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科学建设具有上海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发布时间: 2022年06月17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文 / 薛 程  董大正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2021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建成具有上海特色的体系完备、管理科学、利用规范、保护有效、参与有序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一总体目标,为新时期上海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上海坐拥长江入海口这一重要战略生态空间,又是一座人口达2400万的国际化大都市;既要确保重要和脆弱的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也要满足人民对更优质生态环境的需求。这对构建上海市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实施意见》提出通过“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支撑”来实现“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思想,“科学”是贯穿其中的核心。从科学和规范的标准来看,上海市自然保护地体系目前仍然存在如下三方面挑战。


105.jpg

■崇明东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袁晓/摄)


      第一,定位有待明晰。当前上海各自然保护地尚在继续延续既有的、较为成熟的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管理模式,管理目标单一、服务对象有限,尚无法达到《实施意见》对自然保护地的使命和功能定位的要求。

      第二,能力尚需提升。基于以往的管理模式,自然保护区注重生态系统和物种的保护管理,而在服务市民方面缺少足够的硬软件条件;自然公园拥有较完善的服务设施和队伍,但缺乏专业的保护力量。总体上各个保护地都不同程度地缺少具有保护专业技能的人员,也缺少针对上海特点的标准、导则等管理工具。

      第三,监测亟待完善。长期以来,受技术、人力、财力等条件限制,上海以往对于许多生态系统指标的监测工作难以在空间和时间上同时实现较高的覆盖率。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组织机制,由不同行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分头开展的众多监测调查项目中所获得资料数据往往缺乏交流,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在许多相关建设管理的决策时难以提升针对性和客观性。

      2021年,上海市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作为一家以自然保护为主题的研究机构,中心将秉持科学精神,以脚踏实地的工作方式,填补理论、技术和数据的空白,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针对上述主要挑战,研究中心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支撑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对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应体现出强有力的引领作用。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逐渐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在这些国家层面的规划下,上海陆续研究制定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以及《上海市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完成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积极推动《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等相关地方性法规的修订。研究中心将基于这些工作,围绕上海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这一主旨,深化对“上海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理解,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梳理阻碍发展的短板和障碍,对标国内外的先进成功经验,整合上海各方优势资源,进一步开展自然保护地发展战略、专项规划和政策法规前期研究。例如通过开展自然保护地空间规划研究,找出上海关键的保护空缺区域。最终形成地方性政策法规、空间布局和发展规划等方案建议,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06.jpg

■金山三岛自然保护区(薄顺奇/摄)


      第二,规范管理实践。管理是将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目标落到实处的主要途径。相比于普通的行政管理,对自然保护地的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跨学科性、应用性。尤其在新要求下,自然保护地管理需要考虑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保护地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还要放眼保护地与周边的社区、与本市的其他保护地、与流域和迁飞路径中存在生态学联系的保护地的相互关系。基于这些需求,研究中心将开展自然保护地基础理论、管理技术和评估体系研究。以广泛引用与国际自然保护工作中的适应性管理理念为框架,针对设定保护目标、制定保护策略、开展保护行动、评估保护成效等分别开展研究和试点工作。例如通过开展保护行动规划导则编制,帮助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有针对性地制定近中期的保护策略和行动。最终形成标准化的导则、操作手册和培训课程等产品,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人员能力,规范管理实践,保障管理成效。


107.jpg

■佘山国家森林公园(袁晓/摄)


      第三,完善监测体系。调查监测是掌握自然保护地内生态系统动态一手资料的主要途径。这些反映生态系统各方面状况和变化的资料,是开展保护规划、制定保护策略、评估保护成效的重要依据。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先进传感器等领域技术的发展,以往许多费时费力甚至难以实现的监测项目都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基于上述情况,研究中心将开展自然保护地调查监测、价值评估和台站网络建设,通过卫星遥感、实地观测等手段,系统地收集整理自然保护地内生态系统现状及其动态的一手数据,同时协调已有的环境、气象、水文水质、海洋等监测站点的数据,依托现代信息化手段,建成我市自然保护地调查监测大数据平台和野外定位监测台站网络,提供自然保护地生物、环境、功能健康评价等信息服务。

      建设有上海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需要久久为功、接续奋斗,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野保研究中心将做好自然保护地领域的专业智库,为建设上海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添砖加瓦!


   (作者:薛程 上海市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董大正 上海市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湿地研究部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