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文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铸就不凡——记“2018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成慧和环卫行业首席技师李德成
发布时间: 2018年11月20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王红梅


编者按:成慧,土生土长的上海人,13年来手握扫把做精道路清扫“苦差事”,把城市妆扮精致,用真情“绣绘”出上海最美的风景,她被评为“2018感动上海年度人物”。

李德成,来沪27年的新上海人,“3个水瓶”也能搞创新,从一名默默无闻的驾驶员兼机修工,成长为本市环卫行业第一位“首席技师”。

他们以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创造出一系列“接地气”成果,演绎了“发明创造不是科研院所、高等学府的专属,平凡岗位也能有所作为”的道理。在上海打造创新之城的道路上,市容环卫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成慧:城市妆容“美颜师 ”    

她皮肤白皙,笑容甜美,性格爽朗,工作时干劲十足——不分白天黑夜,她都会在路上清扫,常常成为人们点赞的风景。成慧,1975年3月出生于上海,现任普陀城投公司下属普环实业有限公司“陈扣娣劳模班”班长。入行13年来,她坚守环卫一线,精心“绣绘”着城市风景。

以身作则 13年坚守一线

2005年,成慧加入普环公司,担任区政府的保洁员。当初她看中的是做五休二、上下班时间稳定。在此之前,她在酒店做点心师傅,晚上11点才下班,她期待可以有更多时间来照顾家庭。可当时她并没想到,后来偏偏更没时间顾及家里。


成慧等人改良创新的环卫工具自制鱼网式垃圾兜.jpg

成慧等人改良创新的环卫工具,自制鱼网式垃圾兜


2007年,成慧因工作优秀,被调入普环三分公司真如班。由于踏实肯干,2009年她被调到一分公司陈扣娣班组,接过了老班长陈扣娣的担子,主管起这支有着50多名成员的精英队伍。这是一个连续九届荣获“上海市劳模集体”的光荣团队。

凌晨4点的上海,城市还在睡梦中,成慧和她所带领的班组,早已准备就绪,整装待发……根据操作要求,环卫工人须在清晨7时前完成第一遍清扫,让人们踏着干净的路面迎接崭新的一天。

他们班组负责着宜川、甘泉地区3座垃圾压缩站、6座公厕、18条道路和沿线147只废物箱的保洁与管理。作为班长,一线清扫并非成慧目前最主要的职责,但她觉得,苦活累活都要自己带头去做,只有埋头苦干、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班组里的人才愿意听从管理。


成惠荣获2018感动上海年度人物.jpg

成慧荣获“2018感动上海年度人物”


在环卫岗位工作13年来,成慧只请过两次假,一次是母亲病重要动手术,一次是自己需要做手术。今年,她不得不在中秋和国庆节休假,调整身体以更好的精神面貌迎接进博会保洁等重要任务。

装扮城市 把小事做到极致

从食品行业转到环卫行业,工作方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当被问起“点心师和环卫工工作都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时,成慧的回答是:“都是服务行业,都必须精雕细捏,干净卫生。”

别以为“扫地”是谁都能做的简单活儿,也需专业积累。落叶、塑料袋、呕吐物……成慧见了眉头没皱一下,三两下就清理干净。每条道路因行道树种类不同,清扫压力也随四季变化。成慧会安排好人手,调拨其他工人前来支援,同时自己也会拿起扫把加入进来。

他们深知,自己负责的每一方土地、每一个角落,都是这座城市的“颜值”。“城市管理犹如引线绣花”,成慧和她的伙伴们,犹如一枚枚功夫了得的绣花针。把小事做到极致,把城市妆扮精致。

作为班长,她考虑最多的是保障路面清洁的质量。她常说:“干净整洁的道路是我们最好的产品。”因而在工作中,她始终身先士卒,埋头苦干,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2017年夏天,是普陀区“创城固卫”活动的关键阶段,为保证辖区内路面清扫质量,她每天清晨4点至17点全部在路面来回巡查。路边的废物箱脏了,她从家里带来抹布、洗衣粉,一个一个地擦洗;绿化带内有杂物,她用手一个一个地捡,直到干净为止。

他们辛勤的付出得到了市民的交口称赞,美丽的城市让人赏心悦目。

与时俱进  小管理也需要大智慧

过去,人们常用“学习不好就去扫大街”来教育孩子。实际上,学不好也未必能扫得好大街。如今,成慧正努力用创新改变环卫“一把扫帚走天下”的旧观念,环卫工人也越来越现代,环卫工作的管理模式正努力从精细化走向智慧化。

“我们虽然是平凡的岗位,但我们想着要在市容精细化养护上做出点不平凡的事情。”成慧说,“我们特别讲究‘精细化’的工作态度,比如沿街商铺乱倒垃圾,总不能24小时盯着,我们反复琢磨怎么减少这种现象,一次次上门排摸出这条路上商户的垃圾倾倒时间,定点上门收集垃圾,这是我们班组独创的上门收集作业法。”

针对辖区人流量大、商业网点多、公交站点多、持续产生垃圾的时间段长等特点,班组在作业过程中逐步总结,创新推出“八大保洁作业法”,即:头遍精细化作业法、快速“飞行”保洁法、上门收集作业法、车站式保洁法、夜间收集工作法、“全天候”保洁法、机械组合作业法、质量监控管理法。

此外,成慧又与师傅一同从工作中汲取经验和灵感,带领班组成员改良环卫工具,提升作业效率。他们改良了抑制垃圾飞扬的渔网式垃圾兜,改造出了三轮电瓶冲洗车……

“现在不是一把扫把扫到底。”成慧说,现在要求一岗多责,以后将会淘汰小木车,逐步启用电动保洁车,“环卫也需要综合型人才”。和以前比,上海的垃圾量少了,但垃圾的结构却也变了,如何才能实现垃圾分类?班组已经率先进行垃圾分类的探索,而且在市区环卫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在废物箱、公厕间安装智能感应设备,为以后智能化管理做好数据统计的基础工作。


成惠所在的陈扣娣班组在研究电动冲洗车.jpg

成慧所在的陈扣娣班组在研究电动冲洗车


主动服务 赢得市民理解 

2015年,成慧班组被评为劳模创新工作室,成慧自己也多次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今年,成慧又获评“光荣与力量——2018感动上海年度人物”。

在颁奖活动上,比成慧更激动的是她的班组成员们代表。她们来自各个省市,说着不同的方言,互相之间往往听不懂对方,但成员们早已把班组当成自己的家,苦乐一起共担分享。

他们还利用休息时间一起参与公益,到社区里参加家园整治行动,到附近敬老院帮老人清理房间,组织骨干到学校给孩子们传递劳模精神。每一次社会服务,都为他们赢得一批支持者。

“开始时只是单纯地想着有个稳定的职业,能养家户口,但是入行以来就发现市容环卫行业是有意义的,也是有价值的。”成慧动情地说,13年来她感受到两大变化:一是通过“迎世博” “十佳城市美容师” “爱心接力站”等系列活动,以及媒体的不断大力宣传,社会上对待环卫职业的态度变了,从起初市民的不理解、不配合,到如今市民的配合和尊重,环卫工人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了;二是环卫工作者的平台变了,行业、企业等方面加大了对一线职工的培养和激励,很多人从厕所保洁人员、清道工等岗位上不断得到成长。

成慧最开心的,是深夜清扫大街时,有市民跑来说“你们辛苦了”,这句话超过了任何奖励,让她很开心。 


李德成:环卫技改“智多星”    

1991年,黑龙江来沪的李德成,进入了上海闸环环境卫生运输有限公司。20多年来,他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驾驶员兼机修工做起,成长为如今本市环卫行业第一个“首席技师”。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不仅涌现数十项发明创造,更是把创新的种子带给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积淀:修过的车竟然没出现一次纰漏

“当时公司的车很少,只有三四辆挖掘机和铲车。同时也缺这方面人才,所以当时我是既要开车又要修车。”现任上海闸环环境卫生运输有限公司工程机械维修班班长的李德成说,1991年他刚到上海谋生时,人生地不熟,偶然有次看到了环卫铲车,由于自己有工程机械维修经验,就走过去问需不需要人,结果“误打误撞就进来了”,这一干就是20多年。

面对新的工作对象,就需要不断地去学习。随着时间推移,公司的机器多了起来,李德成开始专门负责维修。工程机械的更新变化,要求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技能,他边学边干,光学习笔记就记了几十本。经过不懈努力,他取得了维修高级工证书,又获得了高级技师证书。期间,他修理过的车辆,没有出现过一次纰漏。

始发:改造 “沃尔沃”,省下两千多万元

十多年的实践和持续学习,为李德成的科创之路奠定了基础。

在2008年上海站北广场交通枢纽建设中,面临世博会开幕工期短等困难,李德成针对建筑工地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潜心研究,大胆改造公司引进的两台“沃尔沃”挖掘机,使作业效率比之前提高了一倍多,最终保障了工程质量和进度,受到了市、区重点实事工程指挥部的赞扬和好评。“有这个机会主要是因为领导的信任,敢去改造是因为我对这些机器机械结构和性能太熟悉了。”李德成说。

据介绍,该“沃尔沃210B型挖掘机针对特殊环境的改装”项目,改装了液压系统,缩短了大臂和小臂,使挖掘机适于在较小的空间作业,操作难度减小,挖掘效率显著提高。运用该项成果当年就为公司节约增效300多万元,该设备使用至今,累计为公司节约2000多万元,并获得了第23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铜奖。      


李德成在维修环卫作业车辆的发动机01.jpg

李德成在维修环卫作业车辆的发动机


李德成在维修环卫作业设备(挖掘机)的液压油缸.jpg

李德成在维修环卫作业设备(挖掘机)的液压油缸

               

成长: 修理工成发明家

成功改造“沃尔沃”之后,在公司以及相关方面的支持下,李德成创新团队的发明不胜枚举,一个个格外“接地气”:他们发明的餐厨垃圾分离装置,达到生活垃圾减量化的目的;发明的“轮胎维修吊装机”,减少了费时费力的劳动强度;改装的20千瓦实用发电机,方便了工地机械的现场维修;“大型工程车轮胎吊装机”,不仅在速度上快上几倍,还基本杜绝了维修此类大型轮胎时容易发生的工伤事故;扫路车扫毛专用拆装工具,改善了作业强度和环境……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团队至今已有数十项科技发明创新。

李德成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创新,对环卫设备的使用,开创了“重预防、精修理、细保养、勤检查”的十二字工作法。

此外,李德成还在全国性刊物《工程机械与维修》杂志上,发表了《挖掘机液压油更换方法》等技术论文。李德成也先后被评为“第三届上海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 “上海市技术能手”“上海市杰出技术能手”和2018年“上海工匠”等多项荣誉,被上海市人社局授予“首席技师”称号。

传承:三个矿泉水瓶也能搞发明

 目前,作为新上海人的李德成,不仅仅自己搞发明创造,他更多的任务在于带教,在年轻人心中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除了公司内部的员工外,在全市范围内他已带出20多个徒弟。

2015年,“李德成创新工作室”成为上海市绿化市容行业首批“劳模创新工作室”之一。2016年12月,市总工会授牌成立了“李德成环卫技术研究拓展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由12位平均年龄38岁的成员组成,团队成员均为汽车维修专业人才,且各有擅长领域。

工作室创立初始就集管理创新型、服务创新型、技术创新型“三型”为一体,凝聚众人力量,进一步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技术人才培养上采用师徒结对、互帮互教,“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外出学习参观、邀请专家授课,仅通过自己亲自传授就已带出维修高级工28名、维修技师4名。

“带教不仅是技术上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李德成说,自己一直鼓励徒弟们去创新,大胆去想,“创新复杂吗?不复杂。想法最重要,要大胆去想。”他常常给徒弟们举例说,三个矿泉水瓶就能申请报专利。发明者的灵感来源于几次大型活动,活动中提供的矿泉水水瓶都是一样的,有人如果中间出去一趟,回来后往往分不清是谁喝过的了,只好重开一瓶,造成浪费。但如果在出厂时用颜色或序号做上标识,就不会产生这种情况,一个“便于识别的矿泉水瓶”还真的成功申请到了实用新型专利。

“现在创新工作室一半的项目,是一线环卫人员提出的创意。”李德成坦言,工作室会开可行性研讨会,可行的话用几个月做出来,然后还要跟踪、改造,最多的项目改了十五六次, “我们的环卫工人需要这些机器,我们的项目特别接地气。”

(本刊特约撰稿)


(本文供图/戎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