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题:经20年精心打造 申城98公里“绿项链”价值几何?
发布时间: 2018年05月14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王红梅


2017年5月25日,应勇市长一行赴环城绿带康桥生态园沔西绿地开展调研工作.jpg

2017年5月25日,应勇市长一行赴环城绿带康桥生态园沔西绿地开展调研工作


20多年前,为控制城市的无限蔓延,上海市政府提出在外环线外侧建一条500多米宽、环绕市区的大型绿带,从根本上改善上海的生态环境。由此应运而生的外环生态专项工程,作为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态环境的一项标志性工程,也是上海市最大的跨世纪生态工程,这条“绿项链”如今面貌如何?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中发挥了哪些作用?本刊特约记者近日调查采访发现,这条巨大的“绿项链”不仅成为守护申城生态系统的“绿色屏障”,并日益成为市民日常休憩放松的好去处,每年所产生的综合效益折合人民币近9亿元。


初衷 为申城构筑绿色屏障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中心城外围以楔型绿地为主的布局,使上海市绿地规划逐步趋于完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原先规划的楔型绿地大部分为非绿化所侵食。

“当时上海城区以‘摊大饼’模式盲目、超量发展。”曾经参与环城绿带建设18年的原上海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副主任汪崇庆介绍说,项目当时是为抑制整个城市无序地向外围扩张,同时为改善当时上海较为薄弱的生态环境基础建设而建。

1993年6月,时任市长黄菊在市规划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抓紧规划在外环线外侧建设一条宽度至少500米,环绕整个上海市区的大型绿化带(即“环城绿带”),从根本上改善上海生态环境。1995年12月,环城绿带建设正式启动,原上海市副市长夏克强出席了普陀段的启动仪式,由此拉开了环城绿带建设的序幕。


环城绿带规划示意图.jpg

环城绿带规划示意图 【沪规划(2007)第326号】


外环生态专项2004年之前称为“环城绿带”,即在外环线外侧建设一条宽度500米环绕上海市区的大型绿化带,全长98公里,总面积6208公顷。整个绿化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100米林带、400米绿带和主题公园。它的形态是以“藤”为主的“长藤结瓜”式,“藤”指的是整个绿化带,即以100米林带和400米绿带为主体的生态防护绿地,为纯林结构;“瓜”指的是围绕着“藤”的8个大型主题公园,即供市民游览的生态休憩绿地,为绿地和配套设施结构。


建设 主要经历四个关键期

尽管建设目标已定,但如此大体量的绿化工程具体如何付诸实施?上海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主任周华杰表示,外环生态专项自1994年2月开始规划、1995年底启动建设至2017年年底,先后主要经历了四次规划和三项工程建设。期间得到了上海市领导、广大市民和园林绿化工作者的关心、支持和参与。

外环生态专项建设的三个项目:100米林带工程、400米绿带工程和生态专项建设工程,涉及浦东新区和闵行、嘉定、宝山、徐汇、长宁、普陀等7个区。其中,8个大型主题公园分布在浦东新区、闵行区和宝山区。

据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介绍,20多年时间外环生态专项建设不断推进,经历了四个关键时期。一是在启动阶段,面临国内无同类先例,操作难度大等困难。当时国内外其他城市建设情况为,结合已有森林资源,通过成片大面积种植绿化,形成规模较大不间断的绿化间隔带,一般来说由于人口、建筑密集度低,较易实施。而在上海,由于受城市布局限制,规划绿带用地内工业和市政建设都具有一定规模,人口和建筑密度高,在上海中心城区及其外围大幅度提升绿化水平难度非常高。当时,在上海市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从规划制订到《环城绿带管理办法》落地,到项目实施,各项工作稳步、顺利推进。

二是在400米绿带启动建设阶段,由于建设资金紧张,推进工作受阻。中心后来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租地备苗等政策制定顺利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是在上海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期间,建设任务量大,时间紧。绿化建设者加班加点,上下齐心,完成3600公顷绿化建设,为创建做出贡献。

四是在生态专项启动阶段,同样面临资金短缺的最大困难,通过“征地不改性”、绿地建设范围不收耕地开垦费、减免不可预见费、减免征地管理费等一系列政策优惠予以解决,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从2000年开始,汪崇庆亲眼见证了环城绿带的全线贯通和基本建成,他坦言,建设中碰到的最主要困难是“动迁难”。因为前面一期100米和二期400米的建设,大多在属于空地的农田上,动迁少;后面的三期工程却基本上需要先动迁。“三个阶段的建设中,最后一个项目生态专项跨度最长,也最难。”汪崇庆介绍,这个项目就从2006年做到2017年,“好在我们配套了政策,但推得还是很吃力。每个项目每个区都经历过几轮谈判才推进的,后面进展到镇和村后,推进难度会更大。”


价值 年产效益近9亿元

据统计,外环生态专项工程启动建设至今20余年来,已建成约4000公顷。其中100米绿带一期、二期建成面积约900公顷,主要是以乔木为主的开放式防护林带;400米绿带主要通过全民义务植树以及企业“租地备苗”模式建设,建成面积约1600公顷,多以苗圃式为主;生态专项项目则是以生态为核心,与自然水系、湿地、田园风光等共同构成具有生态防护、景观观赏、休闲健身、文化娱乐、公共服务、防灾避难等多功能的城市公共绿地。上海市从1993年的人均公共绿地1.1平方米,到2017年底的人均公园绿地增加到8.02平方米,其中外环生态专项工程“功不可没”。

令人可喜的是,当初栽种的树苗,都已长成参天大树。监测数据显示,环城绿带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所带来的生态效益非常显著。从2009年起,上海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对已建环城绿带的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启动了评估工作。据《环城绿带建设项目后评估课题》全面评价显示,环城绿带具有调节温湿度、净化大气环境、涵养水源、固碳释氧、郊野游憩、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固持土壤等7项生态服务功能,每年产出的服务价值保守估计约7亿元。而据《上海市环城绿带建设效益后评估》报告,环城绿带产生的生态、社会效益等,通过货币换算法可达到每年8.99亿元。比如在华夏公园、滨江森林公园等处,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本市重引入消失百年的土著物种——獐子,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


建设者们挥汗如雨


绿化工在为喜树生根挖掘


人在林中走,如在画中游


通过对沿线水体水质的提升,绿带景观也随之焕然一新.jpg

通过对沿线水体水质的提升,绿带景观也随之焕然一新


未来,环城绿带给上海所带来的生态价值,还将远远不止这些。上海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表示,在绿化建设的基础上,中心已摸底调查了绿带内水体状况,并计划每年对绿带水体加强监测,有条件的实施改造。目前,在宝山丰翔路100米段以及浦东申江路100米段,水体改造效果良好,为市民游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面貌 成市民赏花观景好去处

环城绿带不仅生态效益效果显著,并且在景观观赏、休闲娱乐、文化科普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效益。经园林工作者20多年的精心呵护,特别是“春景秋色”等项目的调整改造,环城“绿项链”变得日益靓丽,“春花、夏荫、秋色、冬姿”四季“上演”如画美景,已成上海市民每年赏花观景的最佳去处。

汪崇庆对记者提起自己对环城绿带建设的最大感受时说:“最直观的是外环沿线区域的景观面貌明显提升,当人们驾车在外环线上,或者在飞机上俯瞰时,能看到大量的绿色;同时周边居民的休闲场所和区域明显增加,顾村公园的樱花、滨江森林公园的杜鹃展、闵行文化公园的白玉兰、闵行梅花园等,都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每年,浦东金海路的玉兰、普陀红柳路的垂丝海棠和二月兰、浦东三林的黄山栾树、浦东康桥生态园的墨西哥落羽杉、闵行体育公园的“千米花道”……早已成为市民有口皆碑的环城绿带“明星”景点。一些国际性景点也纷纷“前来”,除迪士尼乐园外,奥林匹克公园等也有望在环城绿带“落户”。

不过为大多数人所不知的是,环城绿带不但景色宜人,在林带内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文化特色景点,有待进一步挖掘和科普。如长宁区的“虞姬庙”、宝山区的“九里墩”、徐汇区的“黄叶楼”,均是“藏身”于环城绿带内的各类历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景点。

如何保障市民安全和环境安全?随着外环生态专项建设的推进,养护管理工作已逐步跟上。绿带建设多为城乡接合部,由于人流量大、人员结构复杂,绿带开放式管理等原因,管理难度极大,防火、治安、水域安全等矛盾尤为突出。建设初期为上海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联合区县共同管理,2005年11月开始实行属地化管理后,中心通过市区分级管理、多部门联动方式加强绿带管理。各区还聘用绿带日常义务监督员,取得良好效果。随着科技发展,目前中心除沿用老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外,于绿带98公里布设一圈光缆,添置防火、治安监控设备,用“智能眼”实现全天候监控,逐步实现人防、技防结合的管理方式。


探索 “从量到质”不断提升

20多年时间,98公里长的环城绿带从无到有,成为保护申城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上海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表示,规划成功实施的关键,既离不开高标准高起点、着眼于未来的战略思想规划,也需要有切合实际、可供操作的政策措施。具体体现为,在建设方面,要把好规划关,切实保证城市绿化用地和规划指标的落实。环城绿带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其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实施计划之内,由政府规划部门和园林部门共同把关,监督各部门执行,确保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各项用地指标的实施。拓展筹资渠道,多渠道多方位筹集绿化资金。同时加强绿化宣传力度,加强绿化执法工作。

环城绿带的种植模式也在逐步优化调整,“绿”正逐步实现从量到质的提升。在启动建设初期,有30%的种植苗木为意杨等速生树种,原意为快速成林;苗木多为1.5米×1.5米片状、纯林苗圃式种植,出发点为以绿养绿。“但绿带建设多年后,发现初衷并未实现。”上海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相关人士介绍说,速生片状苗圃式种植的树种带来老化严重、病虫害防治难度高、苗木生长困难、树形极差出路难寻等问题。

从2005年生态专项启动时期,管理部门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遂寻求改变。改变从管理上入手,一是出台《建设指导意见》调整种植模式,规范建设方式;二是通过调整改造逐步淘汰速生树种;三是通过抽稀改变林带植物生长环境,提升植物生长空间;四是结合城市发展及市民不断提高的对环境、绿化的要求逐步提升绿带功能;五是于交通便捷、人易到达的区域实施改造,以满足市民游憩需求。同时加强管理,特别是卫生、安全方面,加强巡视,多部门联动,防患于未然。此外,上海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还启动群落的后评估,为以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如今,环城绿带绿化种植渐趋科学、合理。树种优先选择上海本地的乡土树种,适当引入生长表现良好的外来树种,速生树种配置比例控制在15%以内,鼓励种植经济果林。为增强景观效果,每个区段内乔木品种数量不少于40种,成片种植观花、观叶植物。

   

展望 外环线绿道有望全线贯通

然而展望未来,环城生态专项工程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截至2017年年底,本轮生态专项建设已完成,共计建绿约4000公顷。于绿带规划范围内,除去迪士尼地块920公顷外,仍有约1300公顷未实施建设。余留地块目前面临动迁量大、资金筹措困难、“难啃的骨头多”等问题。此外,外环生态专项工程为沿外环线98公里的绿化范围,由于多种原因,目前仍存在较多“断点”。

上海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主任周华杰表示,中心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摸清现状,加强研究,寻求支持,将为推进剩余未建指标任务提供良好的数据积累和政策研究基础,进一步加快建设任务落实进程,为未来的上海绿化建设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希望通过绿道等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弥合断点,贯通全线,为上海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游憩好去处。

“之前环城绿带的功能以防护为主,现在从功能上进行提升。”汪崇庆表示,一方面释放有一定宽度的绿带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另一方面以后的绿道会把沿线的所有公园“串联”起来,可提供慢行交通,“老百姓可沿外环骑自行车兜一圈,而且沿途可欣赏顾村公园、滨江森林公园、迪士尼区域等大型公园或景观。”

2017年年底,本市外环林带建设基本完成,一条全长98公里的环中心城区绿色生态屏障基本形成,也为外环绿道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规划,本市外环绿道是一条贯穿环城绿带的绿色慢行系统,规划总长度112.6公里,其中:浦东段53.1公里,浦西段59.5公里。

截至2017年年底,外环林带浦西段已累计建成绿道17.2公里,宝山区13公里、普陀区2.6公里,长宁区1.6公里,宝山绿道示范点位于外环外侧、丰翔路两侧外环林带范围内,总面积为31公顷,绿道长度3.5公里。绿道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绿地季相变化效果,增加了色叶树种比例,优化植物群落结构,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对水体进行修复,构建了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同时,绿道内的道路、桥梁等也得到了修复,新增了座椅、垃圾桶等,划分标识贯通绿道,形成了“人车混行”的绿道模式。

根据各区上报的年度建设初步计划,2018年,外环浦西段拟建外环绿道17.3公里,普陀区2公里,徐汇区2公里,长宁区5.6公里,闵行区7.7公里,浦东新区、宝山区、嘉定区无实施计划。预计到2018年年底,长宁区外环绿道基本贯通,是本市外环林带范围内第一个基本贯通的区域。据透露,长宁区外环绿道南至318国道、北至嘉定区界,全长5.5公里,全线为“人车混行”模式,路宽3米,绿道串联起长宁区一些节点性的公园、城市绿地、文体设施和交通站点等,通过建设若干个桥梁、隧道和涵洞将外环绿道连成一个整体。绿道建设还对绿道两侧植物景观进行了调整,设置了视频监控、标识系统等,初步形成一个功能复合、便捷通达的绿道体系。

(本刊特约撰稿)


(本文供图/王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