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实践:上海林荫道发展概况及建议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16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梁晶  季德成  杨瑞卿  许晓波


插图3-江湾城路春季景观.jpg

江湾城路春季景观


林荫道作为上海一张亮眼的名片,对城市生态建设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本文以十九大报告对生态建设的规划报告和上海市十三五绿化规划要求为背景,分析了目前上海市林荫道建设总体概况,并针对今后上海地区林荫道的发展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林荫道最早是指两侧植树的散步道,而发展演变至今,除了景观、美化等属性外,现已具有生态、游憩、文化等更丰富的功能和内涵。本文中的林荫道是指道路两侧行道树冠大荫浓,整体景观宜人,具有自身特色,且集生态功能、景观游憩功能以及文化社会功能于一体的道路。

上海市林荫道建设始于2011年,作为实现建设低碳宜居城市目标的有效途径,是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至今已有7年。通过几年的努力探索实践,上海地区林荫道建设工作已逐步走向成熟,但在生态发展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下,如何进一步补齐林荫道建设的短板、更好地发挥林荫道的价值是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时代背景

在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目标、新举措、新部署。到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生态良好则是一个重要特征。此外,在《上海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基本生态网络规划落地,千方百计增加绿色休憩空间;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初步建成“多层次、成网络、复合功能”的以城市森林为显著特征的生态网络框架体系,提升综合生态服务功能与效益。

在林荫道建设规划中,总体布局上形成“以点连线、以线连片、以片成网”的林荫道网络系统。通过这些林荫道网络串联起城市“两道”及各级公园绿地,形成更加完善的生态网络空间格局。


二、 上海林荫道建设情况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根据“十二五”规划要求,于2011年启动全市林荫道创建评定工作,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创建命名林荫道198条。至“十三五”末,本市林荫道预计会达到260条,届时本市林荫道连线成片效应将会更加明显。

(一)数量稳步上升

目前,创建命名的198条林荫道中城区125条,约占上海林荫道总数量的63 %,剩余郊区73条占上海林荫道总数的37%。城区中各区创建命名条数以普陀区居多,共计21条,其次静安区19条,其中密云路作为杨浦和虹口交界道路,两区共同承担了该条道路的创建命名工作;而郊区中松江区命名林荫道12条居首,其次是宝山区11条(如图1)。

从每年林荫道创建命名数量来看,2012年创建林荫道数量相比初期显著提升,到2013年有所下降,但仍然有38条林荫道成功创建。从2014年至2017年年底,每年林荫道创建条数都确保在20条以上(如图2),林荫道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二)板式逐步多样


图1  2011-2017年各区创建林荫道数量


图2  2011-2017年单年内林荫道创建数量


图3  2011-2017年林荫道道路板式比例


从道路板式来看,传统的单幅路多达160条,约占林荫道总数的81 %(如图3),且多为中心城区道路;双幅路仅有两条,分别是静安区保德路和徐汇区宛平路;此外,三幅路25条,四幅路10条,相比较2012年统计结果的三幅路1条,四幅路两条有大幅提升。同理,在近几年内各区新建储备林荫道中,三幅路和四幅路数量也有明显提升。由此说明,在林荫道创建过程中,一些多板式道路的绿化成果随着林荫道创建逐步显现出来。

(三) 树种日渐丰富

全市林荫道创建初期,道路多为单幅路,道路两侧种植两排行道树,大部分林荫道种植树种多为悬铃木,其次是香樟,以及个别几条栾树林荫道,整体表现为道路板式单一,树种应用形式单一。待创建工作开展到第三年(2013年),随着道路板式逐渐多样化,一些三幅路、四幅路出现在林荫道名录名单中,随即出现了多个树种搭配多排种植模式,形成了一条条独特的景观林荫大道,新增的一些树种包括榉树、水杉、朴树、广玉兰、银杏等树种。


四幅路林荫道


水杉林荫道


到2017年年底,命名的198条林荫道中,所涵盖的树种已达到15种,树种多样性不断丰富。其中除了由常见树种独立种植两排成林荫道之外,个别新增树种单独种植成林荫道,如松江区玉华路(思贤路—文诚路)无患子林荫道、普陀区延川路(万镇路—祁连山南路)珊瑚朴林荫道、丹巴路(武宁路—梅川路)臭椿林荫道。此外,还新增一些作为混合搭配种植成林荫道的树种,如松江区思贤路(谷阳北路—人民北路),由香樟、银杏、朴树、中山杉四个树种多排种植,以及杨浦区江湾城路(殷行路—清波路)由香樟、日本晚樱搭配种植,均呈现出独特的季节性景观特色。再者,如崇明区创建的8条林荫道中,有5条林荫道是以水杉作为行道树,这也形成了独具“崇明特色”的水杉林荫大道。


p31.jpg


从(表1)可以看出,198条林荫道中,单独以悬铃木作为行道树的林荫道所占比重超过半数,其次是香樟林荫道,约占林荫道总数量的20.2%。而以落叶乔木作行道树的林荫道数量有141条,约占71.2%;常绿乔木作为行道树的林荫道40条,约占20.2%,从落叶与常绿比例来看,基本符合《上海市林荫道评定办法》中“行道树应以落叶树为主,均衡种植”的要求。

(四)片区初步形成

围绕“以点连线、以线连片、以片成网”的林荫网络创建目标,截至2017年年底,已在部分区形成林荫片区,如黄浦瑞金二路林荫片区、徐家汇林荫片区、静安胶州路林荫片区、闸北公园林荫片区、普陀曹杨林荫片区、和平公园林荫片区,且通过逐年的规划建设,一些新的林荫片区初步形成雏形,如徐汇长桥地区、漕河泾开发区以及普陀甘泉地区等。


三、 发展现状及思考

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林荫道这项基础建设工作,很好地契合了这一需求,且对城市意义深远。因此,更要应时代要求,统筹全市林荫道,探索新时期下的林荫道发展模式,针对现阶段林荫道建设现状,对今后发展提出思考。


插图1-林荫道.jpg

林荫道一景


(一) 重视林荫道资源保护

到2020年,全市林荫道总数预计会超过260条,将会有更多条林荫道贯通于城市道路网络。然而,伴随城市建设,林荫道被破坏现象也逐渐显露,如何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将上海林荫道保护工程落实到位,是留给城市管理者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海地区可以借鉴在古树名木保护方面累积的丰富经验,对创建的林荫道进行分级、分类保护,并制定“林荫道管理办法”,同时加大林荫道保护宣传力度,让更多市民参与其中。林荫道的形成绝非朝夕,因此,应像保护历史景观风貌一样保护林荫道。

(二) 健全林荫道养管措施

从目前形势来看,全市大部分区绿化部门对待林荫道创建工作表现出“重命名、轻养护”的问题。林荫道养护不同于一般道路养护,林荫道种植的乔木多为大型乔木,对树木绿量有着较高要求,需通过有效的养护管理措施来确保树木的良好长势。此外,随着修剪转型,绿化管理部门对一些林荫道大型悬铃木修剪提出维护性修剪技术,但在应用过程中,仍旧存在技术和实践脱节现象,因此完善健全林荫道养管措施势在必行,这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养护队伍的建设。全市应合力构建“三级”养管体系,即市级绿化部门负责管理政策研究及技术指导服务;区级绿化部门注重技能队伍建设和培养,保证队伍稳定性,要吸引和留住技能人才;街镇绿化部门强化措施落实与养护监管,一步步实现对林荫道的精细化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生态景观以及人文内涵等多元化功能。

(三) 创新设计源头和改建理念

在新建林荫道方案设计中,综合考量道路板式设计、树种选择、行道树生长立地条件改善几方面工作。在路面板式设计上,如果道路宽度允许,尽可能设置道路中央绿化隔离带,整体优化道路板式,采用多幅道路板式,通过多排行道树的种植,可大大缩短林荫空间形成时间;在树种选择上,应选择统一规格的优质苗木品种,倡导种植本地优势落叶树种,适宜配植花灌木丛,改善原有单一景观面貌,丰富林荫道色彩、季相变化;行道树生长立地条件改善上,应考虑几个方面:行道树种植土壤改良、根系生长空间优化、道路两侧绿地设计结构调整及道路面层生态透水材料铺装等。综合以上技术措施,使树木在优质环境下生长。建成林荫道只是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使其发挥长效功能。


落叶景观 自然呈现


(四) 注重人文环境等多种类林荫道营造

众所周知,著名的巴塞罗那兰布拉斯林荫道,其最大特点是中央为宽阔的人行步道,两侧则为公共交通单向通行道,整条大道的速度和基调是由行人决定的,是名副其实的“步行者的天堂”。借鉴此类经验,上海在创建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中亦可创建以人为主,适合行人漫步休闲的林荫道。此外,更要挖掘策划,增加全市林荫道类型,丰富其内涵,如依托周边环境营造落叶景观林荫道,紧邻购物中心广场创建商业林荫街道、结合两侧道路绿地空间创建生态园林景观林荫道等等。结合城市地域条件,因地制宜,努力打造有着人文、生活、历史风貌等景观特色的城市林荫空间。

(作者单位: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上海城市树木生态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文供图/梁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