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论坛:占道设摊的社会需求和管控模式浅析
发布时间: 2015年12月04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秦双亭


  市场需求是商品存在的根本原因,现阶段我国城市设摊之所以产生、存在并日益发展壮大,固然有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等深层次的因素,但市民群众对设摊商品的较大需求是根本原因。笔者通过调研对市民的摊点消费情况、消费品类、感受、对疏导点的看法等进行综合分析,共回收了调研问卷898份,其中网络问卷437份,实地调研问卷461份。


一、情况分析

  1.摊点消费频率及消费金额

  对流动摊点消费频率及消费金额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中老年人群、低层次人群占到流动摊点消费人群的一定比例,这些人群每月在流动摊点的消费金额也多数在200元以下。

  2.经常消费的设摊品类

  生活必需品类的摊点主要是满足本地居民、年轻群体、低收入者、低消费群体的生活需求。消遣娱乐类摊点主要是满足外地来沪人群、有一定的收入基础和

学历层次的年轻群体,对于日常生活的消遣、娱乐、放松心情等需求而产生的消费。

  3.最不能接受的流动摊点品类

  生活必需品类消费需求和消遣娱乐类需求是目前流动设摊需求的两大分类,这两类需求所针对的目标人群有所不同,对于可接受和反感的设摊品类也有所不同。对于生活必需品类需求,目前主要以“早市”的形态出现,而消遣娱乐类需求主要以“夜市”的形态出现,成为目前城市管理的难点。


市民反感的设摊品类


  4.流动摊点的优缺点

  优点:方便快捷(74.6%)、价格便宜(60.1%)是流动摊点具有吸引力的两个主要原因。

  缺点:市民反应强烈、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环境脏乱(82.6%)、妨碍交通(72.2%)、噪音扰民(69.9%)。

  5.市民对流动设摊的看法

  在本地市民对流动摊贩设摊行为的看法中,接近一半的市民表示“为了生存也无可厚非”,由此看出,虽然众多市民对流动设摊所带来的问题反应强烈,但依然  能够容忍流动设摊这种形式的存在。有31.8%的市民对流动设摊持反对态度,认为是“钻执法的空子,不应当发生”;另有14.5%的市民认为是一种“创业途径”。


市民对流动设摊行为的看法  外地来沪市民对流动设摊的看法


  6.市民对设摊疏导点的看法

  市民对设摊疏导点的认可度高,对疏导点的管理方面,要求有统一的地点、规定的时间,对疏导点的规模进行一定的限制,并要求公开准入门槛,更好地做好设摊疏导点的管理工作。

  7.市民对城管执法的态度和看法

  市民对城管执法的满意度和对执法的文明度评价较高,但满意程度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同时,市民对城管执法的难处和难点也能够理解;在管理的效果上,短期成效获得市民的认可,但如何保持城市管理效果的长期、持久,是管理成效好坏的重点。



二、结论与建议

  综合调研情况来看,社会对设摊的存在总体上是认可的,90%以上的市民群众建议对设摊采取“合理疏导、规范管理”的措施。市民群众最乐于消费的设摊商品为早餐点心和瓜果蔬菜,另外对日用百货和维修服务的需求也较大;最不能接受的设摊品类为耍猴卖唱、烧烤夜排档和电子产品。市民群众认为设摊消费最大的优点是方便快捷、价格实惠,主要缺点为妨碍交通、环境脏乱、噪音扰民。

  笔者认为,乱设摊治理的基本原则为“堵疏结合、分类管理”。“堵疏结合”是堵在前,疏在后,以“堵”为主,以“疏”为辅,对于乱设摊的整治首先强调“堵”,整治以后再梳理出合理需求,整合资源做好“疏”。“分类管理”是指对不同区域、不同路段实施“差别化管理”,“严禁区”不能有一个摊位出现,“严控区”只能在不影响环境、交通的前提下允许一些维修服务等特定摊位存在,“控制区”以市民需求为导向,鼓励各街道(镇)管理部门利用闲置区域设立疏导点,弥补公共配套设施的不足。具体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立足实际,从区域上采取“差别化”管理

  从市容环境、城市交通、市民呼声等实际需求出发,将城市化地区划分为设摊的严禁、严控和控制等“三类区域”,强化区域差别化管控措施。对本市90条主要干道和26个景观区域,采取严禁设摊措施,在执法和管理力量分布上,严格落实“五定”(定人、定岗、定时、定责、定量)措施,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对严控区域,除部分符合规定的小型修理摊外,禁止其他类型设摊,特殊情况下可设置临时疏导点;对控制区域,在保证设摊现象可控、有序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社区广场、中小道路、待建工地等资源,合理设置便民疏导点,引导游商小贩规范经营。

  2.民意主导,从方法上实施“分类型”管理

  针对设摊治理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坚持以民意为导向,积极探索市容环境要求与社会市民需求之间的结合点,实施分类型治理。一是对“三严重”乱设摊实行严格的执法管理。对严重扰民、严重妨碍交通以及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的乱设摊,如夜排档、烧烤摊、耍猴卖唱摊等,要发现快、严格管、有力控、定点守,快速有效地处置,形成“零容忍”的高压态势;二是对服务性强、便民性强的“两强”设摊实行人性化处理。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对早餐点心摊、瓜果蔬菜摊、小百货摊、小修理摊等具有便民利民特点和拾遗补缺功能的设摊,通过主动搭建平台、协助组织运作、引导自律经营等方式合理疏导。这一点其实我们自己包括自己的家人也是很有体会的,比如笔者上班必经的共富新村地铁站,边上一个做山东煎饼的早餐摊点生意非常好,至少有十几个人排队,有的人等不及就走了,买不到早饭。可见市民对早餐摊点等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建议在轨交站点周边配置早餐点心摊点。三是对“季节性”设摊实行定时定点控制。针对夏季瓜果集中上市的情况,应以引导入室入场销售为主。对不具备入室入场条件且市民确有需求的区域,允许规范设置临时销售点,并在当年瓜果上市期结束后予以撤销。如奉贤区在每年黄桃上市的时候,在全区选择不影响交通的地点,设立了上百个临时销售点,既满足了居民需求,也拉动了瓜农经济。金山、崇明等区县都采取了类似做法。

  3.合理疏导,从措施上提高疏导点管控水平

  合理疏导应注意选点布局,并着力推进摊贩自律自治。一是合理选点、有效管控。在允许设立疏导点的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局、选址,完善疏导模式和方法,如严格落实定人、定点、定时、定品种、定要求的“五定”制度,实施食品摊贩登记制度等,统筹兼顾摊贩生计和城市环境,统筹协调摊贩经营和周边居民的利益诉求。笔者觉得,闵行区虹莘路马路钟点菜场的经验值得借鉴,“钟点菜场”由街道市政卫生科和城管所监督,委托市场公司管理,经营时间严格限定在清晨5时至8时30分,摊主8时20分收摊,8时30分前全部撤离,9时前保洁完毕;“钟点菜场”对小摊贩严格分类、分区经营;摊贩必须登记个人信息档案、配套胸卡,涉及食品类经营的还需配健康证方可设摊。二是摊贩自律、推进共治。在疏导点推动成立摊贩自律委员会,制定疏导点自律公约,由街道、社区代表、摊主代表共同作为管理主体,维持经营秩序、维护环境卫生,同时如实地反映摊主成员的利益诉求,维护摊主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决策的群众基础。在这方面长宁区北渔路疏导点的做法值得推广,疏导点建立了自律委员会,推选老资格热心摊贩张锡安为主任,很好地起到了调节矛盾、引导规范经营、保障环境等各方面的作用。

  4.顶层设计,从源头上减少设摊数量

  一是提高满足居民需求的水平,相关部门应在公建配套设施规划、菜场摊位费的减免和补贴等方面下功夫,为居民多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有效满足居民需求;二是实行就业引导,鼓励有条件的街道镇加强对本市困难群体的人性化疏导,充分发挥在扶贫帮困、介绍就业、提供设摊场所等疏导方面的优势,对一些生活困难的设摊人员,不再设摊的要争取安排好“出路”,继续设摊的要引导其进入疏导点或菜场合法规范经营,有效解决困难人群“肚子”问题,形成执法管理与保障托底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的治理合力,为从根本上解决设摊问题提供有益尝试。静安区、黄浦区(老卢湾区)通过赎买、托底等政策,解决了三十余个老钉子户设摊问题,对有的存在近二十年的老摊位花费几十万进行赎买,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作者单位: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执法协调处)

(本文为上海绿容青年“智”造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