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慧”聚民心民力 “绘”就环城风光 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市民“金点子”征集活动圆满收官
发布时间: 2022年01月18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文/周华杰  严  明  王雨晨  杨嘉君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进一步落实李强书记关于人民建议征集的工作要求,上海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聚焦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目标任务,在团市委、市教委等相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局规划发展处、公园绿地处等相关处室以及宣教中心、公园中心等局直属单位的支持协助下,面向上海全体市民开展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市民“金点子”征集活动,认真倾听民意,广泛吸纳民智,有力推动构建城市公园建设管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一、基本情况

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市民“金点子”征集活动以“家门口建公园,阿拉有话要说”为主题,面向全体上海市民广泛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市民群众座谈、行业专家及老领导座谈、设计方案征集等活动,自2021年9月22日启动以来,宣传热度不断提升、市民关注持续高涨,充分激发了民智民慧、广泛凝聚了民心民力。

(一)线上线下覆盖广泛

征集活动以线上线下双覆盖模式开展。线上网络问卷调查活动自9月22日持续至10月21日,覆盖男性受访者10307人、女性受访者16141人。线下座谈活动覆盖居民、学生、行业专家及老领导等多类群体。10月14日,闵行梅陇生态公园、徐汇华泾公园、普陀春光公园3处待建公园居民座谈会同步举行,公园周边19个社区的40余位居民、居委会、志愿者代表踊跃参加;10月27日,面向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上海10所高校开展学生代表座谈会;11月10日,先后邀请胡运骅、黎干生、严玲璋等10位局系统老领导以及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城建设计总院、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及部分局直属公园等业内相关单位的8位专家学者开展座谈交流,基本实现不同目标人群全覆盖。

(二)征集活动成果丰硕

截至10月22日,网络问卷调查活动共回收问卷26448份,征集市民网络意见建议反馈4123条,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口号8875条。6场线下“面对面”座谈会共征集意见建议129条,其中居民、居委会代表意见建议18条、学生代表意见建议46条、局系统老领导意见建议40条、行业专家意见建议25条。同时,线上同步开展环城生态公园带LOGO设计方案和“环城驿”建筑概念设计方案征集活动。截至目前,共收到来自11家设计单位或个人投稿的环城生态公园带LOGO设计方案12份、“环城驿”建筑概念设计方案4份。

(三)宣传引流效果显著

为进一步扩大征集活动覆盖范围,吸引广大市民持续关注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活动邀请新民晚报、解放日报、上海新闻广播、青年报等10余家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上海发布、上海大调研、绿色上海等微信公众号持续报道。上海花讯、上海市公园行业协会、各区绿化市容公众号积极转载。活动期间,各新媒体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共发布宣传报道40余篇。其中,“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于10月18日转发解放日报《家门口公园怎么造,居民要说得上话》相关新闻,于11月7日转发上观新闻《如果上海将有1000座公园,怎么“造”才能市民热爱美名传》相关新闻,均重点报道了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市民“金点子”征集活动;新民晚报客户端于10月2日以《绿野新踪——展望上海“千园之城”》为题发布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国庆专版;上海发布公众号于9月23日以《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邀您提供金点子》为题发布推文,阅读量达1.8万;同时,网络问卷征询期间,中心还依托绿色上海公众号对“环上”14座已建公园逐一进行推文宣传,累计阅读量近1万。

闵行居民座谈会2.jpg

■线下座谈会广泛听取民意,充分汲取民智(施莉莉/供图)


二、征集结果统计分析

通过分类统计、交叉比对等多种研究方式对线上问卷调查结果和线下座谈会意见建议进行深入分析,并从总体规划、主题功能、目标人群、服务设施4个维度为环城生态公园带“环上”建设提供导向。

(一)规划科学化

一是树立先进发展理念。《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明确提出了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展定位,建设繁荣创新之城、幸福人文之城、韧性生态之城。专家、老领导及部分市民指出,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作为上海未来生态建设发力点,要对标“卓越的全球城市”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立足上海高密度人居环境特征,践行“人民城市、公园城市、韧性城市”建设理念,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城市避灾、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为引领全球价值观做出先导性示范,积极给出上海价值、中国方案。同时指出要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以超前思维、长远眼光科学规划,为远期建设留好伏笔和空间。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定位。在面向市民征集的近9000条建设口号中,“生态”“绿色”是其中的高频词汇,充分表达了广大市民对建设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的期盼。专家、老领导也纷纷指出生态效益仍是环城生态公园带的核心价值,在公园建设的过程中不搞大拆大建,要科学地做好“生态”文章、讲好“生态”故事。在梳理公园带现有生态优势、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划出生态保育范围,在树种选择、林相改造、土壤改良、水体治理等方面统筹考虑、整体规划,打造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多样性保护、研究和科普的试点示范段。

三是完善过程管理保障。基于20年来环城绿带建设经验以及对其他省市公园城市建设的借鉴参考,不少专家、老领导提出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建设管理各环节有法可依;要明确相关标准规范,考虑将建(构)筑物、硬化铺装及绿化占比等控制性指标纳入设计导则,并探索将有关生态指标也一并纳入,探索建立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负面清单,确保建设管理全过程有据可循。同时指出环城生态公园带作为上海公园新形态,要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成立专家学者智囊团,搭建高校合作、国际合作平台,在运维管理中尝试引入市场化机制,参考成都《公园城市消费场景建设导则》等,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

(二)功能复合化

一是塑造环城公园特色。环城绿带建设初衷即为上海中心城区成环成绿锚固生态基底。因此,不少专家学者、老领导提出环城绿带原先的防护功能仍然要保留,100米、400米林带在“环上”公园建设中仍应作为外环线隔离防护的主要屏障。同时,88%的问卷调查对象反馈前往公园的主要目的是“休闲放松”,表明在公园中亲近自然、静心享受才是市民对“环上”公园建设的主要诉求。部分专家、老领导也指出环城生态公园的核心要务应是保护好自然本底,以生态、野趣、自然为主题,打造区别于一般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的环城公园特色,避免公园建设过于城市化、现代化。

二是探索功能有机融合。随着外环线周边居住区、产业园区增多,周边分布人群密集的“环上”公园也承载了生态、生活有机融合的“半城市功能”。问卷调查显示,在环城生态公园6个建设评价目标的重要性排序中,“主题更加多样”是市民最为关注的方面,而“文化艺术”和“体育运动”则是市民最希望“环上”公园融合的主题元素,这与公园城市提出的“公园+”建设要求较为契合。另一方面,部分专家、市民也提醒在“公园+”功能复合中忌盲目堆叠,要充分考虑周边产业布局、居民特征、人文资源、场地特点等进行有选择、有原则地结合,着力挖掘生态美学、园林文化等“环上”特色亮点,避免千园一面。

三是拓展市民活动空间。问卷调研及群众座谈表明,在“环上”公园的生态基底中融入锦上添花的各式活动,对广大市民仍具有较大吸引力,也是促进公园与城市全面开放、融合、提质的有效途径。通过细分不同活动类型,发现市民在体育运动方面更希望“环上”公园提供跑步骑行、野外露营及球类运动场所,在主题活动方面更倾向于露天音乐会和文化艺术展,而在科普教育方面则更热衷自然探秘夏令营的体验方式。同时,不少受访者也提出公园活动要更多关注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交互,结合户外体验、自然教育、疗愈身心等主题,将公园打造为安全、友好、开放的公共社群空间。

1定  聚焦  周华杰 “慧”聚民心民力,“绘”就环城风光-8.jpg

图1您来公园最主要的目的



2定  聚焦  周华杰 “慧”聚民心民力,“绘”就环城风光-8.jpg

图2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建设的评价目标的重要性得分


3定  聚焦  周华杰 “慧”聚民心民力,“绘”就环城风光-8.jpg

图3您希望环城生态公园融合哪些主题和元素



4定  聚焦  周华杰 “慧”聚民心民力,“绘”就环城风光-8.jpg

图4您希望环城生态公园中融合哪些体育运动功能


5定  聚焦  周华杰 “慧”聚民心民力,“绘”就环城风光-8.jpg

图5您希望环城生态公园里开展何种主题活动


6定  聚焦  周华杰 “慧”聚民心民力,“绘”就环城风光-8.jpg

图6您希望环城生态公园里开展何种科普教育活动


(三)需求多元化

通过问卷统计交叉比对,发现游园频率与年龄正相关,年龄越大去公园的频率越高。其中,60岁以上受访者中,超半数调查对象表示几乎每天去公园,而25岁以下受访者中,约65%的调查对象表示很少去公园。这一方面说明中老年群体仍是公园主要服务对象,另一方面反映当前公园功能定位对年轻群体缺乏吸引力。同时,结合座谈征集各年龄层群体反馈的意见建议,也反映出不同目标人群对公园建设的不同诉求:

一是青少年热衷趣味体验。学生座谈发现青少年对空间的趣味性、可参与性要求较高,希望“环上”公园能融入音乐节、文化节、室外观影或演出等活动,以及汉服、养生等社群交流空间。问卷比对中,青年在体育运动、主题活动等方面也表现出丰富的多元性,对宠物、美食、露营、滑板等均兴趣颇高。

二是中青年亲子诉求高。26至45岁人群大多育有未成年子女,在游园目的、主题活动方面是选择家庭亲子、科普教育最多的群体,在体育运动方面也更为倾向家庭集体出行的露营活动。同时,居民座谈、老领导座谈中,不少受访者均不约而同指出后“双减”时期,希望“环上”公园可以为不同阶段的青少年儿童提供更多体育运动、自然探索、文化科普等户外活动空间。

三是老年更为传统务实。相比于年轻人,46岁以上人群对“环上”公园的功能诉求仍集中在散步、园艺、广场舞等传统活动方面。居民座谈中,不少受访者也反馈广场舞扰民的矛盾,并建议采取合理布点、化整为零、植物降噪等多种措施保障活动区与居住区动静分离。

(四)服务人性化

一是加强智慧设施应用。随着智慧公园概念的兴起,市民普遍表示希望“环上”建设可以融入丰富的信息化手段和智能化设施,综合了手机充电功能、应急报警装置、可视化展板等功能的智能休憩设施将成为环城生态公园带“新宠”。同时,部分受访者还建议公园带推出官方APP进行文化活动信息发布、便民设施导引、游玩路线推荐等。

二是完善基础服务配套。问卷统计显示在“环上”公园提供服务方面咖吧书吧、茶饮简餐的需求度最高,“环城驿”设计中公厕和垃圾桶最不可或缺。除上述最基础的服务配套外,受访者还希望“环上”公园可以适当增加遮阳避雨等休憩场所、医疗救助点、停车位、直饮水机以及充电宝雨伞租赁服务等,并建议在驿站内增设量血压、测血糖等自助服务设备,打造健康驿站设计理念。

三是彰显城市人文关怀。群众座谈中,不少受访者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建议种植设计要考虑飘絮、花粉对过敏人群的影响;公厕数量、布点及指示导引要考虑老年人需求;在公园导览、标识标牌、无障碍设施等方面也要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为保障夜间活动人群安全,受访者还建议在不影响周边居民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调亮夜跑道、部分广场区域的照明设施,延长夜间照明时间。同时,鼓励市民作为志愿者参与到“环上”公园维护管理中来,把每一个公园打造成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的重要窗口。

7定  聚焦  周华杰 “慧”聚民心民力,“绘”就环城风光-10.jpg

图7各年龄层受访人群前往公园频次百分比分布



8定  聚焦  周华杰 “慧”聚民心民力,“绘”就环城风光-10.jpg

图8各年龄层受访人群前往公园的目的


9定  聚焦  周华杰 “慧”聚民心民力,“绘”就环城风光-11.jpg

图9各年龄层希望环城生态公园融合的主题和元素分布


10定  聚焦  周华杰 “慧”聚民心民力,“绘”就环城风光-11.jpg

图10各年龄层希望环城生态公园融合的体育运动功能分布


11定  聚焦  周华杰 “慧”聚民心民力,“绘”就环城风光-11.jpg

12定  聚焦  周华杰 “慧”聚民心民力,“绘”就环城风光-11.jpg

图11各年龄层希望环城生态公园开展主题活动分布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为进一步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智慧经验转化为公园建设的有效实践,下一阶段,中心将通过以下几方面继续完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

13定  聚焦  周华杰 “慧”聚民心民力,“绘”就环城风光-13.jpg

图12您希望环城生态公园具备哪些智慧公园要素



14定  聚焦  周华杰 “慧”聚民心民力,“绘”就环城风光-13.jpg

图13您希望环城生态公园内提供何种服务


15定  聚焦  周华杰 “慧”聚民心民力,“绘”就环城风光-13.jpg

图14您希望外环绿道中的“环城驿”具备哪些服务或设施


(一)推动人民建议转化

对市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和反映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运用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进行统计分析,组织相关区绿化管理部门、公园设计单位及业内专家深入研究群众意见建议的可行性,并将可操作的意见建议反馈给相关设计单位,在具体公园建设项目中予以落实落地,使公园建设更符合群众期待、更贴近群众生活、更契合群众需求,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加强成果宣传推广

组织相关媒体平台对此次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市民“金点子”征集活动的成果进行再宣传,反映人民建议征集在“环上”公园建设中的助力和参考作用,做好优秀“金点子”的表彰转化。同时,通过组织专家评审、网络投票等多种方式对征集到的LOGO设计方案、“环城驿”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比,对获奖作品予以奖励,并于深化调整后在“环上”进行应用推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为公园建设建言献策的积极性,营造全社会参与人民建议征集的良好氛围。

(三)健全征集工作机制

群众声音是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人民建议是最接地气的真知灼见。城市公园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更需要众人事众人商,形成最大公约数。在后续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推进工作中,中心将探索建立市民提意见建议、中心搭协调平台、各区促问题解决的工作机制。原则上,在每个“环上”公园启动建设前要求区相关部门开展周边居民座谈会、专家方案评审会等,持续督促各区织密征集网络,延伸征集触角,强化互动反馈,真正让人民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城市治理的“金钥匙”,结出公园城市美好蓝图的“金果子”。


(作者:周华杰,上海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主任、副书记;严明,上海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生态公园带建设推进科科长;王雨晨,上海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杨嘉君,上海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