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论坛:选聘市民园长推进开门办园
发布时间: 2016年01月28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唐闻


  2014年7月,武汉的公园首开先河,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市民园长和特邀管理员,借此搭建公园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平台,促进互信互助。一年多过去了,实践证明,这是武汉公园的创新之举,也是务实之举。


一、改变公园管理单边突进的传统模式

  互联网时代,老百姓有了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清晰的自主意识,他们评价城市,包括城市公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不再是单方面听政府部门怎么说,而是会参照国内甚至国际水准。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公园管理者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2014年7月底,各公园开始尝试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市民园长。在半个月报名期内共有118位市民应聘。经过各公园的初评、面试和综合评定,最终有27个公园选定了28位市民园长和54位特邀管理员,这个数字后来又分别增加到30名和59名。他们平均年龄为53.8岁,其中退休人员有45人,在职的有37人。2014年9月1日,市民园长和特邀管理员上岗,市区园林部门分别组织举办了市民园长见面会和培训班,借此加强了解,明确职责。


市民园长团队积极宣传文明创建


二、聚沙成塔推进公园新规则新秩序

  市民园长和特邀管理员上岗以来,主要工作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抓好日常巡园

  市民园长和特邀管理员组成志愿者团队,轮流值班巡园,帮助公园单位维护环境卫生,针对晨练噪音、违规垂钓、不爱护花草树木等不文明游园行为进行劝阻。他们的做法可以概括为“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耐心引导。以宝岛公园为例,这个湖泊公园过去每天都有十几个人围在湖边钓鱼,劝也劝不走。市民园长组织30多个志愿者,围着他们做工作讲道理。他们不走,志愿者不撤,鱼无法上钩。僵持到最后,这些人终于放弃,以后再也不来公园钓鱼了。

  二是坚持爱心引导。来公园游玩的大多是周边居民,其中一些人遇上不顺心的事,会通过破坏公园环境来发泄心中的积怨。对于这些人,志愿者团队以帮困难、交朋友的心态,化解敌意。在爱心感化下,其中一些人还加入了公园志愿者团队。

  三是坚持依靠公园管理机构。志愿者参与公园管理,要与公园管理机构相互协作,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为此,各公园都为市民园长提供了办公场所,反过来,市民园长团队开展活动,也会事先征求公园意见,重要活动和会议都邀请公园管理处负责人参加。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9月以来,89名市民园长和特邀管理员平均每周在公园服务近20小时,他们记录的工作笔记有近百本之多,总字数逾百万字。

  市民园长团队不仅自己参与管理,还积极发展公园志愿者,截至目前,中山公园市民园长团队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今天的120人;黄鹤楼公园市民园长团队新增志愿者121人,沙湖公园市民园长团队新增志愿者118人。这些志愿者成为日常巡园护园的生力军,也推进着公园的新规则、新秩序的形成。


市民园长劝阻不文明行为


  (二)举办群众活动

  市民园长将社区文艺爱好者、晨练队伍组织起来,到公园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公园单位提供舞台、音响等必要设施,既发挥公园的文化阵地作用,丰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又密切了公园与公众的感情,使公园真正成为老百姓的欢乐园。从市局的层面,今年面向全市公园组织举办了“我的公园我的家”群众演出,由各公园市民园长承担组织评选工作,从初选、复评到最后的集中汇演,两个月时间共征集到117个节目,最终有26个优秀节目进入全市汇演,逾500名演员参加,节目涵盖小品、歌曲、器乐演奏、戏曲等,吸引了上万名市民现场观看。

  (三)促进问题整改

  一年多来,市民园长向公园单位提出和反馈的意见建议共364条,主要涉及标识系统不完善、晨练管理不到位以及环境卫生、路灯照明、文化建设等方面,其中329条已被采纳实施。可见市民园长在公园管理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促使公园单位在日常管理中更加关注细节,努力贴近群众需求。


公园开设园林科普课堂


三、公园管理的本质是公共服务

  选聘市民园长,使公园搭建起一个公共平台,让每个关注和期待公园发展的普通市民都能够成为公园的管理者,大家共同讨论、共同思考、共同行动,由此形成合力,推动公园的成长进步,也成就市民的公共精神。回顾总结一年来多来市民园长工作情况,我们感到要保护好志愿者的积极性,让他们的热情持久维系,需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注重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

  市民参与公园管理是带有鲜明公益性质的志愿服务,应该赋予参与者一定的权利,以体现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和认可。为此我们出台了《武汉市公园市民园长和特邀管理员管理办法》,不仅明确了市民园长和特邀管理员的基本条件、职责范围、组织管理等事项,还特别阐述了市民园长和特邀管理员的权利义务。与此同时,还十分注重做好市民园长的跟踪服务,通过召开季度小结会、举办学习培训班、组织现场互访等方式,指导他们抓好志愿者团队的规范管理,包括建立志愿服务登记制度、在志愿服务时间佩戴有市民园长统一标识的小红帽和工作证、做好工作笔记,等等。

  (二)注重抓好市民园长形象营销

  市民园长上岗以来,中央和省市各路新闻媒体先后数十次进行报道,加上各大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推送宣传,大大提高了“市民园长”的认知度、美誉度,使其逐渐成为武汉创建文明城市的一个具象化符号,向全社会传递正能量,公园志愿者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由于首批市民园长和特邀管理员一年任期满,今年11月初,我们正式启动2016年度选聘工作,借助省市媒体大力报道市民园长上任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成绩,同时推介2016年度选聘办法。长江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和主流媒体,还连续两天刊发了市民园长公益广告。

  除了传统媒体,我们也看好新媒体的大众传播效应,先后制作了以推介市民园长事迹和新一轮招募办法为主的两个手机版网页,在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平台推广。接下来,我们还将着力打造一个武汉公园的专属微信号——“武汉公园客”。希望借助这些创新的手段,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热情,推动公园迈向“和谐、共治、法治”,同时推动老体制、老观念、老习惯下的老公园转变面貌,接轨时代。

  (三)注重增强公园管理者的园丁意识

  市民园长和特邀管理员作为一项创新的管理方式,要确保其持续推进,需要各公园领导班子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如果把市民园长当成免费劳动力,将他们的热心奉献视作理所当然,从而缺少“园丁”意识,缺失主动服务,那么就难以在公园管理中建立起社会动员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与创新。

  综观市民园长上任以来提出的300多条意见,绝大多数是公园管理的细枝末节,我们常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可是什么决定细节?是人性化思维。只有以人为本的思考,才能产生超出市民预期的细节,只有这样的细节,才具有决定成败的力量。为此,我们通过采取第三方考核、市区公园互评互查、专家现场指导以及市局公园处日常巡查相结合的多层面考核检查办法,通过设立综合奖及各类专项奖等手段,引导、鼓励公园单位有针对性地完善工作,增强服务意识。

  都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其实公园管理者没有多少路要开,没有多少桥要架,更多的时候是在走路、是在过桥。如果缺少职业认同感、敬畏感,工作中就很容易出现这样一种糟糕的状态:公园管理者不强求高标准,市民游客强求不了高标准,于是低标准变成了习惯。所以“开门办园”选聘市民园长的意义不仅在于“走出去”、“引进来”,更在于公园管理者要打破自身的低标准习惯,以系统集成思维,研究分析市民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着眼长远,科学规划。这也将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

  注:在2015年11月26日中国建设职工思想政治研究会风景园林行业分会第17次年会上,武汉的经验得到大会重点推荐。


(本文由作者供图)