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精华之“脚下的风景线”——柱础(一)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15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说起古建筑,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雕梁画栋、碧瓦飞甍对默默为整个建筑的稳定做贡献的柱础却很少印象深刻。接下来,就一起看看“脚下的风景线”——柱础石。柱础,俗称磉[sǎng]盘,或柱础石,通常为坚硬石头做成,用于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的底端与台基之间,它是承柱的础石,柱下的基础。据宋营造法式第三卷所载:柱础,其名有六,一曰础,二曰礩[zhì],三曰舄[xì],四曰踬[zhì],五曰磩[ zhú ],六曰磉,今谓之石碇[dìng]。按照四川的方言,它叫石墩子。

《淮南子》有语:“山云蒸,柱础润。”——山中云雾缭绕之际,柱础也湿了。民间也有“础润而雨”的说法:每年梅雨季即将开始时,空气湿度骤增形成返潮,柱础也跟着受潮了——换言之,要是没有柱础,受潮的就是柱子了。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要构材,木不但怕火,也怕潮,木长期受潮会腐朽坏掉,对于木构建筑来说是灾难;而柱础是石质,不但不怕潮,还能够有效地隔绝潮气,从而保护木柱不受地气侵袭而受潮腐败。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在柱础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南方湿润多雨,柱础明显较高;北方干燥少雨,柱础也就低矮得多。再者,踩着柱础这块“垫脚石”,柱子的腿脚不容易被磕碰而损坏,也延长了使用寿命;柱础将柱子承受的力通过柱础传到基座,增强柱基的承压力和建筑的稳定性。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