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研究:郊野公园建设中的亲民举措
发布时间: 2016年01月28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陶丹 等



  近年来,郊野公园在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逐渐兴起。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公园体系,郊野公园在国内起步晚、发展快,且缺乏规划建设的经验和理论指导,其建设和发展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

  截至2014年,上海规划建设的23个郊野公园已率先启动了7个,分别为浦江郊野公园、嘉北郊野公园、青西郊野公园、长兴岛郊野公园、松南郊野公园、广富林郊野公园、廊下郊野公园,目前廊下郊野公园已进入试运营阶段。

  本文旨在以“三地融合”形式为主线,围绕市民的认知、需求、愿景等方面开展一系列调查研究,为郊野公园规划建设以及后期的管理维护提供指导意见和参考。


一、上海“三地融合”分布情况

  “三地”即为“绿地、林地、湿地”的简称。“三地融合”是将三种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进行绿色空间的形态整合和生态功能融合,使其走向综合性、多尺度、多目标的发展路径。采用ArcGIS将绿地、林地、湿地三地资源数据进行空间叠置分析,按三地面积占比均超10%以上进行划分,形成上海市域的“三地融合”典型区域分布图。



  从典型区域分布来看,中心城区有8个城市公园,仅占入选总数的27.6%,说明在三地空间的利用上最大难题主要是受建成区土地因素的制约。另外,城市公园大部分考虑主题型、专类型建设方向为主,绿、林、湿的融合形态比较单一,且更偏向于观赏性;从郊区县布局来看,典型区域分布数量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崇明、浦东、青浦、松江等郊区县,4个区的占有总数达16块区域,占比超过50%。说明在水系比较发达、林地分布较多的远郊区域有较多的综合生态空间可以利用。

  通过调研,发现不同人群针对“三地融合”等概念存在一定认知上的偏差:行业外市民对郊野公园的认知偏向于传统的城市公园、主题公园或者专类公园,对绿、林、湿“三地融合”的概念仅有感性物理空间认识,而对其发挥的综合生态效益了解渠道不足、内容不多;业内人士对郊野公园的建设模式、运营管理模式认识不统一,使得对郊野公园建设中基础设施的布局、市民休憩方式的设定、文脉特色的保持、自然肌理的发扬、植物景观的营造、运营管理的模式等考虑得还欠具体和充分。



二、市民对郊野公园的感受和期许

  1.认知方面

  市民去郊野公园是要亲近大自然,其次是开展休闲娱乐和观赏动植物,这充分体现出郊野公园的生态型自然景观和野趣氛围的重要性,因此在郊野公园的空间布局和规划设计上应尽可能地营造或保持自然景观格局,更大程度地凸显出自然观感。

  市民建议:一是利用绿地,节约林地,保护湿地,同时合理布局空间;二是人文、生态、野趣有机结合,体现自然、生态为主的景观及功能;三是引导普通公众接受生态规划和设计,不局限于追求园林景观效果,落入常规公园的规划设计风格;四是近郊以静为主,健身为辅,远郊以野趣为主,休闲为辅。

  2.需求方面

  市民对郊野公园的出游频率并不是很高,原因主要是郊野公园位于城市近郊或远郊区域,位置较偏远且公共交通不便。此外,郊野公园周边及园内的配套设施的不健全也对市民的游憩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调查对象上来看,80.8%的为年龄段在40岁以下的群体。在郊野公园游乐设施配备上的需求方面,47.4%的市民希望在郊野公园配备健身和儿童游乐设施,说明游憩者主要以家庭(亲子型)出行为主,33.8%的市民并不需要相关娱乐设施,尤其对大型游乐设施的热衷度低,也充分体现市民需要相对清净的休闲游憩环境。多数市民希望郊野公园能免费开放或以低价票形式来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率和市民体验度。

  市民建议:一是设计多元化分区以满足各个年龄段的需求;二是设有专题艺术类作品展示区;三是工作日与双休日应采取不同收费标准,以此来控制人流量;四是加强动植物科普介绍牌;五是开拓一些如露营、CS、亲子活动、烧烤野餐、攀岩,科普教育等自主性项目设施和场地;六是导览清晰、警示明显;七是适当价位提供自行车租赁;八是采取网上购票、预约进园,兼顾保护与利用;九是加大宣传力度,根据人流量多向市民提供优惠或特色活动;十是园内物品价格适宜,杜绝坐地起价。

  3.愿景方面

  市民在郊野公园的愿景上更倾向于在郊野公园中能有鸟、兽等野生动物的出现,提高野趣气氛;在水域类型选择上更多人趋向喜欢湖泊与河流景观,对沼泽并无明显的偏爱,且希望有挺水、浮游、沉水等植物的搭配种植来增加美观感;在林地植物配置方式上,62.3%的市民偏向于喜好完整的乔灌草群落种植模式,且希望树林为半开放式林地,修建游园栈道,类似森林游览方式,从而营造出郊野氛围,突出郊野特色。

  市民建议:一是郊野公园应营造一些大片生态绿地,以自然群落为主,可多引进一些国内稀少的植物品种来丰富植被类型;二是湿地以蜿蜒曲折的小溪和河流、湖泊为主,为保护好水质,减少人为娱乐设施,营造最接近自然的观感。另外,可引进野生动物来增加野趣;三是提高园内维护和管理水平,减少商业设施,保障园内环境;四是加强后期监督养护管理,引导人们开展垃圾分类,爱护环境;五是灵活型运营,做有人气的郊野公园。六是通过寓教于乐方式,增加环境与动植物的保护教育宣传活动;七是保障游客人身安全,消除安全盲区。



三、调研后的三条具体建议

  1.科学选址,凸显野趣特色

  郊野公园应选址于公共交通便利、具有较高自然风景资源的地方,且拥有良好的郊野植被和水体,植被以乔木林为主,水体以湿地型河流为主,以满足市民亲近自然、自主游憩的需求。按照同类生态文明示范区森林覆盖率指标要求,区域内森林面积占比应达到35%以上。

  2.优化功能,满足不同游憩需求

  郊野公园不同于城市公园,应配备系统、完善的视觉识别标识,布置绿道(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作为休闲健身的主要设施,而且绿道设置能够成环、成网;游乐区域应注重人性化空间布局,将植物配置与市民互动性、参与性相结合,配备必要的儿童亲子类户外活动设施,如四季草花种植区、季节性果园采摘区、野生动物栖息生境保护区等。

  3.完善设施,提高市民游园质量

  应注重周边交通、食宿、购物等旅游服务和市政服务设施的配套规划建设,配备必要的安全警示标识;配套设施建设应尊重现状条件,避免大拆大建,提高郊野区域内土地集约程度,可多渠道提高收益的同时降低运营维护成本,实现多方共赢。尝试低票价入园与预约免费入园相结合的模式,增强人们的体验感。

  (作者:绿容青年“智”造之“关于郊野公园建设中亲民措施的调研”课题组)


(本文供图/李民健 蒋智隽 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