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上海的动物园简史
发布时间: 2022年09月16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文/王焘


       观赏戏耍动物是很多人的喜好,很早以前就有了带着猴、狗、蛇各类小动物走街串巷耍“猴狲出把戏”的江湖艺人,有的茶楼酒肆在门前豢养动物用来招揽顾客。

       在上海也曾出现过集中展出动物的场所,用栅栏围起一片场地,门前挂一块大布幔,上面彩画了狮、虎、熊、豹各种动物,还有人在门前大声吆喝招徕观众,花几个小钱就可以进去参观,他们也自称为“动物园”。有记载的如:南京路新昌路口的同法动物园、豫园路的顺利动物园、豫园商场内的中华动物园等。这些所谓的“动物园”,在20世纪60年代都已消失,有的停业,有的迁往外地。

       上海最早的动物园是由中国人创办的。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候补知府卓乎吾以招股方式成立了大花园公司,兴建了一座具有中西风格的大园林,曾购买外国有名的车利尼马戏团的虎、豹、狮、犀牛、大象、蟒蛇、巨猴等动物对外展出,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动物园。据考证,该园位于沪东殷翔港附近,即今杨树浦路腾越路口,后来这里建成一家棉纺厂。清光绪十五年八月初七(1889年9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门票价格为小洋一角。当时这是上海独一无二的动物园,开放初期曾轰动一时。但是因为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红火了一阵后游客日渐稀少,再加之经营不善,三年后就关门倒闭了。


西郊公园竹大门(刘海斌供图).jpg

■西郊公园竹大门


       1923年5月,市政当局在南市老城厢尚文路办起了一座市立公共校园,是专为青少年学生进行生物教学而设的室外课堂。园内有粮棉、蔬菜、果树、花卉和动物五个分区。其中动物区内容最为丰富,除家畜家禽以外,还收集展览了虎、豹和许多观赏动物,可供游人参观游览。虽然没有挂动物园的招牌,实际却是一家对外开放的专业动物园。

       1931年10月,在老城厢文庙对面筹备建设上海市立动物园,占地面积10多亩。1932年8月动工,1933年6月16日竣工,当年8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每张门票铜元六枚。这是上海正式挂牌的第一座动物园。展出珍禽猛兽100多种,据记载,1935年10月曾展出巨鲸标本,10月15日展出一头大象,都在市民中引起轰动。这一年游客量达到100万人次。

       好景不长,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发动了“八·一三”事变,对“华界”狂轰滥炸。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我国同胞受尽苦难。位于老城厢的上海市立动物园豢养着毒蛇猛兽,为了防备它们在战火中逃出来伤害百姓,当时的市政当局与法租界协商,将动物寄养到顾家宅公园(今复兴公园)。 1937年11月2日,法租界公董局接收了这批动物,在原有动物展出的基础上,建设动物笼舍,于1938年6月23日作为动物园对外开放,并且出售门票。这就是复兴公园曾经有一座小型动物园的来历。

       原来位于老城厢的上海市立动物园在日本侵略军的摧残之下彻底被毁。这就是上海“华界”里的动物园由兴建到消失的一段历史。


虹桥杓球俱乐部启事(刘海斌供图).jpg

■虹桥杓球俱乐部启事


       公共租界里建造动物园,有一段很长的酝酿过程。早在1914年兴建兆丰公园的时候,其中就有建造动物园的打算,但是没有实现,只有零星地收养动物。1910年8月3日,工部局花60元买进一对澳大利亚黑天鹅,放养在虹口游乐场(今鲁迅公园)的池塘里。那时虹口游乐场是一座专供外国人享用的文体活动场所。1915年8月16日从一个苏格兰人那里买了一头五个月的小豹,也都养在虹口游乐场里。从公共租界的年报里查到关于建造动物园的记载:在兆丰公园西北角近梵皇渡路及苏州河的地方,于1921年8月2日动工兴建动物园,首先建了鸟类、猴子及小动物笼舍,于1922年8月7日建成开放,门票价格每人一角。“华界”动物园被毁后,这里成了当年上海唯一的一座动物园。据1924年的资料记载,全年成年游客9657人次,儿童11680人次。

       这座动物园开放后第三天,于1922年8月10日,工部局公布了《动物园暂行管理章程》,其中对中国人作出歧视的规定:动物园每天对外国人开放,但中国人只准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去游览,还规定衣服不整齐者不得入内。

       建国以前在上海只有中山公园和复兴公园里各附有一座很小的动物园,已残破不堪,展出动物也寥寥无几。上海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了维修,增加了展出动物。在中山公园动物园还增建了一座小型水族馆。

       上海动物园是在解放后新建的西郊公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片土地的来源有段曲折的过程。早在1900年(清光绪26年),租界当局利用“越界筑路”的特权,在今程家桥地区租地近20亩,办起老裕泰马房,养马多匹,成为专供外国人骑马娱乐的场所。此后面积逐步扩大。到1914年改建为占地150亩的高尔夫球场,成立了英国人的高尔夫俱乐部和虹桥杓球总会。到1930年面积已经扩大到416亩,不准中国人入内,成为“国中之国”。这片土地被外国人盘踞了50多年,1953年被人民政府依法收回。

       针对这块土地的使用,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曾说:“以后看情况要逐步建设为动物园。”

       当时正处在建国初期,财力有限,为了尽快让市民享用到这片土地,进行了园林建设,一切建筑都用竹木结构,造价省、施工快、效果好。日夜开工,终于赶在1954年5月25日上海解放5周年时对外开放,定名为“西郊公园”。当时在上海引起很大轰动,第一天游客达到15万人,开放之初的游客量日均也在3万人以上。程家桥一带交通堵塞,不得不停止开放15天,改善管理和增加交通设施。这是公园管理工作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火爆场面。


大象南娇从西双版纳启程(刘海斌供图).jpg

■大象“南娇”从西双版纳启程


象宫——第一个动物展区(刘海斌供图).jpg

■象宫


       1954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同胞献给毛主席一头名叫“南娇”的大象。同年6月,国务院决定把这头大象交给上海饲养展出。上海市派动物专家陈克立等6人到云南去接运这位“贵宾”。当时交通不便,尤其是过河、过桥更加困难,接运人员历尽艰辛,费时7个月才将“南娇”运回上海,沿途收集的许多珍稀动物也一并带回上海。

       为了安排“南娇”的饲养和展出场所,在当时的西郊公园里建造了象房,一度被称作“象宫”。在象房周围布置了占地约60亩的动物展区。同时把中山公园和复兴公园两座动物园的动物合并在这里,走出了西郊公园改建为动物园的第一步。在集中力量修建上海动物园的同时,为了方便沪东地区群众,尤其是儿童们观赏动物的需求,在20世纪60年代新建的浦东公园、和平公园、杨浦公园都建有“动物角”,展出部分动物。西郊公园经过20多年的建设,增加了展出动物品种,积累了饲养、管理经验,提高了科学技术水平。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从1980年元旦起,将原来的西郊公园正式命名为上海动物园。

       1995年,在浦东修建了大型的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野生动物园,并于当年11月18日对外开放。

       至此,上海已建成类型齐全、技术领先、设施完备的动物园,不仅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休闲观光场所,同时也发挥收集保存动物品种、科学研究、普及科普知识的功能。


       作者:原上海市园林管理局副局长

       本文供图/刘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