架车配合作业。经过通力合作,顺利对大树进行修剪,最大限度地照顾了削减树枝对绿化景观与生态的影响,消除了危及电网正常运行的安全隐患。

3.急民所急,积极清除马蜂窝。长风二村一委是个环境优美的小区,绿树成荫,但吸引了马蜂来此做窝。面对这一隐患,居委曾经多次联系各方,但因种种原因而无法解决。于是他们尝试向长风街道绿化办求援,街道绿化办立即与工作室取得联系。队员们迅速带上梯子等工具前往现场,不顾高空和蜜蜂蜇伤的危险,清除了马蜂窝。居民们带着感激之情,把写着“不辞辛苦为民,排忧解难可敬”的锦旗,送到了普陀区绿化市容局。


五、行业领先,示范效应辐射全国

名师带高徒,名师带出高徒,高徒成为名师,在这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工作室的“领头羊”杨飞飞,这位年仅33岁的80后,长期在一线拼搏,并将高超的技术及时传授给了徒弟,陈佳欢、汤伟骏两位徒弟2015年获得“上海市行道树修剪技能比武第二名”。工作室还参与了《上海市养护管理技术》等课题研究,参与制定了《上海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

团队未来三年的六大目标是:创建3—4条市级林荫道;配合市绿化指导站完成行道树树穴土壤改良课题;进一步完善与优化行道树悬铃木“自然结合型”修剪手法,并依托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制定较为完善的修剪规程;积极开展行道树设施的新材料、新型作业手法的研究与改进工作;继续探索行道树养管机械化作业;积极探索行道树养护作业信息化管理理念与方法。


使用粉碎机作业


由于他们在全市行道树养护技术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门技术,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把该养护队作为全市的行道树实训基地。多年来,这里先后培训了50多名技术骨干,而且使得管理部门更深入了解一线的困难和问题。他们是诸多同行单位以及各大专业院校前来参观学习的榜样,中央电视台将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拍摄成了操作指导视频,他们的养护经验在全上海推广。


连云港修剪示范


连云港行道树现貌


工作室还派出技术骨干,对街镇内各小区的物业经理以及一线绿化操作人员代表进行乔灌木修剪的培训,内容涵盖对修剪工具的保养和维护、小区内常见乔灌木修剪的形式和方法、小区内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和现场修剪示范等。通过此类小班化的修剪技术培训活动,切实提高了一线的修剪操作水平,也促进了一线小区绿化作业层与普陀区绿化养管层之间的技术交流,将公共绿化养护的专业经验传授到了社区的绿化养管工作中。

很多同行来参观学习时,都想要一把他们的手锯。手锯是上树工最重要的工具,挫锯齿,是工作室传授的绝活,一把得心应手的手锯,首先是选择钢化程度强的锯片,这样在来回拉动时,锯片不容易产生扭曲变形;其次,选用胶木材质的手柄,手柄的最佳厚度一般1—1.5厘米。在挫锯齿时,把握好每个锯齿的倾斜角度、力度,锯齿面基本保持一致,锯齿的长度控制在0.6厘米左右,这样的手锯就比较耐用。

创新工作室还走出上海,先后与江阴、宁波等地开展技术交流示范合作,2013年与江苏连云港市签订了3000株行道树的养管三年合约,带动了当地行道树养管水平的提高。他们还走出国门,代表上海市绿化行业与法国同行交流,使行道树养护的“普陀技术”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和肯定。


六、结语

行道树,一座城市绿化水平最直观的体现。持续推进绿化养护精细化,需要培养造就更多工作在一线、奋战在一线、创新在一线的“绿化工匠”,像绿荫艺术家一样精心呵护每一棵树,用开拓的眼光,追逐专业的梦想,守护城市绿荫生命。技师创新工作室,是凝聚一线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毫无疑问,他们的创新成果对行业而言是最解渴、最接地气的。加快本行业高技能、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普陀行道树养护队是很好的榜样。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本文供图/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