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发布时间: 2017年12月28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陆月星


DSC02157.jpg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始终坚持和贯彻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一、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观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习并树立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就要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我初步的学习体会,习近平生态文明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战略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从战略的高度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民族未来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阐明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是系统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指明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路径。我们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要有科学和系统的视野。在习近平同志看来,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应该是山水林田湖草和谐共生、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综合系统,他曾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三是辩证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就是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及的“两山论”,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他曾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又进一步强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自然,创造更多的资源和财富。

四是民生观。习近平同志曾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他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充分体现了他博大的民生情怀。历史证明,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因此,自然生态环境就是人的生命、就是民生,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

五是实践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习近平生态文明观融入实践、付诸行动。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金海湿地徐正魁拍摄于金桥.jpg

浦东金海湿地(徐正魁/摄)



二、积极贯彻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其中,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也是我们生态文明发展的不懈追求。

我们贯彻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就要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完善生态网络空间规划,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从上海来讲,就是要坚持系统化、精细化、功能化的发展思路,以建设“两道两网两园”生态产品为重点,着力打造和卓越的全球城市定位相适应的生态之城。

按照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观为指导,结合《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修编,上海编制了《上海市生态空间规划》,着力建设“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网络框架体系,逐步形成“江海交汇、水绿交融、文韵相承”的绿色生态格局。

“十三五”期间,上海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任务是构建“两道两网两园”,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8%,自然湿地保有率保持在32.28%以上,人均公园绿地净增1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力争达40%。

一是生态廊道。上海已制定“一环七纵九横”骨干路网、“八纵九横”骨干河道等34条骨干道路(河道)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实施以17条市级重点生态廊道为骨干、其它生态廊道为支撑、一般公益林为基础的生态廊道框架体系。按既定规划,“十三五”期间将造30万亩林地。目前,重点生态廊道建设实施方案正研究制定,部分生态廊道建设稳步推进,外环绿带今年将基本建成,全市“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区域绿化造林有序推进。

二是城市绿道。上海“十三五”期间计划建成1000公里城市绿道,重点建设外环绿道、黄浦江滨江绿道、环崇明岛绿道等。目前,已编制完成《上海市绿道系统规划》,出台《上海市绿道建设导则》,发布上海绿道标识系统,正按照每年200余公里的任务量稳步推进。黄浦江滨江45公里公共空间两岸绿道已接近全面贯通。结合崇明生态岛建设,积极构建环岛绿道体系。

三是立体绿网。在高架桥柱、沿口、屋顶、立面等加强立体绿化景观营造,改善中心城区热岛效益,增加绿视率,增强绿色感受度。上海“十三五”期间计划建设200万平方米立体绿化,所有可绿化的近3万根高架桥柱将全面实现立体绿化。目前,正按照每年40万平方米的任务量稳步推进。立体绿网还包括点上推进绿化特色街区建设、线上推进林荫道创建,目前全市已完成创建8处绿化特色街区和近200条林荫道。

四是农田林网。上海积极探索农林复合用地,结合农林水三年行动计划和美丽乡村建设,“十三五”期间计划在田间地头、宅前屋后、河边路边实施农田林网5万亩,形成“农田成方、绿树成荫”的乡间景观。目前,浦东、金山、崇明等区林地及16个农林水示范镇的农田林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五是城市公园。“十三五”期间,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地区公园”三级城市公园体系,新增公共绿地2500公顷,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步行10分钟到达一块公园绿地。目前,上海公园总数已达240余座,“十三五”期末将超过300座;桃浦中央绿地、三林楔形绿地、张家浜楔形绿地建设稳步推进。世博文化公园在专业规划结合市民金点子建议的基础上已开工建设,共征集到金点子方案1810份,集中体现了广大市民对世博文化公园规划、建设、管理的美好意愿,体现了上海“开门办公园”、为市民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生动实践。

六是郊野公园。上海郊区将布局建设21处郊野公园,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十三五”期间,建设首批7座郊野公园。目前,金山廊下、崇明长兴岛、青浦青西、闵行浦江、嘉定嘉北等5个郊野公园已建成开放,松江广富林郊野公园将于今年底开放、松江松南郊野公园将于明年开放。今后在开放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建设定位,研究郊野公园建设推进机制和运营管理办法,体现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农业、旅游、文化融合,既推动生态建设,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稳收增收。

上述“两道两网两园”是上海建设生态之城的有效载体,也是上海市民朝夕共享的生态产品,还是满足上海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观,不断增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而努力奋斗!


(作者: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