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题: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 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上海建设作出新贡献
发布时间: 2014年05月16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蔡友铭


蔡友铭副局长(中)赴湿地调查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打造生态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历届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并先后出台多部相关法规和规章予以保障。上海市林业局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要求,围绕“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行业奋斗目标,大力推进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已取得一定成效。下面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现状和特点、做法和成效、挑战和机遇等方面总结如下。


  一、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状和特点

  上海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位于长江入海口,三面濒江临海,湿地面积达3769.7041平方公里(不计农田面积),拥有3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包括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1个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和2个野生动物禁猎区(南汇东滩野生动物禁猎区和奉贤野生动物禁猎区)。这些自然保护区和禁猎区构成了上海野生动植物最主要的栖息和生存场所。此外,上海郊区一些林地、绿地、湖泊水库、滩涂湿地及城市公园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环境。上海的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本土分布有哺乳类40种,鸟类445种(含亚种),爬行类32种,两栖类14种,鱼类250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有71种。上海地区的种子植物(包括外来归化的野生草本和栽培林木)约有1600种,但野生植物只有200多种,其中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仅有香樟、天竺桂、舟山新木姜子3种,分布在大小金山三岛和佘山地区。

  上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3个特点。一是动物资源构成富有特色。上海的野生动物特色类群非常明显,野生鸟类是主要类群,其中又以迁徙性候鸟最有特色。上海地处亚太地区候鸟南北迁徙的中部,每年春秋过境候鸟达数百万只,故东部沿海是国际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和敏感地区。二是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量大。上海本土生产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产品很少,却是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重要的集散地、中转地和终端消费市场。以2012年的数据为例,上海市从事野生动植物进出口企业近400家,涉及的野生动植物贸易金额34.4亿元,本地从事野生动物经营利用与驯养繁殖的企业超过100家,涉及金额超过1亿元。近年来,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何规范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与流通秩序、维持产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上海野生动植物资源日常管理的重点问题。三是受人为干扰严重,野生动植物生存堪忧。上海栖息地减少、退化和破碎化十分严重,加上乱捕滥猎,非法买卖、运输、食用等行为,已经有多个乡土物种濒危或绝灭。对栖息地的抢救性保护、乡土濒危物种的恢复、外来入侵物种的治理是当前一项紧迫任务。


  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为保护好上海有限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近年来,上海市林业局在栖息地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的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调查、资源合理利用和产业发展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做法和成效如下:

  (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逐渐完善

  截至目前,全市8个郊区县均建立了野生动植物及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机构, 9个中心城区均落实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机构和职能,成立了一支乡镇(街道)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检查员队伍,初步形成市、区县和乡镇(街道)三级管理体系。

  (二)生物多样性敏感和集中区域得到有效保护

  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护它们的生境。自1992年以来,上海陆续筹建了4个自然保护区和2个野生动植物禁猎区,推进西郊淀山湖湿地修复示范区建设工程,大力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治理工程。2008年,组织科研机构对全市45块野生动植物分布地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环境评价。通过课题研究和管理专项的带动,开展扬子鳄、獐和獾类动物种群复壮等项目。这些措施有力地保护了城市生态系统。

  (三)资源调查与监测全面开展

  为了科学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上海开展了大量科研和调查活动,包括本市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调查与评估、全市水鸟同步调查、公园绿地野生动物多样性、花鸟市场鸟类贸易、野生蛙和蛇类市场贸易、象牙及其制品市场贸易、鹭科鸟类资源、南汇东滩鸟类多样性等10余个专项调查(监测),基本掌握了本市野生动物的资源家底,为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出台保护措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初步建成

  自2005年以来,上海从无到有建立起1个市级和10个区(县)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站,5个国家级、21个市级和30余个区级监测点,以及1个技术支撑平台。并依托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林业养护社、林场和海塘管理所等,建立了一支200多人的监测队伍。2013年H7N9袭击上海的时候,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在病原体溯源、防范预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资源利用和流通秩序得到规范

  推行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来保障资源利用和流通秩序。如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制度,活体动物标记制度,药用濒危动物原料统一标识封装制度,实验用猴和敏感野生动物资源药用限额使用制度,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进出口、经营利用和运输许可证制度等。加强了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经营利用市场等的监管,及时打击非法猎捕、运输、利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违法行为,会同工商、公安、海关和城管等部门多次开展集中整治行动。通过这些,在保护好野外资源生存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六)全民保护意识逐渐提升

  为提高全民保护意识,上海以“湿地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世界环境日”、“未成人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和“市民观鸟大赛”等活动为载体,联合各界力量建立了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俱乐部、野生动物保护特色学校、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并通过各种渠道普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知识。据统计,2012年全市接到市民关于野生动物的收容救护电话178次,2013年上升到266次,可见市民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关注度正逐渐提高。

  (七)积极推动科技创新

  十一五期间,上海林业局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争取了3个市科委攻关课题和10个局管课题,投入科研经费1500万元。在城市生物多样性构建、崇明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湿地恢复与重建、濒危物种恢复与重引入、资源监测调查、外来物种防治研究和野生鸟类禽流感监测防控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与高校合作共建了全球碳通量崇明东滩野外观测站、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研究野外站、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实验室和野生动植物种鉴定中心等4个平台,开展了1000多批次鉴定检测,为行业管理和指导提供了技术支撑。


疫源疫病采样


  三、现时期的主要挑战、机遇和应对措施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1)野生动植物资源过度消耗的状况突出。上海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消耗量大,而某些珍稀药用动物物种的野外资源接近枯竭,人工驯养繁殖技术仍未成熟,如麝香、穿山甲片等,已极大地制约了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同时通过非法渠道流入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也在增多,如何严格执法与促进行业发展是目前面临的管理难题。(2)野生动物栖息环境退化严重。栖息地的保护经常和城市建设发展发生矛盾,在有限土地资源的情况下保护和恢复栖息地面临阻力很大。加上水土污染、生态功能退化、偷猎、圈围等问题,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难度很大。(3)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能力有待加强。上海市现有监测站点覆盖面有限,监测尚存有覆盖盲区。监测网络的基本设施设备还不够完善,多数监测站点仍为临时租用房屋,监测队伍结构不稳定、专业背景缺乏,队伍技术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疫情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平台不够完善。这方面亟待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

  挑战与机遇并存。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作为党的重大行动纲领写入党章。2013年8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林业局及上海市政府对此高度关注,明确要求林业部门要积极参与到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发展中去,创新思路、主动服务。结合上海城市特点与行业发展要求,我局提出“绿地、林地、湿地”三地融合发展的新理念,积极构建了一个新型的基础生态空间,并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林业三年发展计划。上海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新转机与新机遇。

  面对机遇和挑战,上海市林业局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

  (一)不断优化城市生物多样性基础生态空间

  优化已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建设。重点推进崇明东滩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争取建设成为具有国内领先管理水平的国际重要湿地。提高大小金山三岛自然保护区等国家重要湿地的管理水平。重点推进“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控制和消除互花米草入侵危害,营造生境多样、功能优化的水鸟栖息地。构建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网络。依托2013—2015年三年林业政策,实施“上海市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建设和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项目,建成一批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障每个郊区区县至少有1处落实有效保护管理措施、具有推广示范意义和保护与合理利用结合的示范性栖息地。对扬子鳄、獐、狗獾等极小种群物种进行恢复,提高综合物种指数。引进和推广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控制、退化生境恢复、人工种植养殖等技术措施,促进野生种群及数量恢复和生境重建。营造南汇东滩野生动物禁猎区水鸟栖息地基础生境,加强管护实施生态恢复措施,开展湿地修复与水鸟研究评估等。推动崇明东滩湿地公园示范工程建设,保护水鸟栖息地。

  (二)继续完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

  按照国家和本市动物疫病预警监测要求,从维护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出发,实施《上海市林业“三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15年)》,拟在本市野生动物繁衍地、越冬地、停歇地和迁徙走廊带,以及动物繁育、加工利用、市场贸易和交通运输等环节,建成58处国家、市级监测站点,基本覆盖全市陆生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和流通环节。

  (三)优化行政许可管理制度,规范野生动植物经营秩序

  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的“时效性”,切实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内相关进出口企业的贸易活动,我们已经在积极与国家林业局沟通,争取政策支持,以进一步优化(简化)我市进出口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行政许可手续的流程,进一步扩大《国家林业局2013年第12号公告》有关委托审批事项范围,缩短行政许可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继续推进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工作。规范本市象牙及制品、麝香及制品、熊胆及制品、蟒皮及制品,以及羚羊角、穿山甲片和珍稀蛇类等中药饮片的专用标识管理,保障合法来源野生动植物的利用,为本市中医药、工艺美术和民族乐器行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鼓励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和人工培植。重点扶持中医药、科学实验、工艺美术和民族乐器等行业急需的野生动植物种养业发展。繁育推广从各地或国外引进的驯养繁殖和人工培植技术成熟的野生动植物,丰富本市驯养繁殖和人工培植种类,建立一批稳定的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种群。加强野生动植物易地保护工作。加强对动物园、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的管理指导,推进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繁育和保护,改善动物福利。进一步加强对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加工、运输、收购和出售等流通领域的监督检查,调查建立流通领域野生动植物利用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扭转局部地区或行业利用秩序混乱局面。会同工商、城管、公安和海关等部门依法取缔野生动植物违法经营利用行为。

  (四)建立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管理协调机制

  通过制定和修订法规、规章,进一步明确各级相关部门在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管理职权责任,建立和规范部门之间协调机制。引入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协作机制,发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牵头作用,建立共同合作与自律管理的协作机制。重视和发挥社会力量,鼓励和引导社会媒体与民众积极参与野保行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五)科学组织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

  有序开展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等基础工作。第二次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目前已经启动,预计在明后两年完成。形成全市水鸟同步调查、公园绿地鸟类专项调查和鸟类市场贸易专项调查3个监测预警体系,1个鸟类环志基础信息体系。


  四、结语

  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发挥其良好的生态、产业和文化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对保护工作的本质要求。在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现代林业的新形势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围绕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使命,以更远的战略思维、更新的管理理念、更高的发展要求,稳扎稳打,开拓创新,把上海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


(本文供图/刘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