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论坛:生态 联接 共享 2020全球城市论坛•长三角公园城市发展主题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 2021年01月08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王进

 

2020年11月1日2020全球城市论坛·长三角公园城市发展主题论坛举行。论坛以“生态·联接·共享”为主题,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公园城市发展战略,结合长三角城市有机更新、生态修复、社区治理、公共健康、文化提升,为长三角公园城市发展提供了对策与建议。


第55页-53.jpg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城乡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王香春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城乡生态文明研究院王香春院长围绕“打造公园城市,合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系统阐释了公园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和大家分享了全国首部公园城市相关标准——湖北省《公园城市建设指南》的基本内容,并提出了公园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实施路径。她认为,公园城市建设首先要突出家园的本质:要绿色本体,美丽特征;要公字当先,公共资源、公共福利均享;要和谐共荣;要安全、舒适、健康、便利。2019年10月16日发布的湖北省《公园城市建设指南》提出,公园城市要涉及规划、建设、治理三方面,要统筹生态、生活、生产三空间,实现宜居、宜学、宜业、宜游的目标,并提出了公园城市建设的50项指标。王香春认为,公园体系最突出的难点和核心要点是寻求三元平衡,要以人为本,完善公园城市治理体系,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新型格局,建设智慧管理平台。公园城市建设还应规范有序,先摸底评估,再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第55页-52.jpg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成玉宁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成玉宁教授围绕“公园城市——城市生态与形态的耦合”,梳理了从“园林城市”到“公园城市”概念的演进过程,指出城市同时具有生态特征和形态特征,在对“耦合”智慧解读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案例后,提出了公园城市的实现途径。他认为,公园城市的核心是协同好生态与形态的关系。修复生态要修复三个症结: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相互平衡?如何实现景观生态单元塑造的人性化?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保证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各自特征?修复形态需要注重城市空间形态及生态系统的延续性。他认为,人居环境生态系统结构的意义大于增量。


第56页-56.jpg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院长包志毅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院长包志毅教授围绕“公园城市理念下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分别从尺度、健康、环境、空间、时间、种类、文化、生态、地域、生产十个方面,通过案例分析,指出了在建设公园城市背景下,植物景观应当遵守的设计原则。他认为,公园城市建设对植物景观的功能符合、生态健康、文化承载以及时空尺度的适用性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重视加强植物和植物景观功能研究,为公园城市研究提供深入的依据,满足多尺度植物景观设计的要求。他提出,公园城市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此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和营造也要师法自然,注重意境。


第56页-55.jpg

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张云彬

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张云彬教授围绕“公园城市视角下的长三角地区城市景观乡土性特征研究”,解读了公园城市与乡土景观之间的联系,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景观的乡土性特征,提出了城市景观的乡土性基础研究路径和提升策略。他认为注重城市景观的乡土性是公园城市理念的应有之义和合理延伸,乡土景观有利于城市特色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延续,还能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他指出,长三角城市景观存在问题,如排斥原有城市景观有机性,整体地域文化属于衰退的阶段,乡土类的建筑要素日渐消失,景观营造程式化模式泛滥等。他最后提出,增强乡土性特征是塑造特色城市景观的重要手段和路径,公园城市建设中应当更多考虑乡土景观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第56页-54.jpg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金云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金云峰教授基于人民城市理念,围绕着“面向长三角的奉贤生态绿色‘休闲生活圈’发展研究——基于人民城市理念”,分别从公园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上海都市圈层发展等方面解读了规划政策,并结合奉贤区现状提出了从“公共绿地管理”到“全域公共空间治理”的发展战略。他建议奉贤做好圈层、创园、全域附属绿地规划,以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奉贤圈”服务于环杭州湾大湾区圈,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做好附属绿地管理,附属绿地技术执行依据国家新出台的规范《城市绿地规范数据库》,实现从数量指标的管理转到质量指数的治理。


第57页-58.jpg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可持续生态设计中心副主任蔡永立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可持续生态设计中心副主任蔡永立教授围绕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生态分析评价与规划对策”,以项目实践为例,结合场地区域地理环境,介绍了生态评估的方法流程,并给出了相应的生态规划与修复策略。在对场地区域地理环境分析的过程中,他的团队进行了流域地形地貌特征、区域地理生态演化等分析,还原了区域近几十年来生态系统变化。通过多种生态系统分析方法,验证了区域的原生生态系统,确定了需要保护的重要区域和廊道,进而科学合理地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生态规划和设计策略,这为公园城市的生态修复与建设提供了研究思路。


第57页-57.jpg

上海城市树木生态应用工程技术中心王本耀

上海城市树木生态应用工程技术中心王本耀副主任围绕“超大城市行道树地下空间的挑战与对策”,阐述了树木对城市的重要性,介绍了城市环境中土壤质量、密集人流车流等制约因素对树木存在的胁迫,并分享了改善的相关探索与实践。他指出,城市中行道树生长会受到地上因素的制约,还会受到土壤质量、地下设施、栽植空间等地下因素的影响。上海城市树木生态应用工程技术中心以根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使用了多种配方土和肥料配方,构建了地下的模块栽植系统,应用了深根施肥技术,极大地改善了树木的生长条件。该技术中心还通过树木雷达、断层成像仪、根系扫描仪的应用,加大了对于树木的检测和监测的技术能力。


长三角公园城市发展主题论坛的成功举行,对启发更多专家学者深入思考公园城市内涵与实施途径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决长三角城市群人口密度高、社会运行快、土地资源紧缺、健康环境风险高等问题提供了建议,对于长三角公园城市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助理研究员)

(本文由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