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研究:上海机动车辆清洗行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 2017年05月24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傅丽萍


机动车辆清洗是城市环境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项便民利民的民生工程,也关系着市容市貌的美化和整洁环境的维护。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本市的机动车辆迅速增长,车辆清洗保洁也成为社会公共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城市管理的需要出发,上海早在1994年11月,就颁布实施了《上海市机动车清洗保洁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为打造上海靓丽的流动风景线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上海市私家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洗车服务能力匹配、节水节能洗车、洗车污水排放、洗车行为规范以及由于车辆不洁造成的扬尘污染控制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暂行规定》无论从法治建设,还是行政管理以及行业管理上,均难以适应新情况。为规范机动车清洗市场,促进机动车清洗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有必要对上海的机动车辆清洗行业运行及管理现状进行剖析,查找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符合上海区域特色的车辆清洗管理及行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上海市车辆清洗行业及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正规场(站)数量不足,行业发展面临瓶颈

随着私家车保有量逐年上升,上海市车辆清洗的总需求量即总频次呈几何式增长。而在洗车服务业:一方面,正规的洗车场(站)由于场地租金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开业费用上升,呈现萎缩、衰退现象;另一方面,门槛和成本低的无证洗车店(点)却如雨后春笋般占据了清洗行业的半壁江山。据2016调查统计,全市从事车辆清洗的场(站)、临时摊(点)总共约2500家(个)。其中,到各区绿化市容管理部门备案的清洗场(站)644家,未备案的清洗场(站)1188家(符合备案条件但未办理备案的占31.6%,为376家)。不备案的企业和无证经营点,严重扰乱了行业秩序,影响了正规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2.日常管理日渐弱化,违规经营成为常态

随着2004年车辆清洗管理职能下放、管理与执法分开以及对从事车辆清洗服务的事前审批改为了事后备案,各区管理力量日渐薄弱,管理抓手更为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只设一名,有的仅为兼职管理,极大地影响了管理实效。加之管理机制未能和管理体制改革相配套,管理力量和管理任务不相适应,造成洗车污水未经沉淀和处理直接排放,污染路面、影响市容;占道洗车,造成路面地砖松动、破损,路面湿滑影响行人安全,甚至不规范经营行为破坏附近绿化带等问题比比皆是。洗车业的无序竞争,更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市容环境和道路交通安全。

3.节水技术推广不易,资源浪费较为严重

车辆清洗行业利润微薄,经营者环保意识淡薄,先进、环保设备与技术工艺较难得到推广。国外除了高压水枪洗车方式外,微水洗车、无(滚刷)接触式洗车等即能保证清洗质量又符合环保理念的新型洗车工艺不断涌现,但在上海较难得到普遍推广。大多数清洗场(站)你规模不大,甚至有一些以家庭为单位的清洗摊点,阻碍了清洗工艺的改进与提高,也阻碍了连锁经营这一先进经营方式的发展。以清洗一辆普通的小汽车为例,用循环水和不用循环水的耗水量分别为6~8公升和60~80公升,两者相差近10倍。而我国目前采用“自来水水管加高压水枪”清洗方法的门店居多,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水资源浪费。


二、机动车辆清洗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

目前,车辆清洗场站的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先开业再备案的管理方式使主管部门缺乏有力抓手。大部分为私人投资的小微企业,注册资金、运营资本较少,店面和场地较小,清洗设备较为简陋,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职业技能较低。加之,没有有效的激励和引导政策,造成清洗市场鱼目混珠,“劣币驱良币”情况较为明显。全市具备一定的规模、清洗设备比较先进、服务人员较为专业的清洗场站数量不多。另外,由于加入行业协会的会员仅40余家,代表性不足,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缺失,造成行业管理、行业自律的作用难以发挥。


本市积极推广节水型洗车新模式.jpg

本市积极推广节水型洗车新模式


坚持创新突破难点 微水洗车成效初显.jpg

坚持创新突破难点 微水洗车成效初显


2.法规修订有所滞后

《暂行规定》对机动车辆清洗保洁管理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车辆清洗管理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但随着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和车辆清洗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面对尚处无序发展状态的清洗市场对城市市容管理的影响,《暂行规定》就显得难以满足管理执法的实际需要。如在管理体制上,要适应“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明确街道属地管理职责;在市场构筑中,要走出传统的分散、简易的经营观念,运用法规、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入现代经营理念;在管理机制上,要有对备案企业规范经营的政策激励、对节水洗车技术运用的鼓励和对使用循环水设备企业的政策扶持;在处罚力度上,要提高违法成本,保证车辆清洗管理执法的严肃性、有效性。车辆清洗管理不仅法制不够完备,更是缺乏相应明确的导向、支持和扶植的经济、技术政策。

3.缺乏有效规划管理

目前,车辆清洗场站的设置完全依靠市场自行运作和布局,缺乏总体规划的引导。无论是城市总体规划,亦或区域发展规划,未曾考虑为车辆清洗业的发展预留空间,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并未带动车辆清洗业有序发展。2016年上海的机动车保有量己达359.9万辆,以个人名义登记的小型载客汽车(私家车)就达到207.4万辆,占小型载客汽车的83.82%,每百户家庭就拥有约52辆私家车。截至2016年,本市备案的正规车辆清洗场站仅有644家,正规清洗场站数量难以满足社会和市民的需求。而且,从空间布局上各区也不平衡。


三、机动车辆清洗行业的发展和管理对策

1.完善法规,健全标准

规范、推进城市机动车清洗业的发展,需要相关法规加以保障。1994年市政府发布的《暂行规定》对推进本市机动车保洁业的发展和规范清洗保洁的作业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车辆清洗业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暂行规定》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管理需要。应在法规调整中明确各车辆拥有单位和个人对车辆清洗保洁责任和清洗要求。对加强机动车辆清洗发展行业规划予以明确,并对场站设置的选址、布局、工艺、设备和设施、环境保护等主要内容加以严格规定,进一步规范清洗站点的建设。把社会多元建设车辆清洗站点的要求列入法规,贯彻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环保措施,建立健全机动车洗车服务的规范标准,同时要求行业自律,提升从业人员技术和服务水平,推动企业品牌发展,促进行业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政府主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原则。机动车辆清洗业,是在改革开放中,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目前,它的运行尚有待完善,市场的培育、设施的设置等都处在逐步探索发展之中。要使这个行业能真正成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政府主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行政主管部门对行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清洗保洁服务的行为规范,设施设置的规划、建设,以及对清洗业发展的扶植支持都需政府主管部门的具体管理和指导。市场化运作是由车辆清洗保洁的经营性质所决定的,它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属经营性的社会服务业,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动这一行业的多元发展,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车辆清洗保洁的需求。

3.因地制宜,多元发展

一是将机动车洗车场站设施建设纳入环卫设施建设体系。建设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关于加强城市车辆清洗管理通知中明确规定:车辆清洗站属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应组织力量研究、落实,将机动车辆清洗站点的建设纳入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体系,明确规划指标,落实规划建设任务。二是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导则,利用社会停车资源,多元设置相应的洗车设施。根据分析预测,2021年本市必须具有近2万个洗车点才能满足洗车市场需求。要充分挖掘社会停车场资源,倡导商务楼、宾馆饭店、休闲娱乐场所和大卖场停车场配套提供洗车服务,推进汽车维修美容加清洗保洁的综合洗车模式,落实加油站、大型交通枢纽停车场配套洗车,鼓励微水洗车进社区。

4.疏堵结合,加强引导

目前,占道洗车占洗车业的比重较大,但其由于低成本的价格竞争和对道路交通与环境的影响,严重干扰了洗车业的规范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但马路洗车因其价格低廉、方便快捷等特点,既能满足部分顾客的需要,又能解决部分弱势群体的就业。因此,在管理中本着趋利避害、疏堵结合的原则,在充分考虑行业现状、深入研究现有政策的基础上,根据“严禁、严控、控制”三类区域要求,对于严重影响环境道路、交通安全和社区安宁等不符合设点洗车的地段,加大整治力度,依法坚决予以取缔。超出规定区域、规定时间的单位,督促相关单位和个人自行整改,逐步对这一群体加以引导,使其步入规范服务的轨道。水务部门与电业部门,对私接水电为无证摊点提供能源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应加强管理。

5.适度扶持,技术创新

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现代服务业的新理念出发,应注重提升车辆清洗保洁的科技含量。当前,按照国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要求,总结、分析以往清洗作业中的工艺、技术、装备,从产业政策上予以引导,从经济技术乃至补贴奖励政策上加以适度扶植与支持。大力倡导、推进和发展满足社会客观需求,符合行业实际情况的新技术、新工艺,积极推广节能减排的清洗设备,把环境保护放在行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开展各种新技术、新工艺的交流、推广和优质服务竞赛,不断推进洗车技术创新和优质高效的服务。

(作者: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本文摘自《车辆清洗行业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作者为课题组副组长)


(本文由张婧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