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局交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 打造崇明靓丽名片
发布时间: 2019年02月22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陈 杰

 

2018年7月20日,崇明区湿垃圾处理站点环保改造工作现场会.jpg

2018年7月20日,崇明区湿垃圾处理站点环保改造工作现场会


一、2018年崇明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全覆盖

 

崇明区构建了“一户两桶”“一村一点”“一镇一站”“村村有车”的硬件体系,基本实现湿垃圾“不出镇”和“就近就地处置”,基本建成较为完整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同时通过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推行,使得城乡管理更精细、群众参与更主动了,干群关系更融洽。主要归功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整体化推进,确保垃圾分类城乡社会全面覆盖

一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在区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成立以区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区长为组长、各乡镇委办局一把手为责任人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指导意见、工作导则和实施方案等多份文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同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不时进行突击抽查,对问题立抓立改。二是城乡统筹一体推进。农村地区推广“户分户投、村收村拣、镇运镇处”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管理模式;住宅小区撤除原有垃圾桶,按规模合理划定四分类投放点,实行早晚两次定时定点分类投放,配置环卫专员和志愿者驻点指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承诺书,实行早晚两次定时上门分类收集和“不分类不清运”强制措施,并建立分类质量考核制度。三是社会宣传全面深化。根据村居民认知程度,将分类标准按照“会烂”“不会烂”“可卖钱”“不可卖钱”和“有毒有害”进行简化,引导群众正确分类投放。组织不同层面的培训和居民自行讲解1059场次、发放宣传告知书98万张,使得城乡居民知晓率和参与率均达到95%以上。四是考评体系逐步完善。在区、乡镇、村居三级评估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区推进办、市民巡访团和社会第三方专业公司三级督查整改制度,建立以村委、居住小区为单位的村居民家庭“红黑榜”公示制度。

(二)实施规范化建设,提升垃圾收运处全流程服务能级

一是启动湿垃圾处理站提标改造。委托上海环科院等多家专业机构对21座镇级湿垃圾处理站开展工艺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废”跟踪检测,对不达标的湿垃圾处理站严格落实整改要求。二是抓紧完善垃圾大分流体系建设。落实“两网融合”要求,推进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点建设。建成327个村居回收服务点和18个镇级中转站;推进全区6座建筑垃圾中转站建设;建成投运城桥镇建筑垃圾和大件垃圾临时处理场;完成区级餐厨垃圾处理厂项目技改并试运营;抓紧推进危废处理项目技改、垃圾焚烧厂二期项目和农业生产垃圾末端处理体系建设。

(三)加强精细化管理,推动垃圾分类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优化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机制。针对小区加投放点、适当延长投放时间;试点开展行动不便居民家庭志愿者上门分类收集、第三方机构参与等工作;在行政村或生产队试点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二是全面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垃圾收运处作业人员和分类收集员队伍,实行专门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试点建立薪酬激励机制;邀请市环卫专家对1300余名村级以上管理人员、2100余名从业人员进行技能操作培训,使服务管理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在行政村试点推行垃圾收集、河道保洁、道路保洁、网格巡查“四合一”机制。三是推广落实“二次辅助分类”要求。针对部分群众垃圾分类意识不足,分类质量和资源化利用水平较低的情况,在抓好上门教育指导的同时,安排专人在收运节点开展“二次辅助分类”,提高分类质量和资源化利用率。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源头分类意识还需加强

对于部分不愿配合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除了通过村居委工作人员上门劝导教育外,缺乏有效的法治约束手段,这也是在源头分类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此类居民的行为直接导致部分居住小区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不够规范、分类质量不佳、投放时间过后有乱扔生活垃圾等现象。

(二)湿垃圾末端处置产生的“三废”排放问题还需加快技术提升

从目前各乡镇末端处置设施“三废”排放的检测情况来看,部分乡镇或多或少还是存在指标超标的情况,所以对处置设备的技术改造提升也是下阶段需要重点攻克的问题。

(三)大分流体系还需完善

有毒有害垃圾、危险废弃物、工业垃圾、农业生产垃圾等末端处置体系的建立还需进一步加快。

 

三、解决措施

 

针对现有问题,下一步崇明将从四方面着手进行解决。

(一)提高市民知晓率

继续通过电视、广播、崇明报和组织党员干部入户等方式,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增强生活垃圾分类意识,力争使市民知晓率和参与率均达100%。

(二)加强重点环节提升

一是做好各乡镇三废排放的跟踪检测和技改提升,确保废气、废水排放达到相关行业标准;二是抓好队伍管理,保证小区定时定点投放有人管、有人指导、有人督促;三是抓好“收、存、运、处”四个环节能级提升,加强全流程监管和工作指导;四是进一步健全单位强制分类收存运处工作体系;五是建立生态环卫大数据管理系统,通过安装智能监控等设备,实现对各末端处置点运行情况的常态监管。

(三)加快“大分流”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完成全区327个再生资源服务点、18座再生资源中转站和1座区级集散场建设并投入正常运行;二是启动全区6座建筑垃圾中转站建设,力争2021年完成建设;三是委托上海城投公司对崇明危废焚烧处理厂进行改建,力争于2019年底前投入运营;四是加快推进崇明生活垃圾焚烧厂二期工程建设。工程已于2018年底动工,力争2021年完成建设。

(四)加强常态长效管理

每月不少于一次专项督察、每季度不少于一次考核,及时发现、通报和解决问题;聘请市民巡访团或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测评,对生活垃圾分类实效进行评估;运用经费奖补机制,对考核结果按照等级实施奖补,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党政班子绩效考核。

 

(作者:崇明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本文供图/龚坤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