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论坛:颠覆性创新 是上海城市管理的新路
发布时间: 2015年05月18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曹龙


同济大学樱花道


  多年来,“创新”一直是上海城市管理的一个热词。不过,“创新”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回顾“创新驱动战略”在城市管理领域的贯彻实施情况,结果并不令人乐观。症结何在?

  厘清事关创新的基本问题,对于推动城市管理转型升级,不仅是破题的应有之义,更是迫在眉睫之事。


创新是什么?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 Schumpeter)认为,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能够导致生产在量和质上的优化,在经济、社会或生态等方面实现前所未有或实质性的进步。

  长期以来,上海城市管理的创新从未间断,其涉及思维理念、体制机制、法制制度、科技装备和干部队伍等多个方面,特别在筹办上海世博会上,上海城市管理的创新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一批重大的创新成果在探索实践中诞生并不断成熟。

  当前上海城市管理的创新基本来自个体创新,主要聚焦于机制创新、手段创新、流程创新,大多停留在追随性创新、延续性创新、微创新,有着不容忽视的局限和不足,甚至还存在为数不少的“新瓶装旧酒”、“挂羊头卖狗头”的重复创新、虚假创新、低效益创新的情况。


创新从哪里来?

  创新不是靠嘴巴喊出来的,它的实现需要条件。简而言之,所需条件无非是人、财、物三样,即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的“人”(即创新主体,包括个体和群体),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财”和“物”(即创新资源,包括资金、信息、制度、文化等)。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个创新系统与其他城市管理系统融为一体,一起构成了整个城市管理体系,并不单独存在)。

  任何创新都不是一个主体或几种资源所能单独实现的,而来自多个主体和多种资源的系统耦合效应。关键在于,能否让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有效结合,良性互动,使整个系统不仅从物质上更从制度上、文化上实现“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高效运转。

  经过数十年持续的创新发展,我们的城市管理创新系统已经相对成熟,建立起了基于人才、资源、流程和价值观的较强的综合能力——拥有一支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的创新人才队伍;获得大量优质资源,包括适用装备、先进技术、充裕资金以及与相关党政部门、企业和社会的良好关系等;工作效率能够持续提高;包容的正面激励创新的文化初步形成等。


创新到哪里去?

  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是颠覆性创新正在加速度发展,这种以智能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其他变革,给予城市管理传统行业一种新的定义,从根本上动摇甚至改变了行业的现状,行业里相当一部分企业和若干职业将会随之消失。

  我们城市管理工作者,必须进一步增强“不进则退、小进亦退”的强烈紧迫感,准确把握科技进步的大趋势和产业革命的大格局,坚定不移地瞄准国内外顶级水平,以超常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前瞻性,加快创造一批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领先世界一流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

  从现在看,城市管理创新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其实已较清晰和具体,如同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陆月星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围绕“一个目标”、“两条途径”、“三个转变”、“四位一体”、“五种循环”去探索、去完善、去颠覆,从而建立城市管理新秩序。这是我们作为先行者和排头兵应有的站位和视野。


创新遭遇到什么障碍?

  通向创新的道路,往往荆棘丛生,充满艰难险阻。

  我们城市管理的创新系统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根据情况变化进行功能完善,从而保证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改进,今胜于昔。但是,我们常常无法进行颠覆性创新,不仅如此,更糟糕的是,由于颠覆性创新在过程上并不按照现行系统既定的习惯和逻辑行事,所以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响应,甚至遭到抵制和对抗。换言之,颠覆性创新常常是异常困难的。

  尽管我们不情愿看到过去的成功积累变成未来前进的障碍,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其内在的自然法则无法消除、无法违背,只能尊重和遵循。我们最正确、最积极的态度,就是激发潜能,有所作为,进行颠覆性的创新。


创新怎样实现?

  我们如何形成能够生成颠覆性创新的能力?最合理可行的障碍突破策略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在当前的体制、文化等既定条件下,“自己打自己”的双轨竞争替代策略较为适宜,即在现有的创新系统之外,建立以探索实行颠覆性创新为主要任务的另一个创新系统,两者针对同一业务进行公平竞争,优者逐步替代劣者,促成内生式的自然演进。在这个替代过程中,两个系统应该被赋予平等独立的地位,而不应仅仅因为当前的城市管理创新系统无法自动生成或不愿接纳初见成效的颠覆性创新,而对这些曾经取得可喜成果的组织结构、工序流程、价值观和文化予以忽视、轻视甚至蔑视。

  创新竞争的结果具有很强的公信力和说服力。当然,应审慎安排新系统承接业务的范围和规模,逐步扩大、逐渐推广,并放宽一些学习探索期,对失败给予更多一些宽容,同时确保两个系统不要形成冲突、混乱甚至分裂的局面。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本文供图/ 李民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