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论坛:发现自然之美
发布时间: 2017年10月19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薛晓源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商务印书馆艺术与博物学总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薛晓源为论坛送上“天地大美”四个大字 .jpg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薛晓源为论坛送上“天地大美”四个大字 


编者按:6月5日,由上海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联合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绿化市容局、市建设交通青年人才协会等单位共同举办的“城市生活·青年说”青年论坛系列活动之世界环境日主题论坛在上海举行。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我的城市,我的园。


今天,我想跟大家汇报近十年来我研究学习博物学的一些心得体会。“进化论”是达尔文发现的,其实,“进化论”第一个概念的提出者是约翰·古尔德,他是英国的鸟类学家,也是澳大利亚鸟类学研究之父。还有一位发现者是华莱士,他是生物地理学之父,也是达尔文的好朋友。他俩促进了“进化论”的发现。可以说达尔文是“进化论”理论系统的阐释者,而约翰·古尔德第一次提出了“进化论”的概念。这两人都是博物学家,对天堂鸟的描绘、研究都作出了突出贡献。所以他们俩的名字应该跟达尔文一样,载入史册。

天堂鸟在1522年被发现,近400年来得到了大家的疯狂追逐,天堂鸟刚开始被称之为“上帝之鸟”“极乐鸟”,后来西班牙人命名其为“天堂鸟”,大约400多个品种,经过几百年的疯狂追逐,一部分已经绝迹了。西班牙王后头上戴着的美丽装饰就是天堂鸟的羽毛。很多人问我,天堂鸟之美,美在什么地方?我总结了一下:一是有奇异身形,有两线、有六线、有十二线;二是有奇特的羽毛,像天边的彩虹,尤其有奇幻的色彩,因为天堂鸟柔性的羽毛发出刚性、金属般的色彩,当时让约翰·古尔德、华莱士、达尔文感到惊讶不已。天堂鸟之美展示了博物学之美,也带领我们走进了博物学。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薛晓源主题演讲《发现自然之美》.jpg


一、什么是博物学?涵盖了哪三个世界?

博物学是与自然打交道的一门古老学科,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渐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它是我们很多自然科学的基础,涵盖了三个知识:一是客观知识世界,就是我们对大自然的认知、理解、命名、科学探究。二是默会知识世界,就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三是生活世界,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两个著名观点:一个是人的一生可能经历两次苏醒,一次是科学的苏醒,开始认知、了解世界,还有一个是哲学的苏醒,慢慢地会感受到为什么有生老病死,要追究原因、追究事物的本质和背后的东西。我觉得,博物学会激发你的美学苏醒,对自然深深陶醉之时,你就会领略生活的世界。

二、什么是博物人生?

博物学能拓宽人的思想境界,使你有一个博物人生,和自然打交道,我们是自然的朋友,我们就能进入高深的世界,就是博物人生世界。我认为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回归自然,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我觉得博物学有自然教育的功能,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我主编的《发现最美的鸟》一书介绍了100多种鸟类,其中尼汪椋鸟是罗斯柴尔德150年前绘制的,150年前就绝迹了,我们可以知道鸟的很多特征、特性、名字、栖息地,有自然教育的功能。第二,就是回归古典,感受天地大美。第三个境界就是心怀敬意,博学通识。许智宏提出,通识教育就是科学与自然、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完美和谐。当时商务印书馆让我写一句话,表达我们对书的价值情怀,我说“科学与艺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当时我请教了莫言、杨振宁先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以后,我放在了书的腰封上,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讲人生三个境界:学与术,人事之法天、人定之胜天、人心之通天。讲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关心自然,敬畏自然。这是我们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理解博物学的人生三个境界,也是钱先生讲的学与术的三个境界。这和博物人生三个境界是相贯通的。

三、什么是博物绘画?

有人问我,博物绘画有什么用?有多美?我讲一下利尔画的鹦鹉。博物学之美,客观精确之美。博物学家为了研究、绘画这些精美的物种,长期在野外写生。有的长达三年五年,华莱士为了绘制天堂鸟,在马来群岛呆了十几年。花尽心思,面对活物进行写生,历尽艰难险阻,而且每个物种的器官都用数字标明。

我们的国画,画一只鸟,就是一只鸟。但西方把不同的物种展现在一起,是形成一个复合的、叠加的、多维的、立体的世界。这些博物学家的辛勤努力挡不住物种灭绝的脚步。据有关统计,现在有100多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以及139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和2万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虽然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挡不住物种灭绝的速度。很多人说,我们的发展,赶不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可能在若干年以后,我们人类只能孤独齐聚在地球上,只能在博物馆看到这些美丽的物种了。这是古尔德绘制的澳大利亚袋狼,已经灭绝了。因为它夜晚嚎叫,为了不干扰人类的睡眠,所以人类花尽了心思,把澳大利亚袋狼全部捕获,在1900年就灭绝了。这是一个凄惨的悲剧,我们希望这个悲剧在大家努力以后不要再重演,希望很多美丽的物种、动物,还能存活在这个地球之上。

四、什么是博物城市?

刚才谈了什么是博物学、博物人生、博物绘画。我们回到今天的主题,今天的主题特别好,我非常荣幸,来上海参加这么一个盛会。“我的城市,我的园”,城市从19世纪末,经历了从田园城市、生态城市到19世纪60年代以来,博物学在西方复兴。中国2000年前后博物学开始有人提倡,目前也开始复兴。田园城市讲城市和乡村的一体化,种草种花,绿化城市。生态城市讲环境保护、节能、环保,我们说海绵城市。落到脚下,我们当前最切合的主题,应该是博物城市。博物城市的基本内涵是:回归自然、亲近鸟兽、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就是让城市回归自然。现在很多城市,没有湖泊、湿地和沼泽。五年前我去英国,在海德公园我非常惊讶,在伦敦闹市区它保留了荒野之美。城市如何保留荒野之美?我和很多博物学家探讨,他们说,一个城市的美丽,不在于豪华建筑、繁华的交通,而在于她是不是保有荒野之美。所以博物城市第一要义,就是回归自然,保有荒野之美。 “亲近鸟兽”:我们那个时代,在孩子的时候,可以捉蜻蜓、追逐蝴蝶、看鸟、捉蟋蟀。现在的孩子很可怜,我女儿很少有机会亲近鸟兽虫鱼。这个城市,要让孩子亲近鸟兽虫鱼,能发现很多美丽的东西、很多情趣、很多自然的妙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在的孩子很难领悟了。 “天人合一”:说起来容易,但很难做到。我们中国的大哲、先哲提倡天人合一,大部分都是在高山峻岭之间,真正的博物城市,要求在城市之中,让天人合一在现代化的城市。希望这个美好的理想,不久能在我们的城市中展现。


(本文由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