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发言:聚焦高质量发展,努力提升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水平
发布时间: 2019年02月22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汤臣栋


汤臣栋副局长在2019年绿化市容行业工作培训班上发言.jpg

汤臣栋副局长在2019年绿化市容行业工作培训班上发言


2018年,上海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坚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局党组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对标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突出“两个强化”,聚焦高质量发展,助推上海“生态之城”建设。

 

一、2018年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回顾

 

(一)强化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

一是全力保障首届进口博览会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贸易便利化。牵头制定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贸易便利化保障方案》,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保障工作的通知》,为美、加、德、意、韩等多个国家的参展企业提供政策指导、咨询和服务,获得了组委会好评。二是严格加强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的监督管理。依法审批完成近3000项行政许可,涉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进出口、人工繁育(培育)、经营利用,服务200余家企业,涉及合同金额近30亿元。全市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监管工作总体受控、有序。三是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违规活动。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依法查处刑事案件10起,行政案件20余起。四是切实抓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组织相关单位积极做好野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和主动预警。五是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爱鸟周、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湿地日和“野生动植物保护进学校、进社区、进公园”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市民喜爱和欢迎的特色活动;建成了一批重要科普展示设施。

(二)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

一是着力推进“制度方案”落地。深入崇明、青浦、浦东新区等开展“健全湿地修复保护制度”调研,形成了专题报告;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编制了本市湿地保护修复三年行动计划。二是研究出台了本市重要湿地名录管理办法和首批重要湿地建议名录。联合相关部门促进湿地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有效落实。三是积极开展湿地资源年度监测,着力提升科研能力。组织相关科研单位编制完成《2017年度湿地资源监测报告》;建成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和大气环境评估站,围绕长江口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修复区调度运营管理,申请市科委重点课题两项。四是初步建立了本市湿地保护修复协调机制。拟定了《上海市湿地保护修复联席会议工作方案》并专报市政府分管领导。五是用好中央和本市湿地保护补助和生态补偿政策。全年共安排5000万元资金用于重点地区、重要湿地保护和修复,取得了预期效果;研究制定了《上海市湿地生态补偿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对10个湿地生态补偿相关区开展考核。

(三)推动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

一是摸清本市自然保护地家底,为下一步自然保护地职责调整和后续改革奠定了基础。二是全面完成崇明东滩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互花米草清除、土著植物恢复和鸟类栖息地优化等项目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明显,获国家林草局首届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三是推进本市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高质量建设。完成吴淞江、叶榭等8个项目评估和审批工作;完成上一轮12个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考核。四是着力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抓住《上海市崇明禁猎区管理规定》实施契机,提升禁猎区管理能力。五是创新社会组织参与自然保护地管理。不断完善志愿者自然保护地巡查机制。吸引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参与自然保护地管理实践,取得较好进展。


汤臣栋副局长参加上海市“爱鸟周”启动仪式.jpg

汤臣栋副局长参加上海市“爱鸟周”启动仪式

 

二、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无论从国际环境还是从国内发展现状看,实现新时代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面临不少挑战,也有不少机遇。

挑战主要表现在:持续“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手续,为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有效监管带来了挑战。长期来看,上海湿地保护始终面临着严峻形势,滩涂湿地资源总量将不可避免地萎缩。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野生生物适宜栖息地逐渐消失、片段化或破碎化,导致小种群物种最终灭绝或迁移,城市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保护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工作基础比较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公众野生动植物及湿地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违法现象还时有发生。社会各界对湿地“地球之肾”的综合功能和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

机遇也有不少,主要表现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四梁八柱”陆续出台,为实现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和持久的动力,包括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生态红线制度、构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以及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发展等。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为实现本市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奋斗方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本市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态空间重塑和拓展的可能。

 

三、2019年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聚焦高质量发展,在深化“放管服”和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中提升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水平,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中提升保护质量,建设面向未来、富有上海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更好服务上海自贸区建设和上海“四大品牌”发展战略,为上海建设生态之城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一)努力提升野生动植物资源监管水平,更好服务上海“四大品牌”发展战略

一是抓法制。2018年,市委已正式批复,将修改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纳入市人大五年立法计划。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主动对接,按照保护优先、规范利用和严格监管的原则推动本市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的立法修改。二是抓机制。继续夯实本市野生动物保护执法联席会议机制,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加强对相关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继续完善志愿者巡护信息反馈处理机制。建立市区联动处置机制。三是抓监测。启动“城市综合物种指数专项监测”工作,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在全市16个区的城市建成区分别划设1—2条监测样线,开展生物多样性专项监测工作。继续开展崇明1%水鸟物种和自然湿地保有率监测等。坚持做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四是抓执法。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敏感物种监管和本市易发、多发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违规活动的专项打击和处置。五是抓宣传。继续坚持开展“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等品牌宣传活动,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加大对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普法系列宣传。

(二)深化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实施,为上海长远发展保留高品质生态空间

一是千方百计协调推进各项制度有效落地。要抓住湿地总量和湿地保护率两个“牛鼻子”,会同有关部门着力推动湿地总量控制、湿地征占用、湿地登记确权等制度的落实。二是依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上海绿化市容“十三五”规划》等规划,委托相关科研单位编制本市湿地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同时开展长三角地区湿地修复一体化建设标准研究工作。三是继续开展受损湿地的生态修复工作以及深化新一轮林业三年政策湿地修复项目的研究工作等。四是用足用好生态补偿政策。积极协调财政、发改委等部门逐步建立湿地生态补偿资金动态增长机制,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三)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体制改革,为上海留住多样的“乡愁”

一是着力推进自然保护地的整合、融合。协调有关部门完成有关自然保护地转隶工作,确保相关工作不断、不乱。二是研究建立富有上海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本市各类自然保护地评估,统筹绿地、林地和湿地“三地”融合发展,建立富有上海特色、适应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三是研究支持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突破规划、土地、资金和技术等限制,促进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

 

(作者: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

(本文供图/林敬、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