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从古猗园谈古典园林的守护和修缮(上)
发布时间: 2022年09月16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文/孙佳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隋唐兴盛,明清成熟,以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作为主要园林形态。古猗园作为其中环太湖流域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拥有众多特色景区,包括猗园、花香仙苑、曲溪鹤影、幽篁烟月等,园内的砖雕、泥塑、铺地、建筑等,无不体现着其古朴素雅的园艺风格。本文以加强古园的保护管理为基础,探讨如何传承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对古园进行时空再造,营造具有文化内涵,契合审美需求,又兼顾经济效应的园林景观,以此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沪上园林建设做出贡献。


16园内叠山景象.jpg

■古猗园内叠山景象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经历由萌芽、成长趋向兴旺、繁荣的漫长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而在这些不同风格的园林中,古典园林拥有着独特的个性。一是园林蕴含诗画情趣,作为时空综合的艺术,园林的创作将时间艺术的诗和空间艺术的画巧妙融合,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南方园林的造林技法上,通过不同的造景技法和文化因素将江南文人特质及精神都融合在园林的创作中;二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以园中山水植被为原始要素,有意识地进行改造、调整、加工,以砖雕、泥塑、铺地来配合园内的建筑及自然背景,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三是自然美和建筑美的融合,将古典园林中山、水、花木三者有机组织的自然美及建筑美进行融合,达到山水在空间遥相呼应的效果,配合厅堂陈设,营造古典园林的文化空间。

在延续传统园林艺术的基础上,古园通过展览、论坛等形式深化其文化内涵,坐享美景资源的同时,对园内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园林造景加以深入研究和讨论,开展保护修复工作,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升中国古典园林。


        一、萌芽繁盛的古典园林

       古代私家园林中,独具特色的江南园林名闻遐迩,其造景艺术中的山水结合、移步换景等手法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脉络,在哲学、科技、诗文、绘画等众多文化形态下推进了园林的发展。

       我国古代园林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至商代。当时的园林作为给帝王享乐的建筑,以苑的形式出现,选择山林区域放养野兽。先秦至汉,儒学获得正统地位,园林更多出现了囿、圃、园、苑的形式,秦阿房宫和汉卫林苑即是典型代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开始兴盛,豪门士族为主的私家园林也得以出现。隋唐时期,随着帝国的统一和时代的兴盛,园林发展进入繁盛期。

       两宋至清初,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小农经济和商业经济稳步发展繁荣,园林在兴盛的基础上进取创新,完全成熟,古猗园就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明代嘉靖年间,徽籍闵姓始建该园,初名“借园”。1明代万历后期,借园主人闵尚廉之子闵士籍,取《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之意改建借园,也是适应了彼时进取创新的园林建造之意。清代乾隆年间,洞庭山人叶锦购得后大兴土木,更名为“古猗园”,园基扩大,兴建梅花厅、嘉树亭、荷风竹露亭、绘月廊、柳带轩、春藻堂、清磬山房、坐花斋、听雨轩、药栏、壶春、翠霭楼、岭香阁、蝶庵、拙逸等建筑。2

       至此,古园的规模扩大到了一定程度,体现着江南私家园林的兴盛,古典园林也真正进入了时代的记忆。


15园内叠山景象.jpg

■园内叠山景象


       二、传承发展的文人园林

       继繁盛期后,乾隆五十三年,地方人士募捐购置古猗园作为州城隍庙的灵苑;同治至光绪年间,园内又增建厅、堂、庵院,开设酒楼茶肆,作为祀神集议和游览休闲的场所。经“一二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日寇的侵占和轰炸使得园内建筑被毁。新中国成立后,古猗园历经多次改扩建,经多次修缮,重建逸野堂、鸳鸯厅、藕香榭、小罗浮,鹤守轩等建筑。为恢复繁盛期古园的风貌,传承文人园林,2009年经过园区改造和东扩建设,古猗园面积达到百余亩,形成了现有的猗园、花香仙苑、曲溪鹤影、幽篁烟月四大景区,在延续江南古典园林特征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发挥园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历史上,古代文人与江南园林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文人园林起始于唐代,由于山水文学日益繁荣,柳宗元、白居易等一大批文人热衷于将自然山水之景搬进建造的园林之中。宋代开始逐渐构成文人主政的政治体制,文人园林日趋成熟,成为私家造园活动的主流。明代和清初,文人园林作为两宋的承传而继续发展,私家园林建设盛行。在江南、北京这样一些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达到了极盛之局面。文人园林风格一时成为社会上品评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此时文人画进入明代也已经完全成熟,并且占据着画坛的主要地位。其“诗、书、画”三绝结合园林造景艺术,便呈现出一般所谓的“书卷气”和“雅逸”,即包含着隐逸情调的雅趣,也就是相对于代表市民文化趣味的“市井气”和“流俗”而言的一种艺术格调。


12不可无竹居.jpg

■不可无竹居


       江南地区为文人画的发祥地和大本营,“三绝”的文人画家辈出,他们生活富裕却淡于仕途官场,作品主要描绘江南风光和文人游于山池园林之雅兴,抒写宁静清寂之情怀,又兼有诗书画的三位一体。画坛的这种主流格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造园活动的趋向。士流园林更多地追求“书卷气”和“雅逸”来满足园主人企图摆脱礼教束缚、返璞归真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他们不满现状、不合流俗的隐逸思想。

       此时的文人、画家对私家园林的影响逐步提升,文人的“雅逸”成为园林从总体规划到细部处理的最高指导原则。画家直接参与造园的比过去更为普遍,个别甚至成为专业造园家。古猗园则在明代万历年间由嘉定竹刻“三朱”之一的朱三松进行设计督造。造园工匠亦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其中涌现出一大批知名的造园家。私家园林的创作,相应出现三大变化,并在古猗园中也得以体现:

       第一,除了以往的全景山水缩移摹拟之外,园林中出现以山水局部来象征山水整体的写意创作方法。明末工匠出身的造园家张南垣所倡导的叠山流派,是写意山水园的意匠典型。古猗园中所应用的叠山景象以传统的缩移叠造假山的方式模拟真山整体,体现了叠山“堆垛峰峦,拗折涧壑”的特点。园内建筑物大多倚水而筑,因水成趣。湖内盛开的荷花,配合山水、建筑相映成趣,体现了江南私家园林的文人意趣,营造了风景式园林的氛围。

       第二,匾额、对联等在园林中普遍使用,园林艺术比以往更密切地融冶诗文、绘画趣味,赋予园林本身以更浓郁的诗情画意。古猗园建设过程中的匾额、楹联碑刻、砖雕等作品,既体现了园林艺术中的诗画意趣,也使得与古代园主、重要景观、历史事件相关的信息得以记录下来。


13逸野堂.jpg

■逸野堂


14不系舟.jpg

■不系舟


       如作为清风廊的主厅,不可无竹居厅外两侧抱柱上的长对联“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谁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得名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於潜僧绿筠轩》里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参考对联内容,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地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直指云天。3这幅对联气韵生动,道出了竹子胸怀博大、豁达开朗的品性和气势蓬勃、顽强向上的精神。竹子作为高尚人格的化身,与古代文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情操相契合。

       明代遗迹不系舟门庭的“十分春水双檐影,百叶莲花七里香”,由进士廖寿丰于清光绪八年撰并书。白底黑字的楷书体,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春水与檐影,荷花与荷香点出了此景所有美的要素;十分、双,百叶、七里,寥寥数语蕴涵了此间精妙,园林美景与诗意得以相映成趣。

       清代洞庭山人改名的“逸野堂”现匾额三字由书画家唐云所题。两侧楹联为鞠国栋先生所书“露冷云闲金桂飘香胜月宫,径幽峰秀古槐送爽超凡境”。“逸野”意指追求平静、自由自在的生活,折射出明中叶士大夫阶层的生活风尚。4

       古猗园里耐人寻味的诗词不胜枚举,楹联、匾额的可读性、传诵性、思想性与鉴赏性,使其很好地与园林景观和谐共生,相互映衬,不仅丰富了景观资源,而且赋予景观文化内涵。

       第三,园林中的花草树木也蕴含着相应的文人特质和精神。从烟雨朦胧到海上传奇,从一隅之地到江南中心,上海深受江南文化的浸润和滋养,园林中的一草一木彰显江南传统园林的意境,使江南文化得以传承。

       古猗园以竹为盛,竹为园之宝,竹作为“四君子”之一,它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生机盎然、节节向上,深受文人墨客喜爱。嘉定原是有名的竹乡,曾经处处修竹,文人雅士更是爱竹成癖,画竹,咏竹,并由此衍生出名闻遐迩的嘉定竹刻。现今园内种植着象征忠贞爱情的紫竹、江南院落曾经须臾不可无的慈孝竹、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刚正不阿的方竹、特立独行的龟背竹,延续了文人墨客的特质,也为众多游客带来难得一见的美景。5



22荷花.jpg

23荷花.jpg

■荷花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李白《别储邕之剡中》所书的意境,成为这里溪水清澈,掩映着丛丛绿竹,水明净如镜,映着荷花的倒影,传出阵阵清香的天然图画。溪水之清,水面之静,伴以飘香的荷花,泛绿的翠竹,活化了江南水乡所独具的景色。

       莲花象征高洁、清廉、和平,其寓意为人性的真、善、美。对于莲花,北宋诗人周敦颐有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度评价,既赋予莲花高洁不染的君子之风,也从侧面表达其对莲花的喜爱。园内绿竹红花的美景,令人得以感悟一草一木背后蕴含的深刻寓意。

       文人园林从山水局部的写意、匾额对联的撰写到绿竹荷花的诗词创作,都得以管窥江南文人淡朴的审美意趣。为更好传承古典园林中的文人气息,古园应在景观方面做出更多的改善。(未完待续)


       注释:

       1程庭录《塗松遗献录》

       2沈元禄《古猗园记》

       3上海古猗园科普教育基地.古猗园厅堂匾额对联尽显清廉儒雅.[EB/OL](2015-09-22)[2022-7-18].http://www.kexing365.com/news/show.php?itemid=2891

       4科普行.细说古猗园里的楹联诗词.[EB/OL](2022-7-18).[2022-7-18].http://www.kexing365.com/index.php?file=reveal&homepage=kexing136&itemid=1491

       5新民晚报.殷慧芬.古猗园的竹.[EB/OL](2017-09-23)[2022-7-18].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923/20/21750475_689510514.shtml


       作者:上海古猗园文保科(基建科)科长

       本文由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