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议
代表建议
信息名称
对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965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索取号
发布机构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文件编号
公开类别
主动公开
发布日期
2021-08-09
记录形式
文本
载体类型
纸质
信息内容

我局收到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965号代表 “提出推进分类垃圾投放24小时开放的建议”,办理结果为解决采纳,现将办理答复公开如下:

2020年,本市在垃圾分类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对于垃圾分类这一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来讲,我们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您提出的定时定点投放不够人性化、误时投放点设置不够合理化、志愿者现场监督耗费人力、小包垃圾落地偶有发生情况等问题。结合您的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试点垃圾分类投放点24小时开放的建议

(一)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人性化

近年来全市上下积极行动,落实《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关于“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的要求,定时定点模式也对本市提升分类实效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撤桶并点的基本完成,投放点位的减少和时间的限时,确实会让市民感到不习惯、不方便。 根据《上海市实施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工作导则》文件要求,结合现阶段市民的投放习惯、监督成本、科技应用等实际情况,我们仍需坚持定时定点投放来巩固分类实效,但鼓励居住区因地制宜,根据小区定时定点推进的实际情况,对分类投放成效良好、确有增加或延长时段要求的居民区,合理设置误时投放点或延长投放时段。另外,建议每300至500户居民设置一个定时定点投放点,要尊重小区居民原有投放习惯,实行便民原则,根据小区空间条件、志愿者人数、原有垃圾箱房位置等因素合理确定投放点数量和位置,并做好居民意见征询以及定点点位的公开宣传和告知。

2021年,针对居民反映集中的合理优化投放点开放时段等问题,我们坚持“定点要坚持,定时要灵活,撤桶要鼓励,破袋要引导”的原则,指导基层合理延长定时开放时间,全面推广节假日投放模式,通过在节假日增加中午投放时间段或延时定时定点投放时段或增设误时投放点的方式,满足居民节假日投放需求,并将市民群众对节假日投放模式的满意度纳入年度分类实效测评。

(二)生活垃圾误时投放点设置合理化

考虑到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市民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各类住宅小区的情况也比较复杂,不宜一刀切,所以在部分居民小区中设置了误时投放点位,误时点位是保障应急投放需要,并非方便居民进行日常投放。因此,对于设置误时投放点的居住区,物业应向居民传达好设置误时投放点的初衷,通过“约定管理”引导居民分类后投放,并建立值守或巡查机制,或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有效监控和追溯追责。

下一阶段,我们将持续做好效果评估、促进长效等工作,鼓励各区涌现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好机制、好模式和好创意,如徐汇区出台垃圾分类误时投放指导意见,明确小区可以酌情少量设置误时投放点进行错时投放;宝山区部分街道针对“996”及其他特殊人群扔垃圾难题,成立小区互帮互助“代扔垃圾队”等。

二、关于三方合力做好垃圾分类管理的建议

在《条例》实施初期,市民关于生活垃圾分类意识刚刚养成,需要通过定时定点与志愿者指导相结合,规范市民的投放行为。随着生活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定时定点习惯渐渐养成,我们将探索建立长效机制,逐步实施巡查监督。依托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等多方合力,不断整合网格化管理资源,逐步调整志愿者值守时间和值守方式,建立属地日常巡检机制,将定时定点志愿者逐步转变为监督巡查员,保障定时投放点和误时投放点的分类实效,最终实现居民的自觉分类投放。

2021年,针对少数物业企业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少数个人屡教不改拒不分类的违法行为,我们将进一步通过生活垃圾分类“一网统管”平台对常态长效管理的功能支撑,探索智能监控对垃圾分类定时定点、误时投放等场景应用,推进第三方测评、不分类不收运等问题发现机制和管理平台的有机整合,实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和跟踪处置。

三、关于宣传教育增进垃圾分类意识的建议

垃圾分类是一项社会性管理工作,市民群众的宣传发动是重中之重。2020年,我们会同市宣传部门,定期策划垃圾分类新闻宣传重点,通过正面宣传和反面曝光相结合,保持宣传热度不下降;对小区租户、年轻白领等重点群体开展针对性入户宣传;加强交通工具、陆海空港等交通枢纽的垃圾分类宣传;向入沪外地手机发送垃圾分类公益短信,全面提升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感受度和参与度。 今年我们将持续加强宣传不放松,营造氛围不松劲。一是定期策划垃圾分类新闻宣传活动和公益广告,保持宣传“热度不退,氛围不减”。二是持续开展垃圾分类“进社区、进村宅、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企业、进公园”的“七进”活动,重点针对基层宣传力度减弱、“四分类”简化为“二分类”等问题进行再宣传、再动员。三是持续面向流动租户、“996”上班族、家政从业人员、来沪人员等人群,联合房产中介、社区公益组织,开展针对性宣传引导,激发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活力。

四、关于多种方法加强分类必要监督的建议

在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工作推进过程中,部分居民区内偶有小包垃圾出现,有些是住在高层的居民,不愿意为了扔垃圾而专门跑下来一趟;有些是单纯为了自己的方便,出门路过时顺手带出垃圾。因此,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制定2021年生活垃圾分类达标街(镇)考评标准,通过标准测评督促整改,努力解决小包垃圾落地问题。今年,小包垃圾在居住区测评中占总分的10%(考评满分100分)。

同时,生活垃圾分类实效考评(垃圾分类检查排名机制)是由第三方测评(包括市级层面抽查)、社会评价、各区分减联办考核三部分构成,权重分别为60分、20分、20分,通过不同的人员和全面的评价角度,增加监督检查的全面和客观性。 结合全市“一网统管”总体部署,努力打造市级生活垃圾分类一网统管系统,通过“一网统管”平台落实属地责任,发挥执法部门的保障作用,推进对源头投放管理责任人和生活垃圾产生者的执法检查,加强对居民区个人投放行为的执法监督,对屡教不改反复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从严处罚。

五、关于智能技术提升分类投放准确率的建议

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一直把智能化、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手段,尝试采用智能“监控+监督”反馈等手段,实现源头监管、有效监控和追溯追责,保障定时投放点和误时投放点的分类实效。 在源头投放管理、收运管理等环节,部分区、街道也纷纷开展试点,探索互联网+回收、刷卡式智能化垃圾厢房+视频监控、清运车辆加装集GPS和视频监控等一体化的监管系统等,为本市分类管理模式的创新和长效监管机制的健全进行富有成效的探索,有效推动了垃圾分类智能化、常态化监管体系建设。 最后,非常感谢您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在下一步工作中,结合您提出的建议,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综合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