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题:如何管理好上海市建筑垃圾
发布时间: 2016年01月28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何嘉樑 赵寅俊



  世博会之后,大型居住区、地铁、交通枢纽、商务区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建筑垃圾产生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本市建筑垃圾运输与消纳处置环节造成的压力日益增大。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近年来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取得一定管理成效,基本形成全市建筑垃圾运输、处置的管理体系。


管理思路的总结

  1.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

  “三化”原则最早用于生活垃圾的全程管理,但是随着建筑垃圾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逐日上升,一些共通的要求也已经开始适用于建筑垃圾的管理。

  (1)减量化原则。减量化主要针对建筑垃圾源头产生单位提出“源头减量”的方式,一方面通过绿色建筑的理念,采用绿色环保的建设方式,提高绿色建材的使用率,减少在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建筑垃圾;另一方面做好建筑垃圾的源头分类,将有资源利用价值的成分与需要消纳处置的建筑垃圾分开,从而减少进入消纳处置渠道的垃圾量。

  (2)无害化原则。过去建筑垃圾主要成分是渣土、泥浆等,但是近年来,随着开发力度增大,一些老工业区所在地块翻新,产生的渣土、泥浆中一些化学物质的含量较高,无法用作复耕以及围海造田用土,另外居民装修垃圾中废弃涂料、装饰边角料以及废料在建筑垃圾中占比有所上升,含有一些化学物质特别是有毒有害成分。因此对建筑垃圾的无害化处置的要求也逐渐严格,甚至要对一些回填土进行土壤检测,确保无害后方能再利用。

  (3)资源化原则。资源化是今后对建筑垃圾消纳处置的主要渠道,对于上海市这样土地资源极缺的大型城市而言,大部分废弃物都已经在考虑资源化处置的方式,建筑垃圾也不例外。但是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仍在起步阶段,除废弃混凝土有较为成熟的资源利用技术外,工程渣土、泥浆、装修垃圾等成分资源化利用还缺少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尽管时机还不成熟,但资源化已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一些配套扶持政策也在讨论和制订过程中。

  2.落实“市场化、社会化、规范化、信息化”手段

  本市建筑垃圾管理自世博会以来,逐渐形成体系,管理成效逐步体现,主要围绕四个方面推进具体的工作。

  (1)市场化方面。上海市工程渣土运输采用市场化模式已多年,采用的是市场化管理的手段,由于参与承担建筑垃圾收运与处置的绝大多数都是社会企业,一些企业随着市场的发展逐步成长,因此对工程渣土运输处置管理的思路不仅要管制和规范市场,同时也应考虑培育市场、扶持企业。

  (2)社会化方面。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相比,环境影响较小,资源化渠道更多,也更便捷。建筑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置或资源化利用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每个环节均有大量的社会力量参与,因此管理工作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政府主管、企业自律、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化管理模式更加适合具有社会化特点的建筑垃圾。

  (3)规范化方面。偷乱倒、超载、超速和恶性交通事故长期困扰建筑垃圾运输处置行业,成为社会关注焦点。通过多年来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逐步形成对建筑垃圾运输处置管理要求的共识,对运输申报、路线设定、卸点规划以及企业车辆、人员的管理均逐步形成流程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加强对行业的管理整治力度。

  (4)信息化方面。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建筑垃圾运输处置需求不断增大,从业企业、人员、车辆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管理力量已显不足,问题往往发生在管理的真空区域。为此推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信息化管理运用先进装备设备,既可以解决管理数据收集、汇总和分析的难题,也可采集一些违法违章行为的视频、数据和后台信息等作为处罚依据。

  3.推进“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管理要求的落实

  本市建筑垃圾管理工作稳步推进,但是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建筑垃圾运输处置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在原有“3+4”管理思路上,又提出三个“全”的要求,即“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继续提升管理成效,保障城市运行。

  (1)全过程的要求。由于对建筑垃圾运输处置过程尚未实现全程监管,这导致在管理的漏洞处问题频发,因此,开展全过程管理对整治建筑垃圾运输处置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违规现象有极大的必要性,一旦对每个环节均开展严格的监管,存在侥幸心理的违规者将大大减少,运输处置的规范性将得到有力保证。

  (2)全要素的要求。开展建筑垃圾市场化消纳处置后,管理部门对于信息的掌握已不如过去,运输市场受到综合因素的影响。如果一些信息能够及时掌握,对问题就能及早研究和制订对策和及时处置。

  (3)全方位的要求。随着对建筑垃圾管理思路逐步梳理清楚,将建筑垃圾分为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房垃圾、装修垃圾五类,根据每一类组分的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和建立消纳处置渠道,基本做到对建筑垃圾的管理实行全方位覆盖。



已经落实的管理措施

  1.制订消纳处置方案

  针对全市建筑垃圾缺少专业规划的情况,市绿化和市容管理部门与规土部门联合制订《上海市建筑垃圾消纳设施布局规划方案》,规划了建筑垃圾的五大组分的中转、处置、资源化利用设施的布局,为“十三五”期间进一步规范全市建筑垃圾管理奠定基础。

  2.建立卸点付费机制

  卸点付费机制是基于经管理部门认可的卸点计量结果作为支付依据的管理机制,管理部门通过设置专用账户和卸点的计量系统,掌控工程渣土运输车次以及处置量;由于卸点计量采用车辆的原始荷载数据,这大大遏制车辆超载和偷乱倒现象的发生。

  3.重新制订工程渣土车地方标准

  配合规范工程渣土运输过程的管理要求和加大整治车容车貌不洁、超载、超速、行驶安全等问题,我们重新制订工程渣土车地方标准,在车辆装载密闭性、右转弯安全辅助系统、车辆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均提出更高的标准及要求。

  4.启动全市建筑垃圾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启动综合服务监管平台,实现申报、企业信息查询、监管、处罚信息公开和诚信计分等功能一网办理。平台的开通,为管理部门履职信息发布提供场所,也使从业企业的情况完全受到公众的监督,它不仅是管理部门加强监管的有力手段,也是督促和推进企业加大履行主体责任的重要举措。

  5.建立企业诚信积分系统

  建立建筑垃圾运输单位诚信计分系统,系统将企业运输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行为、企业制度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情况以量化计分形式记录,计分结果将与行业企业星级及先进称号等奖励或荣誉的评定挂钩,目前全市建筑垃圾运输企业每个季度的诚信得分情况,均可通过上海建筑渣土综合服务监管平台进行查询。



数字说明成效

  推进“政府主管、企业自律、社会参与、齐抓共管”模式以来,全市建筑垃圾管理成效稳步提高。全市建筑垃圾申报量从2011年的8660万吨跃升至2014年的14392万吨,但是百万吨偷乱倒率从8.8下降到2.0,另外2012年以来百万吨交通事故死亡率始终保持在0.3以下。

  2011年来,每年由行业协会组织从业驾驶员培训,累计培训人次已超过2万,为加强道路保洁抑制扬尘,已对全市4000多辆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实施密闭改装,建筑垃圾运输车新地标发布后,全市推广新车型应用,从业企业累计已采购400多辆新车。

  综合监管信息平台投入使用以来,已累计收集交警、城管部门处罚记录35000余条,根据527号文严管严惩规定,对其中涉及主责以上交通事故、严重超载、偷乱倒、无证处置等相关违法违规行为的运输单位实施严管严惩562次,相关结果自动公示。



未来的打算

  1.合理布局落实规划

  在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按照“中心城区统筹规划,郊区县自行消纳”的原则,分阶段、分步骤将建筑垃圾五大类的中转、消纳渠道及资源化利用设施落地。依托市区两级建筑垃圾消纳处置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开辟并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渠道,这是推行“源头减量,分类管理”思路的必要条件。

2.全面落实卸点付费机制

  卸点付费机制在一些区县的试点成果已经得到证明,它是遏制偷乱倒和超载的重要手段,应该在更大的范围推广。然而,卸点付费机制本身还需逐步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目前全市建筑垃圾管理现状;用于卸点计量的技术和装备也应加快开发,这样才能更快地提高整个机制的操作性和适应性。

3.推广新车更新改造进程

  建筑垃圾运输车新地标发布后,无疑对车辆提出更高标准,一些老旧车型应及时淘汰,符合新标准的车型应尽快推广应用。车辆的更新改造既是加强扬尘治理的重要一环,也是规范运输作业减少交通事故的必要措施。

  4.充分发挥平台作用

完善综合监管信息平台的各个功能模块,实现“便捷、全面、及时、专业”的开发目标,打造全市建筑垃圾管理信息的网络枢纽,满足多个层次的需求。通过提升界面的友好程度,征求用户的使用感受,及时改进和丰富平台资源,提高管理部门、执法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市民的平台使用率,充分发挥平台作为“政府主管、企业自律、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重要载体作用。

  (作者单位:何嘉樑,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管理处;赵寅俊,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


(本文供图/张明 黄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