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研究:上海市中小型湿地公园建设指导与研究
发布时间: 2017年05月24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卓元午


一、背景

上海以生态宜居城市为城市建设总目标,湿地是城市生态网络中的重要一环,是生态宜居城市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总体而言,上海湿地面积较大,根据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面积在5公顷(含5公顷)以上的湿地斑块2998个,总面积约为37万公顷,占上海陆域面积的55.54%,其中自然湿地约为32万公顷,占全部湿地的84.64%,人工湿地占15.36%。在所有湿地类型中近海与海岸湿地所占比例最大,占全市湿地面积的78.72%。由于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重要湿地均位于远郊,如湿地中面积前三位的崇明东滩湿地区、长兴岛和横沙岛周缘湿地区、长江口南支南岸边滩湿地区,均距市区距离较远,可达性较差,难以成为居民日常亲近自然、科普宣教的场所。

市区内及近郊公园一般以人工构建的园林景观为主,难以满足市民自然、野趣等需求;上海市民对于亲近自然,拥抱湿地具有浓厚的兴趣,交通较为方便的炮台湾湿地公园、后滩公园等具有野趣的公园经常人流爆棚。此类湿地也是市民对湿地关注与认识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推进本市湿地保护工作。为满足市民的需求,各区政府正加快推进市民身边的湿地公园的建设。上海市市级层面上也在大力推进此类湿地的建设,根据《上海市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十三五”规划》,上海市将在十三五期间探索推进与市民关系密切的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提高市民对湿地关注和认识。结合郊野公园建设和中心城区公园改造,适当开展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建设。

本项研究在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筛选具有较高可达性的湿地资源,分析其特点、湿地修复管理的主要内容,为推动市民身边的湿地公园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二、中小型湿地公园的基本要求

根据《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1755-2008),湿地公园是拥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蕴涵一定文化或美学价值,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区域。

中小型湿地公园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及近郊,其基本条件及主要功能目标可参考国家湿地公园的相关要求,其基本要求是 “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及“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由于其位置与市民需求,可更加突出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等社会服务功能。


黄兴公园 (2)(卓元武)供图.jpg

黄兴公园(卓元午供图)


新江湾城 (6)(卓元武)供图.jpg

新江湾城(卓元午供图)


松江佘山月湖,市水务局供图.jpg

松江佘山月湖雕塑公园(市水务局供图)


根据上述要求,提出中小型湿地公园应具备的几个基本特征:

1.具有湿地的基本特征

中小型湿地公园应强调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和湿地基本功能的保护与展示,根据湿地动植物的生存、栖息要求进行保护与构建。

2.具有一定面积

中小型湿地公园的核心区域一般包括水体、水体包围的岛屿、水陆交错带及周边密切相关的陆域;中型湿地面积一般宜在5公顷以上,小型湿地一般可不限定最小面积。

3.良好的可达性

中小型湿地公园作为市民身边的湿地公园,应具有良好的可达性,以周边主要居民区步行可达为宜。

根据中小型湿地公园特点及国家湿地公园相应的功能要求,中小型湿地以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及湿地体验区两类区块为主,主要提供湿地景观、生物观赏、湿地科普展示及教育。

湿地景观:自然或近自然的景观、自然野趣,提供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去处。

生物观赏:中远距离的涉禽、游禽等观赏;近距离的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及沉水植物集中展示与观赏。

湿地科普展示:湿地水质净化等功能的展示。


32.jpg


三、湿地筛选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上海外环以内区域均为主城区;莘庄、虹桥、吴淞、顾村为四大城市化区域;嘉定新城、松江新城、青浦新城、南桥新城、南汇新城为重点新城,结合湿地二调数据,筛选相应湿地,初步筛选出9处湿地,对其的现状情况及可能的改造潜力进行初步分析(见上表)。


四、湿地建设主要要求

(一)生境构建

1.水文

中小型湿地公园主要水体一般为河流及小型湖泊,水文过程一般受区域河网引调水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湿地公园内的水体应与区域河网相连通,维持原有的水文过程;对于受泵闸控制的湿地水体,可根据湿地功能及运行需要进行闸泵运行管理,维持预设的水文过程。

2.水质

中小型湿地公园可结合区域河网水质条件,采用区域河网引水、水体内部循环、增氧曝气、水生植物的恢复等措施,提高水质自净能力。

3.水陆交错带

(1)断面形式。根据中小型湿地公园内水陆交错带的情况,应优

先保护现状天然湖(河)滨带断面形式。对于需改建的河湖断面,根据河湖过水、防洪排涝及安全等要求,选用矩形断面、梯形断面、斜坡断面及复式断面。

湖(河)滨带断面形式一般应尽量多样、富于变化,断面形式的多样化可在湖(河)滨带基本断面的基础上进行适度调整,可从坡比的不对称、平台高度及宽度不对称等方面进行设计,形成多样的湖(河)滨带断面系统。

(2)断面材料。中小型湿地公园水体湖(河)滨带一般宜采用生态型材料,最好是天然材料(如土坡),在安全及稳定需要的情况下可适度采用硬质材料。

4.相对独立

中小型湿地公园应根据定位、主要功能及栖息动物(如鸟类)的生活要求,可采用防护林、树篱、水面等措施进行保护,提供相对独立、人为干扰较少的栖息地。

5.水下地形改造

根据太湖流域河网及湖泊的特点,中小型湿地公园水体水深(常水位时)一般控制在2米以内为宜。

为提高湿地水体的生境多样性,营造不同的水深条件,对河(湖)底微地形进行适度改造形成深浅交替的浅滩和深潭,形成多样化的生境。

(二)植物恢复

湿地植物主要包括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及湿生植物,不同植物生长的基本要求如下:

挺水植物:种植水深一般不超过50厘米(常水位时),挺水植物种植边界宜采用定植桩或设置深槽控制其蔓延。

浮水植物:种植水深一般不超过100厘米(常水位时)。

沉水植物:种植水深一般控制在50~150厘米(常水位时)为宜,为保证秋冬季水质净化效果及景观效果,可适度配置耐寒型的沉水植物。

湿生植物:一般种植在常水位至高水位范围。


吴江应用备用水源地湿地的日落美景  卓元武供图.jpg

吴江应用备用水源地湿地的日落美景(卓元午/供图)


五、湿地管理

(一)监测

湿地运行后宜定期对于水质、植物、动物等进行观测与监测,水质监测一般不少于一季度一次;动植物观测一般不少于一年一次。 

(二)水体管理

湿地水文过程应满足设计的水文要求,根据设计要求及监测数据进行动态调控,满足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

水质的保护管理应保证设计的水质净化系统正常运行;根据水质监测数据,动态调控水质净化系统,维持湿地水体的正常水质。

(三)湿地植物管理

湿地植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湿地植物管理,满足中小型湿地设计的主要功能需求,或者是满足群落生境多样化的需要。 

(作者: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工。本文摘自《上海市中小型湿地公园建设指导研究》课题。作者为课题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