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公共空间休憩座椅如何设置 长宁区发布全市首个专项导则
发布时间: 2022年06月17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文/谢艳平  


       随着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和理念深入,公共休憩座椅已经成为城市家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民城市”理念具化到街区精细化管理中的生动实践。去年底,作为全市第一个专门探讨“公共座椅”的专项导则,《长宁区公共空间休憩座椅设置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正式对外发布。

       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使公共休憩座椅展现功能性、美观性、安全性、适配性、艺术性,展现街区风貌与文化,创造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媒介,是新时期城市建设需要探讨的问题。对此,《导则》明确了长宁区公共空间座椅的理念与导向、总体建设原则,并对公共休憩座椅的设置要求、设置方式和设计形式,给出了具体指导性意见。


1网刊补图片.jpg

■苏州河边的休憩座位



2网刊补图片.jpg

■路边倚墙的休憩座位


      在城市开发接近饱和的背景下,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设置座椅,考验建设者的智慧。《导则》结合城市更新,提出了多类型的设置方案,分别是:与现有绿化带设施结合、与滨水空间设置结合、与口袋广场/绿地空间结合、与围墙结合、与现有设施结合,利用现有高差条件、利用建筑退界空间等,并逐一提供了示意图。

5网刊补图片2.jpg



3网刊补图片3.jpg


4网刊补图片3.jpg


      其中,苏州河长宁段的波浪形座椅,其波浪的造型既增加了围栏的动感,也可提供市民小坐休憩,在有限的空间中实现了美观和功能相统一。

      再如,在小区的门卫室、沿街的宣传文化长廊,利用围墙的前后凹凸差设置座椅,这些案例都为城市公共空间座椅的设置提供了启示。

      此外,《导则》提出座椅设置要与周边场所环境相协调。《导则》将座椅分为标准型和特色型,针对历史风貌街区、交通型街道、生活服务街道、滨水等公共空间不同的类型,提出了标准型座椅和特色型座椅的配置比例建议。例如,在以交通功能为主的道路,标准型座椅和特色型座椅的配置比例为9:1,而在景观风貌型街道和滨水空间等场所,标准型座椅和特色型座椅的配置比例可达到5:5。在设置密度、最小宽度要求方面,针对商业道路、生活服务道路、景观休闲道路、交通型道路、综合性道路,以及休闲步道涉及的公共开放空间,分别给出相应的设置建议。

      在设置形式方面,《导则》提出“全年龄友好”的指导性意见,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对青少年(小学至高中)、老年人适合的座椅作出相关指导性要求,从设计、材料、施工、后期维护等四个维度提出安全性的措施指引。《导则》还提出,在座椅设置时可附加一部分桌子、轮椅、婴儿车位置、自行车位置、拴狗绳等附属设施,以及夜间照明、无线网、充电等智能设备设施,在细节处体现人文关怀。

      在设置彩色方面,《导则》提出将座椅分为三个色彩系统:现代色、风貌色、自然色,可根据场所环境风格因地制宜选择。关于座椅材质,强调应该具有环保性、耐用性,兼顾美观度、舒适感和性价比,并列举了不同场所的材质选择。休憩座椅建设完成后,如何保持面貌的干净整洁和常态长效,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对此,《导则》提出要建立完善的管养体系:坚持谁设置谁管养的原则,街镇、园区及相关权属单位作为座椅管理养护的托底单位,同时用好数字化平台,将座椅管养纳入“一网统管”平台,形成日常管理维护、清洁,破损上报,维修销项的管理闭环。注重发动社会力量共同管养,充分发动企业、团体、个人认建认养,提升公众的参与度。

      下一步,长宁区绿化市容局将根据《导则》指引,继续落实《长宁区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在打造苏河空间——可慢慢阅读的风景线、新华社区——可“坐下品味”的整街区基础上,结合“美丽街区”创建、“申字形”高架沿线、15分钟美好社区生活圈等工作,推动公共座椅的共建共治共享,进一步体现长宁国际精品城区的气质特色,彰显精细管理下的人文关怀。


      (作者:长宁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

      (本文由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