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摘登: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组织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
发布时间: 2017年12月28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张 浪 崔心红 李跃忠


近期,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组织了主题为“主动作为,积极为上海生态环境建设献计献策”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分别结合正在参加的崇明花岛规划、世博文化公园、三林楔形绿地等市重大生态建设项目科研攻关工作作了专题交流。


张浪(院长、研究员):

敢于担当  主动作为  助推“海上花岛”规划建设

2016年9月21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同志在崇明区主持召开专题会,对崇明生态岛建设进行再部署,强调:“牢固树立生态立岛的原则,坚持不懈以更高标准、更开阔视野,高水平、高质量地推进崇明生态岛建设。”根据会议要求,市绿化市容局于9月28日召开了花岛建设专题会,并启动了《上海崇明“海上花岛”规划》编制工作,在10月1日至11月10日期间,完成《上海崇明“海上花岛”规划》初稿。11月16日,陆月星局长主持召开了“崇明花岛建设调研会”,研究“海上花岛”规划编制的初步成果,提出根据日前市委书记韩正同志提出的“让崇明岛成为鸟类的天然博物馆、候鸟的天堂”的崇明生态岛建设的要求,进一步丰富“海上花岛”的内涵,再次形成《上海崇明(国际)“海上花岛”规划建议》汇报稿。


市园科院主持的“崇明世界级花岛适生植物选育及产业化建设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开题现场(尹丽娟摄)  .jpg

市园科院主持的“崇明世界级花岛适生植物选育及产业化建设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开题现场(尹丽娟/摄)  


其中,作为上海市绿化市容系统唯一综合性规划研究机构,市园科院具体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和专家形成了“四季森林、海上花岛”的建设构想,并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局相关处室、上海市林业总站、辰山植物园,开展多轮调研、讨论和完善,在深入分析崇明岛生态景观和生态产业发展现状和条件的基础上,针对崇明岛“生态有量缺质,景观有绿缺色,田园有花缺品牌”的问题,坚持生态优先、产业联动、自主品牌、科技创新四大核心原则,对崇明生态基底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充实和丰富,对崇明景观与产业进行全面的提升、融合与创新,最终编制完成崇明海上花岛专项规划。

2017年,市园科院牵头策划申报了“崇明世界级花岛适生植物选育及产业化建设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社会发展领域重点研发项目立项,拟从适生花岛植物筛选及其种质资源库和示范地建设、花岛花卉产业化布局及其关键建设技术集成,以及花卉专类园、资源圃建立及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和打造相应的示范点等方面开展,体现了国家战略、上海使命和崇明愿景的高度统一,是崇明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具有深刻的时代特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崔心红(副院长、教授):

围绕重大 履职担当 主动对接三林楔形绿地建设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推动实际工作。借本次中心组学习机会,谈谈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如何以业主方技术团队的角色,主动服务三林楔形绿地建设项目情况。

现正启动规划建设的三林楔形绿地是上海市重大生态建设项目,符合院“三为”发展方略(即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行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重大社会实践提供技术服务),也是科研成果展示和应用的重大机遇。因此,院党政领导班子决定主动全面对接三林楔形绿地项目,组织院内规划、生态、土壤、检测、植物、植保等专业人员,搭建行业专家咨询平台,未来5年,以业主方技术团队的角色,主动服务三林楔形绿地项目全过程,力求做到全心全意、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三林楔形绿地规划设计融入了自然生态系统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与通廊营建等生态理念,目标是要在中心城区建设国际一流的生态型智能型公园绿地。作为业主方技术团队的职责:一是调查摸清项目地块本底情况,并提供土壤、植物、建筑废弃物等综合利用方案和棕地生态修复技术方案;二是促使概念方案中水上森林、栖息地、廊道等大量生态设计可实施及落地;三是提升地形营建、场地安全、植物景观等施工质量和水平,降低资源浪费;四是形成项目建设创新成果,引领绿地设计与建设等领域。

2017年9月14日,市园科院已开始项目地块的土壤、水质、地下水、植物与植被、河道湿地、病虫害以及建筑废弃物等全面本底情况调查,11月初,已为业主方提供了项目区域详细本底资料、土壤利用和种植土改良方案、绿化植物保护与利用方案、建筑废弃物等内平衡(零输出)利用方案等。


上海市重大生态建设项目三林楔形绿地建设启动现场(刘海波摄).jpg

上海市重大生态建设项目三林楔形绿地建设启动现场(刘海波/摄)


可以相信,通过市园科院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三林楔形绿地建设将使长期低效使用、立地困难的区域发挥最大生态和休憩功能,成为国际上结构性生态型绿地建设的新标杆,也是我国绿地真正兼顾节约性和科学性建设和管理的实践探索。


李跃忠(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准确把握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积极为上海生态环境建设添砖加瓦

最近系统学习了有关文献,对创新驱动国家战略有了进一步的深刻了解。

一、创新驱动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必然历程

当前,我国自主研发、自主创造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面临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逐渐凸显,人口红利、资源红利优势不再,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难以为继,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后续发展总体推动乏力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可以说不创新没有出路,不创新没有发展,创新驱动是必然性选择! 

创新驱动的引擎有很多种,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其中科技创新已被世界所认可。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得到重视,国家实力往往比较强大;每一次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大都由科技创新引起。科技强,话语权强,国家强,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放思想和生产力。

二、习近平科技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认可科技对于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在他们看来,“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的力量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1963年,毛泽东明确提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02年,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一整套创新理论;胡锦涛强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国家战略,习近平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和历代党中央领导人的科技创新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内容非常丰富。

三、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理论的现实意义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

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治理思想;

有利于加快国家建设的步伐;

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助于稳固国家地位;

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对于本院来说,深入学习、理解和贯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有助于更加紧密结合绿化市容行业实际,以需求为导向,加强科学和技术的结合,突破技术瓶颈,提高技术集成能力,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