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研究:上海建设海绵城市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 2019年12月25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杨文悦

 

2015年,杨文悦同志通过对上海海绵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形成的成果报告被民盟上海市委采用,作为民盟市委2016年初向政协上海市第十二届四次会议提交的集体提案。集体提案获得了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优秀提案奖、提交的社情民意信息获得了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优秀社情民意信息奖。建设海绵城市,是一项长期工作,该提案提出的对策建议,当下看来,对于此项工作的持续推进仍旧具有参考意义。

 

2013年,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旨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上海虽不在首批试点城市之列,但以国家海绵城市指导性技术为指南,一直在探索着“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


苏州河慢行步道对人行步道和局部广场进行透水铺装建设,使雨水得到进一步的沉淀、过滤、净化和调蓄(王远航   供图).jpg

苏州河慢行步道对人行步道和局部广场进行透水铺装建设,使雨水得到进一步的沉淀、过滤、净化和调蓄(王远航/供图)

 

一、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

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式。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是以“排”为主。整座城市硬化程度高,如同在地表上覆盖了一层“硬壳”,遇上强降水,排水模式主要是利用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排水系统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通过管道集中快排。其次,蓄水空间不足,城市自然调蓄系统能力欠缺。城市快速发展,对原有河湖水面进行大规模改造后,大多失去雨水调蓄作用,河道、天然河网远未达到应承担的10%的蓄水功能。城市地面大量硬化,中心城区只能蓄3%不到的雨水。道路地面标高往往比两侧绿地低,严重影响城市绿地本应具备的蓄水功能。再者,雨水收集利用工程刚性约制不足,长效机制缺少助力。城市道路、大型建筑及其广场、大规模住区建设径流排放和屋顶雨水收集利用缺少制度制约,地表径流系数等指标未被强制,致使雨水管理缺少刚性要求。


临港口袋公园是临港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之一,临港口袋公园运用了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和人工表流湿地四大海绵设施进行改造.jpg

临港口袋公园是临港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之一,临港口袋公园运用了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和人工表流湿地四大海绵设施进行改造

 

二、结合上海城市特征展开科学系统分析

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中提出,建立“渗、蓄、滞、用、排”五位一体新型城市雨水处理系统,规定上海III区的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介于75%至85%。城市绿地总径流系数为0.76,城市绿地低影响开发设施(LID)建成后雨水径流总量不超过开发前,年总径流系数不高于0.5。

数据显示,上海市域陆域面积6787平方公里(2014年)中,城市建设用地已近50%。人行道+高架+车行道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采用透水路面约36万平方米,仅占0.36%)。清扫保洁硬质化面积(车行道路、人行道、广场)1.75亿平方米,可绿化屋顶资源(上世纪80年代后建成、12层以下的公共建筑)3200万平方米。因此,应通过设施建设更新与合理规划,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结合,确保在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寄存、渗透和净化。

 

三、海绵城市建设实现“蓝绿结合交响模式”的若干建议

1.转变规划设计理念。由“快排”和“末端集中”转变为“慢排”和“源头分散”,合理构建水与江、河、地表的联动关系,以上海几万个排水泵站为核心,利用现有蓄水空间形成雨水收集管网汇水区。当有大暴雨预报时,通过降低支流水闸水位,留出蓄水体积,将城市洪涝先排到河里,做到“先渗透,后排水”。结合《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办法》实施,以上海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为导向,规划释放更多的蓄水空间。对新改扩道路、广场、大型社区,明确地下蓄水工程设施不低于30%规划目标,确立透水路面50%建设指标。将新建绿地建成下凹式,作为临时蓄水场所,以利于大量储蓄雨水。

2.增强“绿色海绵”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绿化系统+河道水系”空间,在《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基础上,重点打造“两道两网两园”,即营造廊道、绿道贯通的生态空间,编织全覆盖的立体绿网、农田林网,建设布局合理的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体系,充分发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协同作用,切实将绿色空间与蓝色水体有机结合,为市民提供生态、安全的“绿色海绵体”。加大城市湿地空间保护力度(2014年市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湿地总面积37.70万公顷),不断建设形成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

3.建立雨水管理刚性制度和绿色海绵体建设标准。根据场地地形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径流污染状况和雨水资源化利用需求等因素,选择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径流控制目标,建立符合上海城市要求的雨水管理法规制度。提出雨水管理刚性指标要求和建设技术导则,对易积水区域控制径流峰值,达到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要求的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对于面临内涝与径流污染防治、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种需求地区,选取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首要规划控制目标。根据区域规划,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绿地区域服务面积比、冠层截蓄能力、土壤蓄水能力、局部径流滞留能力、乔木冠层盖度、植物适生性、透水铺装率、土壤稳定入渗率等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和指标。


徐汇区云锦路跑道公园利用下凹式绿地系统进行改造.jpg

徐汇区云锦路跑道公园利用下凹式绿地系统进行改造


海绵化改造作用使临港口袋公园具备了净、蓄、滞、排等海绵功能,做到“小雨不湿鞋”.jpg

海绵化改造作用使临港口袋公园具备了净、蓄、滞、排等海绵功能,做到“小雨不湿鞋”


嘉北郊野公园将海绵城市设计与其他服务功能相结合, 用高品质农田林带构造自然蓄水的生态海绵.jpg

嘉北郊野公园将海绵城市设计与其他服务功能相结合, 用高品质农田林带构造自然蓄水的生态海绵

 

四、本市海绵城市建设正务实高效推进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本市发布了《上海城市绿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编制了上海市地方标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图集》。制定完成了《上海市绿地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引》《上海市绿地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施工控制标准》等技术文件。在编制《林荫道绿化建设设计规程》《屋顶绿化技术规范(修订)》《绿道建设技术规程》等标准中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落实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相关指标要求。

海绵城市在申城已开展了一系列尝试,浦东新区临港口袋公园改造、长宁区苏州河慢行步道改造、杨浦区五角场下沉式广场透水路面改造均为其中佳作。结合绿地建设项目,本市先后建设了静安区共康绿地、金山区新山龙广场绿地、嘉定区丹桂园绿地、闵行梅园、静安区东茭泾绿地和普陀区真北路三角绿地等多块具有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绿地,以示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在绿地建设中的应用。在上海临港新城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黄浦江两岸景观提升工程、世博文化公园等重点工程建设中,相关技术成果和技术标准也得到了应用。另外,来自上海市水务局的信息显示,2020年上海将争取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自从本市落实清水行动以来,2019年上半年,申城河道水环境改善显著,劣Ⅴ类水体由2018年底的18%降至9.3%,与海绵城市相匹配。借助人工增氧、人工湿地、生态浮岛和配置水生植物,本市正逐步恢复遭到破坏的水生态系统,这也是海绵城市的依托所在。

 

(作者: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民盟盟员、民盟上海市委城乡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本文部分图片取自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