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上海公园轶事
发布时间: 2022年06月17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文/王焘  


       黄浦公园

       上海开埠以后,英国领事馆设在李家庄,按现在的位置对照,在外白渡桥南堍偏西的地方。早在1862年(清同治元年),外国人的体育运动基金会就提出把领事馆对面一片滩地建成公园,供他们享用。

       黄浦江苏州河交汇处有一片不在英租界范围内的滩地。1864年,英国领事馆没有经过中国当局的允许,擅自搞起了建园工程,面积30亩4分,其位置相当于现在黄浦公园的南部。

       1868年6月,即黄浦公园建成开放前一个月,英国领事匆匆地向清政府道台衙门发了一封快信,提出申请,要求发给地契并得到免缴土地税的优惠。上海道台收到英国领事的信以后,顺水推舟自我解嘲作了如下批复:“这块地虽由外国人出资填土加高,其主权仍为中国所有,理应收取地租。但此地位于英国领事馆门前,其目的是为了辟建娱乐场地,其中仅建一座凉亭没有其他为谋利而建的建筑,因此每年的地租可以酌免,但不允许外国商人在这块土地上以营利为目的建造任何房屋,如果违反上述规定,则将土地立即收回,注销土地证明,并按有关条例处理。”据此,英国租界当局不但拿到了土地,而且获得了免缴土地税的优惠。黄浦公园于1868年8月8日建成对外国人开放。

       从1883年到1921年,英租界在已建公园的北侧,开始了又一次填滩造地工程。前后3次在这个三角地带上共扩大面积10亩。此后外白渡桥建成,由于桥堍的道路拓宽,公园西侧割让出一块长形土地,约10亩左右,一进一出公园面积仍然是30亩左右,一直保持到现在。


45.jpg

 ■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黄浦公园(姜锡祥/摄)


       中山公园小平房

       中山公园北部偏西的地方,留存着一幢近百年的小平房,不为人注意,却有一段故事。

1927年,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尤其是1927年1月5日,武汉人民赶走英国巡捕占领了英国租界,震撼了上海英租界当局。1927年2月21日,英国驻上海领事写信给租界工部局,提出“希望能在兆丰公园(即现中山公园)建一英军兵营。”租界工部局立即复信给领事馆:“同意在兆丰公园建设英军驻防营地。”

       于是,英国人在公园里建起了5幢营房,并且用竹笆围了起来。1927年10月27日,英国驻军北方总司令曾写信给租界工部局总办说:坐落在兆丰公园的兵营已完工,派兵每小时巡逻一次,以防不法之徒进入篱笆内。20世纪40年代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军撤出兵营,营房陆续拆除,只剩下现在这一幢。


46.jpg

■中山公园(姜锡祥/摄)


       霍山公园

       霍山公园初建时叫斯塔得利公园(STUDLEY PARK),是一座面积只有五亩半的小公园,地处提篮桥地区。租界时期那里聚居着许多外国侨民。为了让外国人的孩子有一个玩耍的场所,一个名叫罗克多·麦克唐纳的外国人联名多人写信给租界当局,要求把附近一块土地买下来造一座儿童公园,后因地价要价太高,此事就此搁置。1917年5月,工部局以规银18800两买下这块土地,同时开工建园,于1917年8月建成开放。因为门前的道路曾名为霍山路,所以也称霍山公园。

       这座小小的公园一开放就规定:“供外国人专用”,把中国人拒之门外。直到1931年8月3日,当地居民经过多次和工部局交涉才允许:“华人孩子在成人带领下可以进园游玩”。

       霍山公园曾有一段特别值得纪念的往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遭到纳粹大屠杀,有2万多名犹太难民来到上海。虹口区的霍山路、长阳路、舟山路一带成为犹太难民集中居住的地方,霍山公园成为犹太难民的聚集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以后,德国纳粹曾派盖世太保来上海,向日本占领当局提出要屠杀在上海避难的犹太人,实行“上海最后解决方案”。由于他们之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日本人遂在虹口区建立一个犹太人隔离区,把逃亡上海的犹太人都集中在这里。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虹口区人民政府于1994年4月在霍山公园里建了一座“犹太难民来沪避难纪念碑”。这些年来,许多犹太人纷纷到这里,回忆那段苦难的岁月,感谢上海人民在他们遭到危难的时候伸出的援助之手。


47.jpg

■霍山公园(姜锡祥/摄)


       长风公园

       长风公园的原址是苏州河的一处老河湾。1930年,老河湾南段东侧来了一个俄国人,名叫古鲁勒夫,租赁了一片土地。凭借大片水面和自然环境,略加整修,办起了一座休闲园地,取名丽娃丽妲。据说这个名字取自一部美国电影。白天撑起遮阳彩伞,入夜开启彩灯,供应西式餐饮茶点,并且办起了露天舞会和天然泳池,吸引了许多中西客人,热闹一时。直到1937年 “八·一三”事变,日本侵略军入侵上海,这座休闲园地毁于战火,不复存在。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上海市绿地发展规划,沪西地区应建一座公园。经勘察,位于普陀区的老河湾地区有大片的天然水面,自然风光优美,是沪西地区建设公园的首选地址,遂决定在这里建造一座公园。1957年4月,在部分土地上开始了简单的建园工程,并于1958年7月1日试开放。

这座公园的建设特点是大搞群众绿化运动。普陀区党政领导干部带头参加义务劳动,每天有数以千计的干部、工人、学生、家庭妇女,甚至和尚、尼姑也参加进来,先后有27万多人次参加了义务劳动。1959年10月1日,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在当时上海市区范围内,这里有最大的湖、最高的山。

       这座公园筹建时曾取名为沪西公园,后因湖光山色优美又改名为碧萝湖公园。公园开放时,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魏文伯有感于轰轰烈烈的建园过程,提出取《宋书·宗悫传》中“乘长风破万里浪”句之意将园名改为长风公园。又取毛泽东《送瘟神》诗中“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句,将人工开挖的湖定名为“银锄湖”,人工堆起的山定名为“铁臂山”。三个响亮的名字更加振奋了人民群众和园林职工的精神。

   

      复兴岛公园

      复兴岛原来是杨浦区江边一个名叫周家嘴角的浅滩。1926年,上海浚浦局在这里吹泥堆滩,才一步一步形成了一块陆地。此后又把疏浚黄浦江的828万立方米泥土堆积在这里,形成了南北长3公里东西阔400米的小岛。南端有定海桥、北端有内江路桥与市区相连。

小岛形成后,浚浦局在这里建造了一座浚浦局体育会,其中有一幢设备完好的花园别墅,供高级职员休闲度假之用。1937年,“八·一三”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全岛,并将此划为“禁区”,改名为定海岛。1945年,日本投降后,此岛改名为复兴岛。上海解放后交给港务局使用。1951年,上海港务局向上海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议,把这座花园改建为公园对市民开放。经园林部门加以整修后,复兴岛公园在1951年5月28日正式对市民开放。

      在花园北部有一幢宽敞的洋房,室内装潢考究、设备齐全、环境优美。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面对即将覆灭的残局,1949年4月26日上午,蒋介石乘坐“太康号”军舰驶进吴淞口,下午1时在复兴岛靠岸,就住在上述洋房里。4月27日,蒋介石专门召集在上海的黄埔军校学生训话。直到1949年5月7日,蒋介石和他的儿子蒋经国乘坐“江静轮”于清晨6时驶离复兴岛。这里成为蒋介石逃离大陆在上海的最后一个落脚点。


48.jpg

■复兴岛公园(王家骏/摄)


      古猗园缺角亭

      南翔古猗园里有一座缺角亭,又名补阙亭。这座亭子表达了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吞了我国东北三省。次年,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上海的“一·二八”事变。3月3日,日本侵略军进犯南翔古镇并且曾驻扎在古猗园,给这座古老的园林留下一片残垣断壁。

此后,当地爱国爱乡人士60多人发起成立了古猗园整理委员会,并募集银元6000多元用来修复古猗园。为了不忘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沉痛历史,于1934年4月建造了这座经过精心设计的四角亭,这座新建的亭子独缺东北一角,表达了不忘国耻的民族气节。

1946年,当地政府拟将古猗园作为公园对外开放,曾进行过修缮。建国后为了弘扬民族精神,于1973年重新翻建了缺角亭,铭匾由书法名家胡问遂先生题写。

    

      人民公园

      位于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公园和人民广场是在原来跑马场的旧址上建设起来的,是镶嵌在市中心的一块璀璨的绿宝石。

      上海开埠以后租界里的外国侨民越来越多,为了满足他们休闲娱乐之需,曾先后三次拆建跑马场。上海解放以后,这片黄金之地应该怎么用,人民群众都很关心。这时跑马厅的英国老板提出要在跑马场这片土地上造100间房子自用。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于1950年3月6日批示:“跑马厅原址在本市建成区规划圈内,早已规定为绿地范围,虽属英国外侨产业,亦不应建房出租以免影响市政规划。”陈毅市长具有远见卓识的批示,为上海市中心区保留下了一块璀璨的绿色宝石,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历史意义。就在这一年的8月27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收回跑马厅产权,这片被帝国主义盘踞了一个世纪的土地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9月7日,陈毅市长宣布:跑马厅这片土地南部建人民广场,北部改建为人民公园。这个决定轰动了全上海。9月8日首先举行了人民广场开工典礼,这一天下起倾盆大雨,2000多名团员、青年冒雨参加义务劳动。在市政工人和义务劳动者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了20多天就开通了贯穿东西的人民大道。


49.jpg

■人民公园(姜锡祥/摄)


      1952年6月3日,人民公园建设正式开工,参加施工的园林工人和市政工人以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的姿态投入工作。开工不久遇到梅雨季节,雨日达29天,之后又遇到三次台风袭击,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顶风冒雨,终于在当年的9月25日,国庆节以前全面完工,前后仅用了85天时间。

1952年10月1日国庆3周年的时候,人民公园宣布开放。全市人民扬眉吐气欢欣鼓舞,扶老携幼都想来踏一踏回到自己手中的土地。当时人民政府采取了分期分批接待的办法,10月1日到25日发预约参观券,按照券上规定的日期和时间前来游览。26日起免费开放,第一天游客达407063人,27日为166059人,28日为118321人,29日为130018人。开放的前4天共接待游客821461人。这次自发的游园活动,实际上是上海人民欢呼翻身解放的庆典。

     

       (作者:原上海市园林管理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