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局交流:多措并举“立”绿化 全程分类守民生
发布时间: 2020年03月04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吴冰

杨浦区.jpg 

杨浦区滨江安浦路、丹东路的花墙引人驻足(王敏/供图)

 

一、健全机制,见缝添绿,纵向构建城市绿网

“十三五”以来,杨浦区每年完成3公顷立体绿化指标,注重设计内涵、融合建筑风格、科学配置群落,实现从扩展绿量向兼顾景观效果转变,使12.27公顷绿化“立”起来。

一是注重规划引领,构建立体绿化推广机制。纳入实事项目,健全完善部门联动。每年将立体绿化建设纳入区政府实事项目,联动相关部门、属地街道,共同推进立体绿化建设全面、常态开展。瞄准屋顶“第五立面”,有序实施专项规划。基于《杨浦区屋顶绿化发展专项规划》的可绿屋顶存量,发挥政府部门、科教文卫的资源优势,以点带面落实建设计划。强化行政审批,同步发展社会绿化。把好建设项目前期审核关,要求新建建筑结合立体绿化,同步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竣工验收,以扶持资金提高企业积极性,建成“屋顶有花园、街道现绿廊、街区见绿面”的立体绿化城市街区。

二是依托项目承载,打造绿色空间新地标。高标准提升“三重”生态景观。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滨江公共空间、“双迎”、全国菊花展等重大活动及重要节日保障任务为契机,结合立体绿墙、空中花园、专题花境、组合花箱与草花花坛,使昔日“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五角场核心区域增设10根景观花柱,滨江“绿之丘”探索意大利络石攀爬与空中花园相结合,均形成立体景观新地标。嵌入生态环境专项建设。围绕新江湾城园林街镇创建,在围墙上贴植绿化,提高绿视率。深入结合“美丽街区”建设、创智天地等绿化特色街区创建,依托市政公共设施,嵌入栏杆绿化、攀援式墙面绿化、廊架绿化及立体绿雕,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景观空间。

三是夯实“绣花功夫”,持续丰富城区绿化层次。拓展可绿载体,丰富屋顶花园。在创新创业园区扩大可实施屋顶绿化的载体范围,探索建设组合式、花园式屋顶绿化,保障指标任务的可持续完成及景观提升。搭载市政建设项目,塑造垂直绿化景观。依托城市微更新建设等项目,基于建筑沿口等市政设施建设垂直绿化,对透绿载体种植新优花卉,为城区注入更多的绿意与活力。

二、查摆短板,精准破解,健全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

杨浦区紧抓源头分类,提升分类实效,建立生活垃圾全程管理体系,探索精细化管理模式,下阶段将着力破解短板,进一步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

一是针对宣传氛围不够浓厚,缺少主阵地,宣传碎片化问题。建设大型宣传阵地。牵头属地街道基于电子显示屏、公益广告牌、工地围墙等载体,在人群停留时间长、人流密集区域设立宣传阵地。强化居住区宣传力度。在居住区主要通道、休闲区域布设版面,突出日常宣传氛围。扩大宣传覆盖面。鼓励引导沿街商铺设计设置符合分类标准、兼具业态特色的宣传制品,拓展社会宣传力量。

二是针对部分居民分类意识不足,源头分类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主要是非定时定点期间存在的垃圾分类纯净度不高,袋包垃圾落地等问题。健全管理机制。督促街道担负起引导基层自治创新的属地管理职责,制定“一区一策”管理方案,发挥居委主导作用、物业主体作用及志愿者、分拣员辅助作用。规范分类行为。鼓励居住区探索增设误时投放点、安装摄像监控、建立源头追溯机制等方法,注重对顽固性人群的入户宣传及执法。严格质量监管。基于分减联办平台,加大第三方督查力度,持续贯彻“不分类、不收运”制度,倒逼居住区和单位提高分类质量。营造社会共建格局。根据部队多、高校多的区域特色,以复旦大学等一批分类优质单位为引领,发挥部队、高校、三甲医院品牌效应。

三是针对全程分类收运中湿垃圾“跑冒滴漏”现象的问题。采购适用车辆。增购38辆密闭性能更好的槽罐式湿垃圾清运车,替代后装式湿垃圾清运车,杜绝跑冒滴漏现象。规范收运作业。组织作业单位分类收运专项培训,强化履职能力,依托市民服务热线接受社会监督,杜绝不文明作业行为。

四是呼应群众诉求,推进设施升级改造。科学决策、全方位论证干垃圾、湿垃圾中转处置中心建设改造方案,启动封闭式环保升级改造,严格控制排放指标,既解决异味扰民问题,又提高运作效能、提升环保水平。

五是突破瓶颈,发挥“两网融合”积极作用。做强智能回收服务能力。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脸识别等科技,实现智能化识别、监管等功能,优化回收服务、数据分析、流程管理能力,打造“互联网+回收再生”行业。督促主体企业增强运能。提高服务能力,减少可回收物在服务点的停留时间。指导主体企业科学布点。根据社区、园区、商场、高校实际需求合理布设服务点,使之成为群众认可的“便民、便捷、高效”回收利用服务体系。

 

作者杨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