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题:候鸟天堂又回来了——制服互花米草,崇明东滩为世界提供经验
发布时间: 2019年01月21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郁文艳


2018年春节假期的一天,记者和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马强“躲”在滩涂上的芦苇丛里,透过单筒望远镜看见一群琵鹭正在水塘里休憩,其中有一只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附近另一处水域,一大群骨顶鸡在游弋……候鸟天堂似乎又回来了!


东方白鹳3-臧洪熙拍摄 (1).jpg

东方白鹳(臧洪熙/摄)


谁能想到,5年前这里的情景完全不同。当时,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疯狂扩张,2011年其分布面积已达到21平方公里左右,并仍以每年3-4平方公里的速度向保护区核心区扩张,候鸟的口粮、东滩土著植物的生存空间以及整个东滩的生态系统都岌岌可危!


外来物种凶恶扩张  生态系统岌岌可危

上世纪80年代,互花米草从美国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这种植物在滩涂促淤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复旦大学的科研人员在调查中发现,互花米草丛中,生活着光滑狭口螺、中国绿螂、天津厚蟹和无齿螳臂相手蟹等不少底栖动物。


工人不畏辛劳天刚蒙蒙亮就开始进行海三棱藨草取苗(贲前方/供图)


护花米草刈割(贲前方/供图)



然而,对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来说,这种植物的生长特性弊大于利。

记者曾多次随保护区工作人员深入滩涂。原先,北部广大地区几乎被互花米草覆盖。“这条路边,去年还没有互花米草,今年就已经长满了。”2009年,时任保护区管理处执法科科长的钮栋梁对记者说,互花米草的生长速度极快,有专家曾计算,一株互花米草一年可扩张至半径3米的圆。

当时的监测数据显示,互花米草已经霸占了保护区近1/10的面积。1995年首次发现它时还不过是零星的斑点。


恢复的海三棱藨草群落 张斌摄.jpg

恢复的海三棱藨草群落(张斌/摄)


疯狂扩张的互花米草究竟有何危害?

1994年到1996年,是 “芦苇大王”李体明生意做得最红火的3年。每年11月上旬到次年5月,他可以在东滩收购到两三万吨芦苇,需七八十个船次才能全部运走。后来,渐渐的,芦苇越来越少、越来越细,最少时每年只能收到七八个船次的芦苇。

李体明说不上大道理,但对生计受影响却深有感触,“芦苇以前最高可以长到3米,现在最高2米就了不起了,又细又矮,质量一年比一年差,都是因为那大草。”他把高大的互花米草称作“大草”。“大草”拦截了长江冲刷下来的大量泥沙,使得芦苇患上了“营养不良症”。

疯长的“大草”还挤占了海三棱藨草的生存空间,这种植物是许多候鸟的食物来源。2000年到2005年,互花米草的面积增加了1426公顷;而曾经浓密的海三棱藨草却快速萎缩了566公顷,在部分滩涂开始变得稀稀拉拉。

保护区有关人士介绍说,互花米草长得太高大密实,使候鸟和小鱼、小虾等底栖动物难以有生存的空间,而海三棱藨草、芦苇相对低矮且长得不太密实,鸟类可钻到里面去觅食或栖息。此外,海三棱藨草的幼苗、根茎、草籽是天鹅、白头鹤和各种野鸭最喜爱吃的食物。

互花米草还堵塞了潮沟,造成部分潮沟消失。潮沟是东滩湿地中非常典型的生物多样性集聚地,有大量鱼和底栖动物,是鸟类重要的觅食地和休憩场所。有互花米草的地方,鱼类、虾蟹等的种群数量严重减少。多年前的一次调查显示,东滩的芦苇荡、潮沟、光滩等处“隐居”着大约有28种大型底栖动物,以桡足类为主的浮游生物有32种之多,鱼类约有34种。科研人员表示,东滩是一个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并存的地方,通过对小鱼小虾数量、时空分布的调查,可以获知各个生态系统的状况,甚至是周边整个区域的状况,“比如浮游生物是仔稚鱼和虾蟹类的重要饵料生物,因此其丰度不仅影响着长江口渔场的产量,还对其毗邻的舟山渔产以及整个东海、南黄海的渔业盛衰具有重要影响。”而居住着大量底栖动物的盐沼湿地则具有海岸防护、水质净化、大气调节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生命之门-涵闸 李闯摄.jpg

生命之门——涵闸(李闯/摄)


大工程929开工仪式.jpg

2013年9月29日开工仪式现场(贲前方/供图)


所以,互花米草的疯长不仅危及了东滩,甚至影响到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安全。这个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那将是非常可怕的结果。

治理互花米草,保卫东滩湿地已经刻不容缓。

 

多方联手试验多年 找到害草治理妙招

互花米草的治理,当时国外已经有了一些经验。传统方法主要有两种,一个是除草剂,但除草剂是外来的合成物质,大面积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会影响滩涂的水质;另一个是物理方法,就是大规模收割和翻耕,但是影响土壤性质,也不可取,而且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彻底灭除互花米草。东滩是自然保护区,要维护其原有的自然生态,既不能改变水质,也不能改变土壤,但又要清除它,这个治理难度是非常大的,寻找出一套科学有效的互花米草治理方案成了东滩保护区接下来工作的重点。

2006年起,东滩保护区开始联合市科委、以及市环保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等20多个委、办、局以及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有关高校共同组成课题组,一起研究如何通过适当的人工干预,治理互花米草,并寻求一条符合东滩生境恢复的路子。

课题组在保护区内选取了一块100多亩的试验地,尝试了机械刈割、拔苗除植株、水淹火烧等方法,反复试验,经过不断的摸索、交流,分析问题,从鸟类保护区保护好鸟类这个初心出发,从“鸟为食亡”这个普通的道理去分析背后的生态道理和生态机理。最终形成了互花米草控制与治理人工强干预的工作思路。制定出“围、割、淹、晒、种、调”的治理“六字”方针,通过物理、生物方法,从最基本的生态学原理结合鸟类栖息生活习性、生物习性的角度进行优化,不断完善技术路线,逐步恢复鸟类栖息生境和湿地功能。2010年至2015年,东滩保护区又积极争取中央湿地补助资金、市级城维资金在捕鱼港区域开展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中试示范项目一、二、三、四期,积累了实战经验,方法与资金齐备,东滩终于向入侵物种宣战了。

  

半年围堰淹草半年  须浮鸥筑巢下蛋

2010年年底,保护区先在“门面” 区域捕鱼港,以东滩著名的“大石头”为中心,向南、向北各350米,向东1000米,总计0.7平方公里做试验。

“先筑围堰圈地,把这片区域包围起来,然后用水泵抽水灌进去,再人工割掉互花米草,让水淹没草根至腐烂。”钮栋梁说。

保护区管理处的主任汤臣栋告诉记者,高校专家多年实验总结出的治理方法简单有效,但因范围大、工程耗资巨大,“水位必须保持在40厘米以上,最耗费人工的是要在水中割草,很难借助机器。”

除草的同时,还要营造适合候鸟生活的环境,在水中筑若干小岛,总面积1万平方米,让鸻鹬类鸟有休息的地方。

2011年8月,治理试验半年多以后,记者再次踏进这片区域。只见泥土筑起的围堰将整个区域包围,区域内芦苇荡漾,水面中间还筑起了若干小岛,须浮鸥、黑翅长脚鹬等不时掠过。“6月20日前,可完全不是这样的景象。”钮栋梁介绍说,“经过半年治理,试验区内已吸引30多种鸟类光临,其中最多的是须浮鸥。”


破壳而出的反嘴鹬 臧洪熙摄.jpg

破壳而出的反嘴鹬(臧洪熙/摄)


 “割掉互花米草、环境改善后,候鸟就来了。”时任保护区管理处科研科科长马强说。候鸟中以须浮鸥最多,有一天竟达到300多只,它们已经在这里筑巢下蛋。此外,还出现过鸳鸯、白骨顶等,“过去,这些鸟在这一区域出现得非常少,而今年,它们出现的数量增多,时间也比往年提前1个多月。”

可喜的开始预示着更大规模的治理行动。

 

五年治理修复生态  社会效益也获丰收

经过多方努力和论证,经当时的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部同意,“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项目”由上海市发改委立项,2013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实施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总投资11.6亿元。

整个项目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主体工程共建成围堤26.9公里,随塘河50公里,涵闸4座和1座东旺沙水闸;第二阶段工程内容是围堤内外的互花米草清除、鸟类栖息地优化,海三棱藨草种群复壮以及互花米草治理科研宣教中心建设等。共治理互花米草2.5万多亩,种植海三棱藨草1500亩、海水稻426亩,营造岛屿56个,修复营造河漫滩优质生境近45万平方米;第三阶段主要为堤外互花米草治理、闸外防淤减淤工程、配套生态监测系统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等。


项目围堤的最后一个龙口.jpg

项目围堤的最后一个龙口(贲前方/供图)


2018年底,历经5年多的建设和持续修复,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基本完工,并取得阶段成效。

记者站在滩涂最外围新修筑的堤坝上,眼前是近4万亩相对封闭的空间,这里的水位可以根据互花米草治理的水位要求和鸟类栖息要求进行调控管理。

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水位调控和带水刈割,该区域内两万多亩互花米草灭除率已达95%以上,生境明显改善。

2016年起前来东滩过境停歇或越冬的水鸟种群和数量就大幅增加。据监测,生态修复区内水鸟达38种,数量从2009年的39734只次逐年上升到了2017年的100541只次。

2017年年底,修复区域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10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近200只,突破了近年来保护区范围内数量的最高纪录。此前已十多年没有发现过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也被记录到。白琵鹭、黑脸琵鹭、鸳鸯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更是修复区的常客。

除了生态效益,项目的实施也带来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保护区管理处以科普教育基地及互花米草治理展示区为依托,开发了《鸟儿请你来做客》的自然课堂课程,组织崇明30所学校近5000名学生参加,接待社区假日学校学生近1000人次。此外还利用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以及科普开放日等,组织开展数百场“社区居民看东滩”“亲子课堂”“社区居民生态讲堂”等活动,宣传生态修复项目的成果和意义;还开展了“自然保育家园守护圈”创建工作,建立了前哨社区自然教育中心,推进“秸秆蘑菇”社区示范项目,成功利用互花米草、芦苇秸秆发酵制成蘑菇培养料,培育出了可食用的双孢菇。

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自实施以来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家有关部委、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多次到现场调研.2017年2月10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播出《崇明东滩湿地的生态修复之路》,高度肯定和评价了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还获得了2016年度中国人居范例奖、上海环保三年行动优秀项目等荣誉,保护区管理处的职工也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培育形成了奋发有为、攻坚克难的东滩精神,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个人”“全国绿化模范奖章” “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建设功臣、优秀建设者”等各类各级先进荣誉奖项。

目前,我国海岸带自北到南都遭受到互花米草入侵影响,严重危害当地生态平衡及渔业生产。东滩保护区通过项目实施掌握了大量相关经验和技术,正力争将成果转化成技术规范和标准,为提升我国滨海生态系统修复能力和水平,促进滨海湿地的有效保护与管理,为世界范围内外来物种入侵治理提供中国经验。


(作者:杂志特约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