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增强历史自觉 砥砺奋勇前行 推进生态空间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
发布时间: 2022年03月07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文 /  汤臣栋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态环境的历程,归结为一条,就是“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2022年1月5日,汤臣栋副局长在“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全面谋划2022年绿化市容工作”务虚会上发言(陈艾迪 摄).jpg

■1月5日,汤臣栋副局长在“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全面谋划2022年绿化市容工作”务虚会上发言(陈艾迪/摄)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带给我们诸多重要的历史启示。一是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三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是坚持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和推进生态建设。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绿化市容行业要不断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创绿化市容行业发展新优势。


        一、以构建“三个城市体系、两大网络”为目标引领,持续推进生态建设

        2021年上半年,市政府先后批复了生态空间专项规划和绿化市容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以建设“生态之城”为目标,通过“公园体系、森林体系、湿地体系”和“廊道网络、绿道网络”建设,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满足市民群众的休闲需求。

        (一)全面落实年度绿地计划

今年本市全年新建绿地100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500公顷,新建绿道200公里,新增城乡各类公园120座(其中城市公园30座、口袋公园60座、乡村公园30座)。实施扫盲绿地,各区已上报扫盲绿地“十四五”实施方案,通过新建绿地、改造3000平方米以上的街头绿地(道路绿地)、单位绿化开放共享等多种方式实施一批扫盲绿地,不断提高公园绿地均等化服务水平,满足居民日常休闲需求。建设绿道网络,新建绿道200公里,以绿道网络促进城乡生态空间的互联互通,提升生态服务价值。按照本市绿道网络规划要求,审查各区骨干绿道“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五大新城骨干绿道空间布局,充分依托绕城森林、市(区)生态廊道及绿地各类生态资源形成“一区一环”,串联主要生态节点,实现重要生态景观空间的互联互通。根据上海大都市圈绿道网络行动专项,分解落实大都市圈绿道建设任务,指导跨界区域绿道的规划衔接与分期建设。推进产业园区绿化统筹平衡工作。结合产业园区绿化专项规划,加强宣贯公园城市建设要求,在绿地率统筹平衡的基础上,加大工业园区公共绿地实施力度,并优化附属绿地布局,将零散的附属绿地相对集中,提升绿化效益,推动开放共享,提升园区的环境品质。

       (二)重点推进“十四五”大绿地建设

        “十四五”期间,本市需重点扶持的大绿地项目共59个,合计约1300公顷,总投资约302.5亿元。为加快实施全市大绿地建设项目,积极对接市发改委,经多次研究制定了“十四五”重点绿化项目支持政策,明确了今年15个重点绿化项目。为抓好以上重点建设任务,首先,做到积极推进,督促项目抓紧实施。在下发年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市重大工程月报制度的工作要求,推进嘉定远香湖核心公园、闵行前湾公园、宝山美兰湖公园等15个重点绿化项目的实施。按照重点绿化项目管理办法,各区要及时上报月度进展、抽查已施工项目,局相关处室要监督指导各区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年度重点绿化项目建设。其次,强化指导,提高绿地建设质量。持续指导各区开展重点绿化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根据重点绿化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对项目设计方案进行审核,注重功能复合、“四化”提升。参与项目投资核定,按要求评估各项目投资估算,特别是水体、停车场、配套服务建筑等内容。同时,加强协调,落实市级资金保障。根据政策要求,落实好已开工项目的补贴资金核定工作;加强过程管理,掌握重点绿化项目的投资进度;主张统筹协调,对符合申请要求的项目,按相关要求拨付市级补贴资金。

      (三)加快实施“1+5”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

一是全面推进“环上”项目建设。完成沔青公园、绥德路公园、春光公园等7个环上功能提升项目建设;启动建设10个环上功能提升项目,改建新建一批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外环驿站。持续推进楔形绿地建设,加快森兰、北蔡、吴中路楔形绿地建设,新增绿地50公顷以上。着力推进环外吴淞江生态间隔带规划建设,完成相应规划方案审批,同步开展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及实施机制研究。二是大力推进环新城森林公园带规划建设,组织实施好环新城生态公园带国际方案征集工作,通过设计先行、引领理念、描绘愿景、注入功能,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加快“十四五”造林政策和新一轮林业政策研究并尽快出台,确保“十四五”期间环新城植树造林规划空间和建设任务落地实施。


2021年10月28日,汤臣栋副局长带队前往奉贤区庄行调研狗獾自然引迁项目(袁晓摄).jpg

■2021年10月28日,汤臣栋副局长带队前往奉贤区庄行调研狗獾自然引迁项目(袁晓/摄)


      (四)统筹推进重点地区湿地修复和自然保护地建设

聚焦长江口、杭州湾北岸和黄浦江上游生态敏感区,加大长江口湿地淤积趋势研究成果运用,推动开展保滩促淤等重大湿地恢复工程,促进新生湿地培育和巩固。加快推进九段沙互花米草治理和崇明东滩保护区白头鹤栖息地优化工程施工,启动北八滧外侧区域互花米草治理前期研究,推动实施崇明北湖(东)林湿复合项目。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修复,稳定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布局成果,结合新一轮林业三年政策实施,组织项目筛选和方案编制,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二、以着力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为目标,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湿垃圾末端处置设施建设

        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年底前全面完成“十三五”环卫末端设施项目的建设任务,实现全市垃圾焚烧能力达到29000吨/日、湿垃圾集中处理能力达到7180吨/日的目标;另一方面,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上海目前还存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力不足、资源化利用水平低和工程渣土消纳资源严重紧缺等短板问题,必须严格按照全市固废设施建设优化补强的要求,抓紧启动新一轮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提升本市湿垃圾处理能力以及资源化利用水平,努力落实一批工程渣土消纳场所,满足市重大工程渣土消纳需求。

        持续推进垃圾末端设施建设。相关区应着力加强项目建设推进力度,紧盯任务目标,强化施工组织,确保“十三五”延续项目按期建成投产。积极谋划新一轮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工作,各区要认真总结上一轮设施建设运营经验,以全生命周期的视角看待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要立足于湿垃圾全量资源化利用的目标,通过吸收引进先进处理工艺、调动社会企业参与积极性、主动拓展上下游产业链等方式,在综合论证各类工艺优劣的基础上,“优中选优”,确保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同时按照“早建成、早受益”的原则,各区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快推进项目规划立项等前期工作,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再建成7座高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尽早实现本市生活垃圾高水平分类处理利用目标。

        抓紧落实区级环卫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各区已基本建成了环卫末端设施体系,但对照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目标,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市两网融合体系、环卫停车场、建筑垃圾中转站、道班房等小型设施缺口较大,现有设施也普遍存在分布散、用地不固定等问题。各区要按照全局谋划的思路,统筹考虑绿化市容行业整体发展,整合资源,鼓励以土地复合利用的方式,结合大型绿地等地下空间开发落实一批环卫设施;同时随着湿垃圾和建筑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陆续投产,部分湿垃圾分散设施、建筑垃圾中转站等设施亟待转型,各区要充分盘活这些资源,不应一刀切予以关停或取消,要通过本市循环利用企业支持政策尽量予以保留,并结合区级环卫设施专项规划,予以功能调整和固化,以支持其他环卫设施建设。

        积极开辟工程渣土消纳场所。目前南汇东滩N1库区市级消纳卸点资源即将用尽,各郊区也普遍反映渣土消纳资源紧缺。要解决这一问题,各区应站在全市一盘棋的角度,在“十四五”造林、绿地建设等空间深挖潜力,浦东、奉贤、金山、崇明等沿江沿海的区要研究利用已圈围标高较低的地块消纳渣土的可行性,通过适当提升场地标高的方式,统筹考虑区内和全市的渣土出路问题。同时,各区应加强出土工地与消纳资源的动态平衡机制,设置渣土临时中转储存场所,解决渣土产生和回填需求时间上不匹配的问题,缓解消纳资源紧张的矛盾。


2022年1月19日,汤臣栋副局长赴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开展专项工作调研 (朱晓琳摄).jpg

■1月19日,汤臣栋副局长赴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开展专项工作调研 (朱晓琳/摄)


        三、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野生动植物、湿地和自然保护地高水平保护和治理

        强化制度建设,规范野生动物管理。加快推进《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及地方重点名录等配套制度出台,进一步夯实本市野生动物保护法制基础。围绕野生动物经营利用重点企业和人工繁育单位,强化批后监管,建立信用制度,进一步规范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行政许可审批。推进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深化改革,进一步做实秘书处,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发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加大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培训指导和监督管理,压实定点收容救护单位职责,健全收容、救护、处置等全流程管理。引入社会力量,优化布局区级临时收容救护站点。

        加强监测体系建设,维护城市生态安全。针对野生动物进城问题,加强调查监测和科普宣传,逐步摸清以貉为代表的城市动物数量、分布和携带病毒情况。结合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要求,加强对各监测台站的指导和考核管理,落实《上海市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考核办法》,持续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做好野生动物资源监测工作,加强对现有100余处监测样点、样线的管理评估工作,优化调整监测线路和方式,定期发布野生动物监测信息。精心组织开展绿地、林地、湿地和自然保护地内外来入侵动植物、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全面掌握致害风险,及时研究处置方案。持续推进林草生态综合监测工作,开展湿地数据年度更新,及时掌握湿地资源变化动态。开展滨海湿地调查,促进湿地专项调查数据和三调数据融合,协调形成自然资源一张图管理。加强与本市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重要湿地区域布设定位监测站点,合理布设监测样点,推进湿地样地监测和国际重要湿地生态功能评价,开展湿地碳汇评估及收益实现机制研究。指导崇明、青浦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以湿地保护新成效助力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

        推进湿地资源委托代理改革试点,压实湿地管护责任。落实《湿地保护法》立法精神,围绕保障湿地面积不减少,保护生物多样性,履行国际湿地公约的总体目标,扎实推进湿地资源委托代理改革试点。明确界定湿地概念,划清湿地与水资源、海洋资源等的界限;全面划定湿地范围,开展湿地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落实湿地所有者职责代理履行主体;探索本市各级重要湿地保护管理中央和本市职责划分;探索湿地所有者权益实现机制,研究建立以湿地银行为载体,湿地有偿使用、占补平衡为核心的处置配置规则。加强《湿地保护法》普法宣传,促进社会形成共识,保护上海“湿地之城”。

        推动改革落地,建立上海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落实本市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落地,发布勘界报告,指导各自然保护地统一勘界立标。探索制定市级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办法,明确自然保护地新建、晋升、调整以及规划审批等要求和路径,开展北湖湿地公园总规编制和资源本底调查。研究建立统一的调查监测体系。持续推进崇明东滩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继续深化长江口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研究。逐步理顺金山三岛保护区、海湾森林公园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贯彻落实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实施办法,强化保护地监督管理,杜绝违法违规占用保护地行为,促进保护地规范发展。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和装备,促进自然资源调查、巡护和监测等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转型。


        (作者: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原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