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稿:垃圾分类在上海——区长对话居民大型访谈撷影
发布时间: 2018年11月20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雪 瑾



 2018年8月25日到9月29日,由市政府新闻办、市绿化市容局指导,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直通990》携手话匣子FM、新闻坊、上海发布、东方网联合呈现的《垃圾分类听民声——区长对话居民大型访谈》节目,于每周六上午9点到10点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FM93.4、AM990播出。在为期六周的时间里,静安、长宁、杨浦、奉贤、松江、崇明等各区区长陆续做客节目,倾听民声,直面问题,建言献策,积极推进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此次访谈凸显“多媒体融合”制播特点,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直通990》、话匣子FM、新闻坊、东方网、上海发布等媒体联袂合作,多维度展现六区在生活垃圾分类政策体系构建、成功经验推广和保障措施布局等工作情况。

作为本次访谈的主持人,我也跟随着六区的区长、居民、垃圾分类志愿者们一起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在一个又一个故事里,听到了上海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意见和建议,也在这个炎热的夏天,第一次和“垃圾”如此亲密接触。回想访谈之初,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市民,自己对于垃圾分类也存在很多认识的盲区,印象中上海很早就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分类标准也是几经变化,以至于我也说不清垃圾到底分几类,而通过这几次访谈的互动环节,我的问题一一得到了解答。


静安志愿者30秒准确应答

静安是此次访谈的第一场,开场我们就和现场居民进行了互动——“将十种垃圾分别投入对应的垃圾桶”,现场有一位年轻的姑娘用30秒时间准确应答,并且用了近3分多钟时间,将其中几件垃圾做了详解,她说“以废弃电池为例,一般情况下会归为有害垃圾,但有些电池因环保设计已经是无害化,所以分类时要视情况而定。”具体的解读我已经无法用文字描述,只记得当时自己的表情应该是一个大大的惊叹号,询问之下,才知道她是一位社区的垃圾分拣志愿者,想来这样的解释在以往的志愿服务中可能已经说了不下上千遍。随后,来自桂花园小区的盛新华阿姨现场发言,她所在的小区在垃圾“四分类”的基础上,将垃圾细分到了八类。这从四到八的扩展,来自于盛阿姨和很多垃圾分类志愿者的主动参与。多年来,小区自发设立垃圾分类自助激励金,奖励分得好的居民,同时又设立光荣榜,让参与的居民有荣誉感。面对小区租户较多的现状,他们把下一步的垃圾分类工作落在更好地提升租户、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参与度上。


长宁区区长欢迎市民监督

长宁的访谈开场就颇具火药味,有居民现场问顾洪辉区长,“我们家里分类分好,结果垃圾车一来,轰隆隆地都倒在一起了,您说怎么办?”

顾区长表示,感谢居民多年来的配合和监督,长宁一直着力构建垃圾分类全链条工作体系,抓好源头投放、中转运输、末端处置等各个环节。2018年共有20辆湿垃圾专用收集车和8辆再生资源回收车辆投入运行,可回收物由新锦华公司定时清运,干垃圾由环卫公司日产日清,有害垃圾积满后通过预约由专门公司上门清运。前期做长宁街访,我和记者意外邂逅了长宁某小区垃圾清运的一幕——一辆由保洁人员骑行的小型垃圾托运车在各个楼栋间穿梭,车上分别设置了干湿两类垃圾箱,虽然体积不大,却在箱体的外立面上做出了清晰的标识,在帮助居民科普何为干湿垃圾的同时,也更好地发挥着监督作用,避免运输过程中垃圾混装现象的发生。说长宁不怕暗访,此番经历也是证明他所言非虚。

“对于居民说的情况,我们一定发现一起处理一起,杜绝垃圾混装。”长宁区区长顾洪辉当即表态欢迎市民监督举报。


杨浦实行“定时定点”投放

杨浦目前正在部分小区实行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面对辖区内新老小区的差异,如果要完全“一刀切”实行起来确实有困难。“据统计,杨浦区夏季高峰期日均产生垃圾大概1100吨~1200吨。一天的垃圾如果全部填埋的话,能堆满4个五角场广场(约6000多平方米),10天就能填满1个杨浦公园(约23万平方米)。如果市民能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就能实现垃圾减量。所谓垃圾减量,并不是指垃圾总量的减少,而是指进入末端处置的干垃圾减少,因为湿垃圾、可回收垃圾分出得越多,末端处置的干垃圾就越少。初步估算,如果所有居住区都能完全分类,那么杨浦每天可以减量30%。”杨浦区区长谢坚钢在访谈时表示。  

面对垃圾分类压力,谢坚钢区长说,行动大于一切。实际工作中把目标定得小一点,把计划定得细一点,居民参与起来便利一点,垃圾分类就能分得更细一点。

记得访谈现场,还有一位来自控二小学的陈和璨同学用快板给我们说了一段《垃圾分类齐参与》,“居民要记住,垃圾分类已起步,众人一条心,垃圾也能变成金!”

亚里士多德曾说“总以某种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养成习惯。”垃圾分类的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但杨浦的小朋友、大朋友俨然已经在用自己的行动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了。


奉贤做到“垃圾不出区”

《垃圾分类听民声——区长对话居民》第四场我们走进奉贤,也让我们听到了郊区市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经验。

2017年,奉贤被国家住建部确定为全国100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之一,11月经住建部督导组考评,奉贤被评为A档区;2018年奉贤区被确定为率先推行普遍垃圾分类制度的六个区之一。被称为“双试点”的奉贤在整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中离不开志愿者的投入。


静安区区长  陆晓栋


长宁区区长  顾洪辉


杨浦区区长  谢坚钢


奉贤区区长  华源 


松江区区长  陈宇剑


崇明区区长  李政


奉贤区区长华源表示,奉贤通过“1,2,3,4”对老百姓进行直观、形象的垃圾分类减量宣传教育。“1”是打造一个科普教育基地。通过组织“垃圾去哪儿体验活动”,让市民参观、了解垃圾全过程无害化处置。“2”是落实两种宣传,即媒体宣传和阵地宣传,真正做到有图、有影、有音、有真相;“3”就是“三进”:即进楼组、进宅基、进单位。“4”就是组建四支队伍:一支大学生志愿者宣传队伍,一支教师宣讲队伍,一支老干部演出队伍,一支社区志愿者队伍。

来自金汇镇明星村的周海霞向我们讲述了奉贤特色“桶长制”——“一级桶长”为村委会班子成员和条线干部,每人划片包干一个责任区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总体监督指导;“二级桶长”为责任区内的党员和志愿者,结对村民手把手指导分类;“三级桶长”为垃圾收运保洁员、分拣员,干湿垃圾桶贴上收集员名字,并要求收运保洁员做到“一看二问三分”,即先看有没有按照烂和不烂分类,再问基本的分类方式懂不懂,遇到不会分,就现场指导。

经过半年多的推行,老百姓源头分类的正确率大幅提高,以明星村为例,湿垃圾由原来的3桶,提高到8桶,可回收物每天从原来的1吨,提高到2.5吨。一村一点、一镇一站、一区一中心,也正是因为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奉贤做到了 “垃圾不出区”。


松江区代表上海通过国家十部委验收

松江区2013年开始实施废品回收体系建设,到2015年启动了废品回收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一直到2017年基本建成点、站、场体系,经过了4年多实践,建立回收队伍,组建回收企业,布局小区回收点、公共部位的交投站、街镇级中转站、区级集散场一整套物流设施和服务,并且建立了“五个统一”即回收队伍做到统一标识、统一车辆、统一衡器、统一服装、统一服务规范;“五个公开”,即行业服务做到回收人员信息公开、回收价格公开、种类公开、便民热线公开、投诉电话公开的管理和服务标准。目前,全区已有300多个废品回收服务点接受居民自主交投各类废品,日均回收近200吨。

松江区区长陈宇剑在讲起这些年松江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布局时的每一组数据时都如数家珍,2016年10月,松江代表上海接受国家十部委全国农村垃圾治理工作验收,使上海成为全国首批通过验收的四个城市之一,垃圾分类从城市到农村,各项工作为全市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率先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创建中,松江重点升级了农村垃圾分类全程物流体系,通过农户分类投放、村分类收集、镇分类运输、区分类处置四个环节完成。尤其是湿垃圾处置上,实现了积肥还田不出村的目标。

在松江街访时我们刚好遇上荣乐小区回收日,早上9点不到,就有不少居民将整理好的纸板箱、塑料矿泉水瓶等分门别类地交给志愿者,负责回收人员的手里一本台账记录得清清楚楚,东西虽多,但现场秩序井然,连垃圾箱房都一尘不染。总面积达605.64平方公里的松江,要让“五湖四海”的居民“入乡随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松江人的行动力可见一斑。


崇明区做好“最困难的简单工作” 

访谈的最后一场,我们走进了上海生态环境最好的崇明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是崇明今年的重要工作,更是崇明世界生态岛建设必须打造的重要名片。2017年6月以来,崇明在横沙乡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积极探索推进符合崇明实际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综合管理模式。2017年底,崇明已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全覆盖,2018年将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全覆盖。

目前,崇明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已覆盖全区18个乡镇、269个行政村、129个住宅小区、160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5200多家沿街商户,整体运行情况良好。崇明区区长李政表示,垃圾分类是“最困难的简单工作”,居民从最初的“被动参与”,到后来的“主动配合”,再到“主动参与”,整个过程中宣传发动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崇明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许多适合“岛情”“村情”的宣传模式,利用村居假日学校、道德讲堂、睦邻点等各类宣传阵地,组织开展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文艺汇演、观摩培训、文化下乡等方式,切实有效地把工作做到位。访谈现场东门中学八年级学生黄渌洋为我们表演了《垃圾分类减量歌》。此外,崇明区特别将各镇的宣传口号集合成垃圾分类特色宣传语的绿色小册子——三星镇、新河镇、中兴镇等几乎镇镇都有自己的“顺口溜”,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

在分类标准的实际选用上,崇明也不是简单套用“四分类法”,而是以“便于区分、便于利用”为原则,将分类标准简化为“会烂的” “不会烂的” “可卖钱的”“不可卖钱的”和“有毒有害的”,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在崇明,长兴镇首创了生活垃圾分类周统计表;新村乡新浜村设立了全区首个农村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点;东平镇“老来青课堂”教会村民如何变废为宝——教市民利用厨余垃圾制作酵素,打造瓶子菜园;向化镇探索运用手机APP管理垃圾收集员……不少“崇明”经验,让我们获益不少。


用一颗心爱这座城

为期六周的《垃圾分类听民声——区长对话居民大型访谈》顺利收官,从静安的信心、长宁的决心、杨浦的恒心、奉贤的齐心、松江的用心,再回到崇明初心,在区长和居民讲述的故事里,我们听到、看到了六区在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实效方法上的积极尝试和探索。生活垃圾分类需要全民参与、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也需要政府强化垃圾分类收运处置过程中的监督管理,确保垃圾全程分类落到实处。惟有“凝心”聚力才能为把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

在走访六区的过程中,有很多感动我的人和事,曾经有一位阿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如果在马路上我看到一位老人摔倒了,我会去扶,因为我觉得我做了一件好事。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们对于垃圾分类能有这样的自觉,觉得不做,心里过意不去,那我们就算做到位了。”这份朴实的“过意不去”背后,凝结的是我们对这座城市深沉的爱,是我们对生存的环境强烈的责任感,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许。

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将走向何方,请和我们一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用一颗心好好地爱这座城市!

( 作者: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直通990》首席主持人)


(本文由林敬、孙卉、王文川、陈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