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题:资源整合: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布时间: 2017年03月03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张亚利


绿化和市容行业是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环境优化和民生福祉息息相关的重要行业,在上海特大城市能级提升的新要求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发展下,如何进一步整合行业科研资源,从而优化行业体制机制,集聚创新合力,实现行业科技创新的新发展和新突破,已成为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

2015年,我们选取了市绿化和市容行业系统内14家主要科研单位和系统外研发机构及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方式以实地走访、专家座谈、问卷调查为主;调查内容包括科研部门及人员情况、科研课题、设施、成果情况(2011—2015年)以及对行业科研资源整合的建议等内容。调查结果为行业综合情况、存在问题、对策及建议等提供分析依据。


一、行业科研资源配置的综合情况

“十二五”以来,在绿化和市容行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下,上海城乡环境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建立起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主体为依托,城乡统筹、运行有序的行业管理和运行体系。

1.创新链各环节完备

上海绿化和市容行业创新链既有以辰山植物园、上海植物园、园科院以及驻沪高校、科研院所为主的基础研究机构,又有林业总站、绿化指导站等系统内多家单位和行业内企业共同推动的应用研究和转化示范机构,具有本地化衔接“产学研用”的优势。

2.优质科研资源集聚

以辰山植物园为代表的科研主体、行业内机构、企业以及驻沪高校、科研院所,近年来在相关领域的科研投入增长迅速,已经初步形成了优质人才、设施和资源的集聚优势。

3.优势科研领域形成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不断积累,上海市绿化和市容行业在多个技术领域形成了国内独特而显著的优势。如辰山植物园的药食同源资源植物研究及华东珍稀濒危资源植物的保育研究;园科院的生态修复及特殊立地条件的绿化研究、上海植物园的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创新研究,以及各机构独有的特色种源库等。这些优势科研领域成为行业创新发展中极为重要的资源。


二、行业科研资源配置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面向绿化和市容行业创新发展的紧迫需求,对照国家及上海关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当前的行业现状中仍存在不利于科技创新效率提升的因素,其中科研资源配置是核心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资源配置的统筹规划不足

一是长期以来,绿化和市容行业科研资源的利用大多停留在局系统及行业层面,社会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较少。主要体现在驻沪高校、科研院所、各类企业、民间组织等行业相关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等方面。

二是系统内一些科研机构的职能定位不够清晰,功能界定不够明确。除园科院外,系统内多家主要机构同时承担着科研以外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等多方面职能。部分机构科研并非主业,为了适应机构考核和员工评职称等发展需求,虽然科研人员实施课题研究,但产出成果的效率不高。

三是多家机构之间存在资源重复配置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引种繁育环节体现尤其显著,如辰山植物园、上海植物园、园科院等多家机构都积极开展引种繁育、种质资源库建设。此外,在城市绿化管理、病虫害测报等方面,林业总站、绿化指导站和园科院等机构也存在交叉和重复。

2.科研管理机制不能充分适应行业创新需求

一是系统内的行业科研资源信息共享有待加强。科研机构所拥有的科研资源开放性不强,科研资源信息交换较多停留在单位内部。单位之间、系统内外、行业内外普遍存在信息割裂、交流渠道不畅等情况,主要体现在大型仪器、设施、苗圃等行业资源的利用率不尽充分等方面。

二是成果转移转化的机制不完善,产学研用相对脱节。核心问题是科研成果的所有权、转化权和收益权不明确,影响了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推动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此外,由于绿化和市容行业的特征,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需要专业的市场运作。目前行业内缺乏专业能力强的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也是影响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多肉植物专家来辰山评估新品种引种


林业总站现场调整物联网设备推进有害生物监测


3.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

一是各家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工作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交流联动和协同机制。在学科发展方面,单位之间缺少协同,甚至有同质竞争、重复建设的现象;在科研开展方面,缺少联合攻关,少有跨学科跨行业的科研攻关和创新成果。如能将机构之间的“产学研用”有效协同,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成果转化的效率和科研的价值。

二是科研工作与需求对接不畅,尚未形成需求引领的科技创新体系。如绿化指导站、林业总站等机构直接对接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对市场有较深入的了解,而辰山植物园、园科院、植物园等科研机构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却对市场需求缺乏了解。这两类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沟通机制,影响了科研面向需求、成果转化应用的效果。另一方面,行业内企业对科研机构通过公共财政支持形成的科研成果、资源等缺乏了解,使很多科研成果变成“沉睡资源”。

三是行业组织的协同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建立以来,在促进行业内企业、机构沟通交流、组织培训、规范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仍不足以满足行业协同创新发展的需求。


三、行业科研资源整合的对策与建议

结合行业资源配置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及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需求,资源整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和开展。

1.进一步优化行业创新主体的职能定位

对行业内的科研机构,根据其核心职能进行分类定位、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对不同类型的机构,在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支持、管理和考核的方式上都要有所区别。

一是高校、科研院所类机构。其核心职能主要是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绩效评价应强调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加强同行评价;经费支持模式宜以事前补助为主,以对基础能力建设、人才培育的稳定性支持和竞争性项目支持相结合的方式给予资助。

二是主业为应用科研的机构。如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上海植物园科研中心等。这类机构的核心职能包括行业公益性科技攻关、行业技术咨询与服务等;绩效评价以实际贡献和行业、市场认可为导向;经费支持模式应以事前补助为主,以稳定性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结合的方式给予资助,促进机构充分发展和发挥作用。

三是专业管理职能延伸机构。如上海市林业总站、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等。其核心功能为承担政府延伸职能、提供技术筛选、推广等行业公共服务,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科研功能和能力;经费支持模式应以公共财政经费支持为主,市场化运作收益为补充;绩效考核应强化技术服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等方面的考核权重。

四是区县、企业技术应用单位。其核心功能为充分对接绿化市容行业的社会、市场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应用示范;经费支持模式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需求侧投入的拉动效果。

2.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机制

一是落实一批促进创新政策。主要包括科研经费投入和使用改革、科研人员管理机制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实现人、财、物,主体和客体,事前、事中和事后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优化与完善。

二是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形成创新协同机制,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上海绿化和市容行业创新联盟。围绕创新链,搭建覆盖创新上、中、下游的科研、推广、应用联合体,鼓励市场前景好的项目采用联合体研发方式,促进绿化和市容行业创新能力和生产力的提高。

3.进一步集聚社会资源支持行业科技创新

一是促进实验和试验信息资源的互惠共享。充分发挥“互联网+”支撑作用,建设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共享机制为保障的行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建立资源开放共享的服务机制;实现仪器设备、人才资源、科学数据、图书文献等资源的共享,提高科研资源对内以及内外的利用率。

二是支持社会主体共同参与行业科技创新。扩大行业科研项目的覆盖面和参与度,鼓励社会企业、高校等机构通过项目参与科研攻关、成果转化,探索“项目制”和“候鸟式”的高端科研人才引入方式,形成良性的人才流动机制,引领行业尖端学科的发展;探索企业自筹立项、成果后评估、资金后补助的研发支持模式。

三是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主导作用。强化需求导向和应用导向,鼓励市场、社会各类主体通过合作创新、购买知识产权等形式开展行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探索符合市场经济环境的行业科技创新机制。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在绿化和市容行业的科技创新发展中,我们需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深化和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为行业的科技创新与发展铺平道路,垫好基石。

(作者: 上海植物园科研中心主任。本文摘自《行业科研资源整合机制研究》课题。)


市园科院承担的《上海关键色叶植物的营养特性和施肥关键技术研究示范》课题通过生物资产清点验收


市绿化指导站协调指导高压林带绿化修剪

(本文供图/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