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业:浅谈新物种西郊公园毛角蚁甲的发现
发布时间: 2017年05月24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朱建青



此处为上海动物园毛角蚁甲发现地


上海动物园(西郊公园)建园于1954年,位于上海市区西部,总面积74.59公顷。所在地块历史悠久,其前身为老裕泰马场、高尔夫球场俱乐部,可以说这100多年来始终是一片相对特殊的绿地。现全园绿化覆盖率达68%以上,保存有较好次生林,植物群落结构丰富,并拥有草地、灌丛、水塘、林下落叶腐殖层及朽木等生境。园内植物种类超过500种,其中乡土植物在200种以上,包括有许多上海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植物,如猫乳、厚壳树、延胡索、鹅掌草等。园内多样化的生境及丰富的植物,为诸多乡土动物的生存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根据10余年前开展的乡土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显示:上海动物园拥有4种哺乳动物、50余种留鸟、10余种爬行动物以及5种两栖动物。相对于调查较为完善的本土脊椎动物而言,上海动物园过去还未有对园内的昆虫及无脊椎动物开展过相应的多样性摸底调查。

如今,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上海动物园作为一个兼顾圈养野生动物繁育保护管理以及中心城区绿地为一体的特殊公园,担负着动物园职能——综合保护和保护教育的重任,即保护易地圈养野生动物,如金丝猴、华南虎等,同时也要保护本土物种,开展相关的保护教育工作,为公众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系统、重视物种多样性的观念。昆虫是动物界中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一类动物,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受关注程度较高。西方发达国家、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先进的动物园均有昆虫馆,在饲养展示昆虫的同时,承担着相关保护教育和科普工作。目前,国内仅有极少数动物园饲养或展示少量昆虫,也缺乏将昆虫应用于保护教育的案例,可以说昆虫的研究和科普教育在国内动物园系统中几乎是空白。

因此在2015年,上海动物园几位昆虫学专业毕业的技术人员在园领导大力支持下,主持开展了“上海动物园资源昆虫多样性调查及在保护教育资源中的开发应用”这项园级课题研究,并特邀以昆虫学研究为专长的上海师范大学作为协作单位,以协助鉴定疑难杂虫,这个课题旨在摸底调查上海动物园昆虫物种多样性,选择上海动物园范围内的具有代表性的资源昆虫作为切入点,将昆虫资源与保护教育活动开展相结合,对上海动物园进行资源昆虫多样性摸底调查,以及采取与保护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相关的创新研究,为今后开展昆虫相关的科研、科普、展示打好基础。

这项课题开展2年多来,上海动物园和上海师范大学的课题组成员定期定点开展采样,使用网捕法、灯诱法、筛虫法、观察法采集了大量的昆虫样本,已经鉴定出的种类超过了270种。其中有1头采集于上海动物园西北角树林下的落叶层、外观与众不同的小甲虫引起课题组成员的注意,初步判断下来是属于一种叫作蚁甲的小型甲虫,并由国内蚁甲分类权威——上海师范大学的殷子为副教授正式确立为新物种,定名为西郊公园毛角蚁(学名:Batriscenellus xijiaogongyuan Yin, Jiang & Chen, 2017),这篇记述上海新物种的学术论文已于2017年3月正式刊登在国际动物学权威期刊《Zootaxa》上。目前,西郊公园毛角蚁仅采集到1头标本,采集方法是筛虫法(将落叶腐殖质装入筛子中,并快速晃动,小虫子会从上层筛子的间隙中掉落在筛盆内),当然这个物种必定是以一个种群生存于上海动物园内,今后一定有机会见到其他个体。

昆虫是一类与人类关系密切、物种丰富度极高的无脊椎动物,在动物分类学术界中,新物种昆虫的发现概率相对较高,但是能在如今的上海城区发现昆虫新种,这个概率可是相当低的。此外,新物种的发现也说明上海对于本土昆虫的多样性基础调查还不够完善,说不定,上海动物园或上海其他地区将来还会有其他新物种被发现。

西郊公园毛角蚁甲的发现,可以说只是该项课题开展过程中一个意外收获,课题还在上海动物园发现有2种上海新分布记录的隐翅虫(分别是细伪隆线隐翅虫Pseudolathra lineata Herman, 2003和双斑细项隐翅虫Tetartopeus gracilentus Kraatz, 1859),同时还记录了30余种美丽的本土蝴蝶(占到上海市常见蝶类的70%)、萤火虫(黄脉翅萤)……光是园内昆虫多样性这部分的科研成果,足以说明上海动物园自然环境非常优越,这得益于数十年来前辈们对动物园生态环境的爱护及合理地开发利用。正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辈们留给上海市民这么一块宝地,我们一定要守护下去。我们也期望让更多的上海市民树立城市乡土野生动物与城市建设和谐共融的理念,提高上海市民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从鸟兽到鱼虫,从乔木到蕨藓,从森林到湿地,引领国内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上海动物园动物繁育保护科工程师)


(本文由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