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业:发挥院地合作优势 打造一流科研基地
发布时间: 2015年12月04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辰 山



  自2010年开园以来,上海辰山植物园(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发展”的工作思路,实行规划滚动式编制的工作模式,分别于2013年编制完成《辰山“创新2030”规划》,并首次提出以“精研植物、爱传大众”为使命,以争创“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为目标,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立足华东,面向东亚,重点开展华东和长江流域原生植物的收集、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研究工作;后于2014年完成了以“创新2030”愿景目标为指引,以发展现状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辰山2015—2020近中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了辰山未来5年须集中精力努力完成的包括科研工作等各项指标性任务。


2013年5月16日辰山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专家合影


一、基本情况

  辰山植物园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融科研、科普、景观和休憩为一体,具有深厚科学内涵和优美园容景观的综合性植物园,也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决策的一项重大社会公益性生态建设项目,被列入《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辰山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占地207公顷,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植物园,于2011年1月23日正式全面开放。辰山的运行实行理事会(由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共同派员组成)领导下的园长负责制,同时还设置由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指导辰山科研定位与发展。辰山植物园所需经费主要是由上海市地方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植物园植物收集与管理、科学研究以及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

  园区由中心展示区、植物保育区、五大洲植物区和外围缓冲区等四大功能区构成。充分利用堆土形成的全长4500米、平均高度约6米、宽度为40—200米不等的绿环,为植物创造了丰富的生境,展示部分代表欧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植物,形成植物的“联合国”。在中心展示区,根据世界植物园专类园的基本设置,结合辰山植物园的地理气候特点,布置有四类26个专类园,其中展览温室、矿坑花园、儿童植物园、水生植物园及岩石药物园等颇具特色。园容景观不仅规划巧妙,三个颇为壮观的展览温室好似皇冠上的明珠,温室展览面积为12608平方米,由热带花果馆、沙生植物馆和珍奇植物馆组成,为亚洲最大展览温室之一。

  辰山植物园特色植物收集以华东和长江流域原生植物的收集展示为主,还就特定的植物类群开展了全球范围的资源收集工作。目前已收集超过10000种(含品种)各具特色的植物种类,包括木兰科、兰科、凤梨科、蔷薇属、樱属、苹果属、鸢尾属,水生植物、旱生植物,药草植物、经济植物、珍稀濒危植物等专科、专属、专类植物以及温室植物,并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养护和记录,成为全球重要的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中心之一。为积极应对环境恶化、探索性解决人口急剧增长与能源和生物资源快速消耗等突出矛盾,实现植物园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职能,结合全球植物保护战略,辰山植物园逐步在华东甚至东亚区域植物(壳斗科、唇形科、蕨类)的保育与可持续利用研究方面形成优势,既对保护华东植物多样性起到重要作用,也引领上海城市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新的药用植物(丹参)和资源植物(牡丹和荷花)的开发等。

  作为21世纪世界植物园建设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辰山植物园得到全球同行和广大市民游客的极大关注,截至2015年10月,接待国内外游客已达430万人,组织并接待国内外500多家同行单位来进行学术交流,获得各方面人士的高度评价。4年来,辰山共发表科研论文330余篇(其中SCI论文90余篇),在研课题100余项,出版及参编专著24部,申请专利15项,获得授权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6项,培育新品种3个,2个新品种获RHS审定,获得业界广泛赞扬。其中,2015年上半年共发表论文35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1篇,SCI论文11篇,其他论文3篇。


科研人员从事研究工作


科研人员赴野外考察


二、主要做法

  一是明确发展方向。根据辰山发展定位,并结合发展规划安排,明确了聚焦华东珍稀濒危资源植物保护、次生代谢与资源植物开发利用两大领域研究方向,部署形成了观赏植物资源及种质创新利用、牡丹、组学及种质创新、药用植物与次生代谢、植物分类等11个研究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地方科研项目等90余项。

  二是加强平台建设。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成功申办“上海市资源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将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凝聚科研方向的作用;积极筹建国家林业局“华东野生濒危资源植物保育中心”,通过成功搭建各类科研平台,进一步吸引高端人才落户辰山,聚力植物科研工作的发展。

  三是重视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与英国邱园、德国汉堡植物园、莫顿树木园、美国长木花园、法国香农植物园等国际一流植物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植物收集、园艺展示、植物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中国科学院顶尖千人团队朱健康院士率领的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学术交流等多方面合作;组织全国植物园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会议、中国植物园联盟植物分类学培训班、上海辰山国际兰花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亚洲兰花多样性与保育学术研讨会、基因组与植物进化研讨会、辰山学术论坛、上海科普大讲坛等形式多样的交流学习活动。

  四是强化队伍建设。注重人才创新,逐步建立起一套“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激励机制和长效人才评价体系。围绕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管理、聘用和待遇机制的特点,制定了《特需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科研成果奖励》《人才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等制度,为人才工作提供制度保障;采取灵活多元的引才措施,例如客座讲授、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合作模式,畅通引才聚才的“绿色通道”,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引智体系来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为园区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通过设置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培养、举办植物相关专业培训班、选派优秀职工出国(境)学习、鼓励职工自主教育学习等举措和方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2015年辰山学术委员会会议专家现场讨论


三、问题与措施

  在取得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是院地合作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科研管理方式及制度创新力度不大,尤其是在尖端人才集聚、人才激励等方面存在较多束缚,科研成果未能服务于国家以及地方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科研平台建设薄弱。2015年,辰山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突破,如申建的上海江南牡丹研究、上海市资源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华东野生濒危资源植物保育中心等工作平台已获批,上海资源植物组学中心、东亚植物信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均在筹建中,但在科研平台总体建设方面仍然相对薄弱。针对这一问题,未来将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为辰山植物园科研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是对外争取的项目所占的比重小。目前,在研科研项目中,辰山专项仍然是主要的科研项目,对外争取的科研项目比重虽然每年呈递增趋势,但是比重仍然在40%左右,有待进一步的提升。下一步将通过聚焦研究重点,强化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合作以借梯登高,不断引进优秀的科研人才等途径,提高对外项目申报的数量和成功率,不断提升辰山植物园的科研竞争力。

  三是院地合作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当前辰山科研人员基本适用行政事业单位编内管理模式,与研究院所的人事制度、薪酬劳资管理等相比相对机械化,不够灵活,不利于激励科研人员的工作激情。针对这一情况,下一步将进一步深化院地合作模式,充分利用辰山与国际的合作资源,依托中科院优势学科和科研基地,推动单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进单位国际化进程,服务于地区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

  (作者:上海辰山植物园)


(本文供图/黄慧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